弦歌不辍 传承有序

2024-01-01 00:00:00毕雨琛
剧作家 2024年4期
关键词:梅葆玖梅兰芳

摘 要:2024年恰逢梅兰芳大师诞辰130周年、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梅派名剧《太真外传》作为第七届“青研班”教学汇报剧目上演。此版《太真外传》首演于2012年9月25日,由梅葆玖、姜凤山担任艺术指导,李胜素、于魁智联袂主演,十余年来,该剧在全国乃至世界多地演出,每每一票难求。2012版《太真外传》的传播与传承,是一个恢复传统剧目的成功案例,也是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的缩影。

关键词:梅兰芳;梅葆玖;李胜素;于魁智;太真外传

2024年恰逢梅兰芳大师诞辰130周年、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梅派名剧《太真外传》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春季学期教学汇报演出剧目,于4月20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第七届“青研班”学员刘维、朱虹、褚沣怡分饰杨玉环,刘垒、贾劲松分饰李隆基。该剧由李胜素、于魁智担任艺术指导,他们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亲自示范,处处可见拳拳相承之心、殷殷守护之情。

《太真外传》编演于1925—1926年间[1]P402-403,梅兰芳于1925年10月24日“在开明戏院首演二本《太真外传》,内容包括‘赏花出宫’‘献发寄情’等出”[2]P135。该剧是梅兰芳正值盛年时期创排的古装新戏,可谓梅派艺术的集大成之作。1927年6月20日,《顺天时报》刊登了一则“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的启事,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徐碧云五人所演新剧目中选出最佳者各一。此选举历时一个月,梅兰芳最终的当选剧目就是这出《太真外传》。梅葆玖曾表示:若论最能体现梅派艺术精髓的戏,非《太真外传》莫属,“它把梅派唱腔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准”[3]P31。多年来,业内外一致认为,如果梅派没有硬角儿,《太真外传》就没有复排的必要。

2012年,中国国家京剧院怀着敬畏之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新排首任院长梅兰芳的代表作《太真外传》,由梅兰芳幼子梅葆玖、梅兰芳琴师姜凤山亲自参与整理、改编、指导,梅派再传弟子李胜素饰演杨玉环,于魁智饰演李隆基。2012年9月25日,笔者有幸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首演,见证了这对“黄金搭档”以他们无可比拟的默契将《太真外传》再现舞台。2024年4月20日,笔者又身在同一地点观看他们的学生上演同一出戏。这份赓续传承的温暖与力量正好阐释了列夫·托尔斯泰论继承前辈遗产时的著名言论:“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4]P1046

一、京剧《太真外传》的“前世今生”

《太真外传》初为连台四本戏,梅兰芳“从抗战蓄须明志后就再也没有演过这出戏。因为这出戏要连演四天,每天一个半小时,对体力是很大的考验”[3]P31。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言慧珠将四本《太真外传》合并为上、下本,分两天演出;梅兰芳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梅葆玖在梅兰芳四天的连台本戏与言慧珠两天的上、下本戏基础上,将《太真外传》压缩到三个小时,于1994年10月17日携弟子魏海敏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5]P153-157。此后,《太真外传》整出大戏鲜见于舞台,而多以折子戏或唱段形式呈现。李胜素在她的第二届“青研班”毕业论文《论梅派艺术在21世纪之实践》中提到,她曾在港台及国外的一些京剧票房里见到《太真外传》的经典唱段广为传唱,甚至有过票友出巨资包票全部《太真外传》的情况。这使李胜素萌生了复排《太真外传》的念头——忠诚于梅派艺术几十年,她自然懂得这出戏的艺术价值之高,以及恢复排演的意义之深远。

然而,复排《太真外传》这样的连台本戏岂是易事?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需要演员连续保持稳定的状态,这就意味着连台本戏的排演不仅对身体状态有极高要求,而且必须在人物表演的无缝衔接上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是对演员体力和功力的双重考验。随着社会发展,连台本戏的整理、复排工作势必面临诸多新问题:社会节奏日渐加速,“快餐文化”盛行之下的今天,有多少观众能够坚持观看连续演出几晚的大戏?若只演一晚,时长又该如何控制为宜?1994年梅葆玖整理改编上演《太真外传》时,就曾考虑到观众散戏是否有公交车可以回家,为此不得不拿掉了“梦游月宫”一场。同时,演出成本也是一出戏能否得以久远流传的因素之一。梅葆玖曾说:“我父亲为这出戏设计了似虚似实的布景,耗资也大,演出一次很困难。”[3]P31

社会向前迈步注定影响着艺术形式、演出市场、观众审美的发展,我们也必须承认并接受在如今这样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中,京剧演出需要迎合市场需求及观众审美的变化,挖掘、恢复传统戏固然重要,但支撑剧团生存是最基本的,因此人员、运输、耗材等各种成本的计算与规划自然而然无法回避。与此同时,整理、改编传统大戏需要对剧本、唱腔、表演、舞美等各方面无比熟悉的专业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进行此项工作。

2012年9月25日,李胜素、于魁智领衔主演的《太真外传》终于搬上舞台。该剧根据梅兰芳琴师姜凤山整理本改编,吕慧军、宋锋对剧本进行精练,武胜、朱江分别担当新排音乐设计和配器。得知爱徒有恢复《太真外传》的打算,梅葆玖、姜凤山十分欣喜,他们不顾年迈全力支持并亲自加入到创作队伍中,从剧本到唱腔、从表演到神韵,倾尽所能指导李胜素向着完美接近,成就了《太真外传》的恢复和流传。此版《太真外传》将原四本《太真外传》做了删减和调整,浓缩至130分钟左右,场次依序为“御苑怀妃”“道观艳遇”“金殿册封”“梨园歌舞”“国忠复义”“华清赐浴”“望阙献发”“七夕盟誓”“渔阳鼙鼓”“马嵬惊变”“梦游月宫”,全剧保留了老版的精华,囊括了“杨玉环生至在华阴小郡”[6]“听宫娥在殿上一声启请”“无限忧愁无限恨”“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忽听得侍儿们一声来请”等凝结着梅派唱腔精髓的十余段核心唱段。时值艺术鼎盛时期的李胜素、于魁智在唱功、演技、票房号召力方面自不必多说,新排《太真外传》毫无意外地惊艳了所有人。

二、2012版《太真外传》:一生一世一双人

《太真外传》从四本精练为两个多小时,难点之一就是场次的取舍,即如何在浓缩删改的过程中保证故事的完整连贯。2012年版《太真外传》在这一点的处理上,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角色——高力士,正是他贯穿始终、跳进跳出的“说表”,才使得这部四天的连台本戏浓缩为一晚后,仍没有丢失剧情的连贯性,也为演员的换装休整争取了不少时间。

2012版《太真外传》的故事以武惠妃殡天、梅妃染病使李隆基陷入“感情空窗期”为开端,杨玉环的出场自然是高力士为解决唐明皇这一苦恼所安排的“偶遇”。登场的大段唱腔里既有杨玉环对身不由己的伤情,又满怀她对未知人生的茫然。随着册封贵妃并赏赐“四宗宝”的无限恩宠,杨玉环的人生从此开挂,享受着“后宫粉黛三千众,三千宠爱一身专”的锦衣玉食;李隆基也在这一刻,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无一称孤心”的失意,转而沉浸于“此生只为一人去”的爱情里。

剧情发展到此刻,如果只是一个皇帝邂逅美人的艳遇,那在接下来的一场梨园歌舞中,李隆基亲自击鼓助兴,杨玉环一曲婀娜翩跹的霓裳羽衣舞演罢之时,那一抹对视便是真正击中了这对高山流水有情人的丘比特之心。不管是正史还是花边,诗词还是小说,人们看过太多他们的故事,也对这段爱情赋予太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杨玉环是红颜祸水,致使李隆基爱美人不要江山,但在这出戏里,我更愿意将他们看作艺术知音,精通音律、擅长歌舞的二人在艺术的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契合。这样有着无限共同语言和艺术追求的神仙眷侣,谁看了不叹一声羡慕。位于陕西西安的华清池,时至今日都是著名景点,关于它的故事正是“华清赐浴”。那段著名的“听宫娥在殿上一声启请”反四平调,与池中的白绸出浴舞相映生辉,在唱功和演技的烘托下,恰到好处地将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极尽荣宠和此时惬意、愉悦又略带羞涩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里,我们忍不住赞叹梅兰芳绝妙的设计,大师手笔果然不凡。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华清赐浴”转场便是“无限忧愁无限恨”的大转折,因触怒龙颜被放逐私邸,此时身处宫墙之外,杨玉环不由得回忆起入宫以来蒙恩受宠的点滴,万端离愁尽在这大段唱腔之中,万千思绪萦绕在思念与悔恨之间。幸得高力士雪中送炭,借机献发得以复宠,再一次转场就是“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和“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的名场面。此时,经历了失而复得的杨玉环更加沉稳、雍容,恰逢七夕之夜,李、杨在长生殿前跪拜盟誓,一句“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妇,天长地久永不分离”荡气回肠,连观众都在祈愿二人的美好时光永远定格于此刻。然而天不遂人愿,虔诚乞巧迎来的是“渔阳鼙鼓”和“马嵬惊变”,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人生如戏。杨玉环的盛宠导致纲纪败坏,最终还是引发了政变。纵有千般不舍、万种不愿,杨玉环也只能一条白绫自缢在马嵬坡前,一代红颜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中国人血液里的仁慈总会愿望人长久、月常圆,虽世事难料,但戏台却是一个能让故事圆满的好地方。马嵬坡一别后,李隆基失去了爱妃、被迫让位于太子,终日对着杨玉环的画像哭诉衷肠,那一幕是他前所未有的孤独。也许是这份挚爱感动了周公,于是安排他们梦中相聚。“梦游月宫”一场,衣袂飘飘的杨玉环在凄冷的月宫仙境中忽听侍儿来报,勾起了她对李隆基无限的思念。“仙会”这场大段婉转、纤柔的唱腔和表演看似简单实难把握,如此将二人的爱情传奇交代在这亦真亦幻之间,也替他们实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爱情誓愿。当看到台上众位仙女翩跹而至,为这对神仙眷侣起舞之时,坐在台下的观众也得到了心灵慰藉,仿佛这个故事里再没有了“沉湎声色”的帝王,没有了“惑乱朝纲”的妃子,只有一对琴瑟相谐的眷侣、一双情投意合的知音。

2012版《太真外传》整体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梅派风格,同时在表演、唱腔上有所创新。布景、服装也在原有基础上大胆改良,视觉上给人以雍容大气之感。为突出人物主题,该剧在音乐设计上加入了交响乐,交响乐与传统京剧音乐浑然一体,为人物刻画和戏剧冲突的表现锦上添花。此版《太真外传》焕然一新又梅韵十足,无疑是对梅兰芳“移步不换形”艺术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笔者曾见证了2012版《太真外传》统排、响排、彩排直至最终搬上舞台的全过程,必然熟稔李胜素为此剧所下的功夫。《太真外传》之所以多年来不曾恢复,除了舞台成本高,更因该剧对梅派唱腔、表演的要求足以令人望而生畏。2012年盛夏,李胜素每天泡在练功房和排练厅,琢磨剧中唱、念、做、舞的每一个细节。她深知《太真外传》是梅兰芳大师鼎盛状态时排演的巨制,也尽全力将自己最好的艺术状态献给这部经典的复排。

首演那晚,坐在台下看李胜素将杨玉环小女人的娇嗔可爱和大女人的雍容华贵刻画得恰到好处,看她眼睛里恰如其分的光芒中闪烁着刚柔并济的力量,那一刻她就是杨玉环;于魁智的“王帽戏”总是那样威严而俊朗的,强大的气场下不乏内涵真情,那一刻他就是李隆基。他们倾情的演绎,将观者带回到一千多年前的时光里,甚至可以忘却了戏里戏外,而能设身处地、实实在在地与他们同笑、同泣。

梅葆玖亲临现场为《太真外传》首演坐镇把关,大幕拉上之时,这位老人不禁为爱徒竖起大拇指,此举是对这一梅派巨制重现舞台的绝对认可,也是对梅派艺术代代相传的殷切嘱托。与梅葆玖一同到场观看的,还有享誉世界的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大师的义女卢燕。她是特意从美国飞回北京观演的。当晚演出结束后,卢燕眼含热泪走上舞台,激动地将李胜素拥入怀中,动情地说道:“看到梅派还有这样好的演员,我就放心了。”此话一出,二人相拥而泣,一旁的梅葆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整台的配演人员不约而同为之鼓掌。

正如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与梅家私交甚深的吴迎所说:

我们欣喜地看到于魁智、李胜素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他们逐步成长为领军人物,有一种当代象征的意思。梅先生对他们点点滴滴的工夫,没有白下[5]P164。

梅兰芳琴师、戏曲教育家姜凤山曾对李胜素说,等到《太真外传》首演之时,希望能亲自为她操琴。然而首演之日,老先生因病入院无法登台成为遗憾。2012年12月22日,为梅派艺术传承发展砥砺深耕一生的姜凤山与世长辞,而这一刻,正是李胜素领衔主演《太真外传》首次在台北两厅院上演的那日下午。这出戏倾注了姜凤山先生的心血与祈盼,无法想象得此噩耗的李胜素是以如何的意志力坚持到谢幕的,然而这场演出成功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传承是对前辈最好的告慰。

三、2012版《太真外传》的足迹

来之不易的新排《太真外传》首演以来,曾在石家庄、深圳、杭州等地演出,也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相继上演,均大受好评,每每一票难求。

据统计,2012版《太真外传》港澳台及海外有过多次演出。

2012年北京首演之后,此版《太真外传》在当年12月的国家京剧院第十六次台北公演中亮相,回应也圆满了当初在这里所受到的复排启发,同时也得到了台湾观众的一致认可,后该剧又于2015、2017、2019年三度受邀赴台。

201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邀请,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委派,于魁智、李胜素率国家京剧院一团于3月7日启程远赴日本,为期55天,巡演30座城市,总共进行53场演出,其中《太真外传》“七夕盟誓”是每场必演剧目之一,由李胜素、于魁智和朱虹、刘垒交替出演。

201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中国戏曲节”,其中6月18日由李胜素、于魁智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太真外传》。

2018年9月14日至9月24日,应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和驻迪拜总领馆邀请,李胜素率国家京剧院一团赴以色列、巴勒斯坦、阿联酋三国巡演,其中李胜素、刘垒主演的《太真外传》“七夕盟誓”是每场演出剧目之一。

2018年10月18、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进行第五次访英演出,李胜素、于魁智在位于伦敦的萨德勒·威尔士剧院连续演出两场《太真外传》。

2019年2月11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组派国家京剧院携手湖北演艺集团“编钟国乐”演出团远赴美国芝加哥进行“欢乐春节”演出,其中李胜素、于魁智主演《太真外传》“七夕盟誓”一场。

2021年12月,喜迎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二周年之际,由文化和旅游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并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承办的国家京剧院澳门演出系列活动举行,其中12月17日李胜素、于魁智在澳门文化中心演出《太真外传》。

另外,此版《太真外传》所拍摄的数字电影由李胜素、于魁智主演,于2018年7月17日杀青,2021年2月12日正式发售,至今畅销。

恢复一台经典剧目不是目的,能够让它流传下去才是正解。2012版《太真外传》之所以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多地演出,说明它改编复排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普遍认可,也说明它很好地解决了制作、运输的难题。

四、梅派艺术传承: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恩师梅葆玖曾对李胜素说,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当老师,你再把这些艺术好好传下去,这样咱们梅派艺术就会代代相传。如今老师们相继故去,意味着李胜素要担起传承的责任。她自己曾因老师们的教导而受益匪浅,当然愿意将这样的经验赠与他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导师,李胜素一边演戏一边教戏,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份对梅派艺术的赤诚真心全部赋予了她的学生们。看着“长大后就成了你”的故事再一次上演,看着她不厌其烦地亲自示范、指导,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将四十余年所学所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笔者常感动于此情此景,也感慨于李胜素对梅派艺术的热爱与付出,无愧于恩师的期盼、前辈的嘱托;更感叹于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的力量,积淀在了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身上。正是无数京剧人这样的传承,才有了国粹艺术世代弘扬、永放光华。

而今“青研班”教学汇报演出《太真外传》的舞台上,三位杨玉环的扮演者有国家京剧院梅派青衣朱虹、褚沣怡,也有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教师刘维;两位李隆基的饰演者刘垒、贾劲松,同样分别来自国家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他们在李胜素、于魁智的亲授、点拨下继承了这一梅派巨制,也继续在各自的院团、院校进行着演出、传承。2012版《太真外传》的成功,是一个恢复传统剧目的范例,也是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的缩影。

有多元化需求的观众,需要越来越多经得起市场检验、经得起艺术推敲的好作品。不管是整理改编,还是新编新创,都需要尊重传统、锐意进取,舞台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来自一代代戏曲人的至诚奉献。青春的面孔演绎着古老的艺术,正是传承该有的样子。

注释:

①1925年夏天梅先生开始编演头本《太真外传》,包括《入选》《册封》《窥浴》《赐盒》《定情》等出。中秋节排出二本《太真外传》,包括《赏花》《醉写》《贡梅》《搜舄》《拈钗》《偷笛》《出宫》《献发》《回宫》等出。1926年腊月排出三本《太真外传》,包括《七夕》《舞盘》等出。腊月底封箱时排出四本《太真外传》,包括《小宴》《惊变》《埋玉》等出。

参考文献:

[1]傅谨:《梅兰芳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2]谢思进,孙利华:《梅兰芳艺术年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3]孟静:《梅葆玖谈梅兰芳与杨贵妃》,《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第49期

[4]布罗茨基:《俄国文学史》下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5]吴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

[6]唱词引自2012版《太真外传》演出本,文中引用唱词均出自该本,后文不再一一注释

责任编辑 岳莹

猜你喜欢
梅葆玖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5:34
梅葆玖送衣
熊佛西对梅兰芳的纯艺术批评与梅兰芳的隔空回应
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20:24
细微见知著,守正出新章——评《梅兰芳·当年梅郎》
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20:10
历史将记住梅葆玖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1:51
京剧大师梅葆玖逝世
北广人物(2016年16期)2016-07-26 03:32:56
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
人民周刊(2016年9期)2016-05-26 09:26:38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梅葆玖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