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反思性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2024-01-01 09:12王颖怡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赋税历史素养

王颖怡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而反思性教学改进强调的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在于促成教学改进,使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提升教学质量。

反思性教学改进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反思是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并由此思考相应的改进策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因此,反思性教学改进能够有效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教学目标的达成则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实现,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反思性教学改进的推进应该贯穿于历史课堂的始终。

一、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赋税制度”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第三子目。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3]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

(1)知道租庸调制的内容,并理解其进步作用;

(2)知道两税法的内容和特点,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上述目标是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制定,没有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成果要如何衡量。因此,可以在教学目标中加入外显性的行为动词,如说明、概括、分析等,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此外,上述目标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两个核心概念的学习要求都停留在史实层面,不能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引导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基于上述分析,这一子目的教学目标可以调整为:

(1)能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租庸调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进步作用;

(2)能够用史实说明租庸调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3)能够通过唐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认识到古代赋税制度受到土地制度、国家治理等因素的影响,其演变是顺应社会经济形势和政治环境变化的结果。

改进后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了对于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解决了“怎么学”和“学到什么样”的问题。教学目标也不再只是聚焦于教学内容,而是以核心知识为载体,指向对学生历史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能够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围绕基本线索,调整教学内容

“赋税制度”这一子目的教学重点是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内容,教学难点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基于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这一子目的问题链可以表述为:

问题1:与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的创新之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问题2:唐朝中后期为什么会实行两税法?

问题3:两税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4:两税法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上述问题链的设计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并通过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带动整体的教学。但是没有体现出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紧密的逻辑关联,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还存在问题。因此,问题链可以调整为:

核心问题:探究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

问题1:租调制与均田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问题2:与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的创新之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问题3:为什么到唐朝中后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推行?

问题4:两税法如何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

问题5:两税法对于解决当时的问题效果如何?

问题6: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首先,改进后的问题链中增加了“租调制”和“均田制”的关系,可以使问题链更加完整,也为之后讲解“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以为继”奠定知识基础;其次,将对两税法实施背景的设问表述为“为什么到唐朝中后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推行”,能够建立起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税法的实施是为了解决当时租庸调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意识到两税法的制定与推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后,借用了教科书思考点的设问:“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教科书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又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实,得出规律性认识。总之,问题链的改进指向的是在梳理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

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魏晋至隋唐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等知识,能够对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分析,但是赋税制度在初中教科书中并未涉及,学生对这些概念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存在难度。基于上述学情,设计了如下导入环节:

(1)教师向学生解释赋税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为什么国家要收取赋税?

上述导入环节能够阐明“赋税”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还能引导学生调动生活常识理解赋税的意义,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但这一导入实质是利用概念解释概念,会增加学习难度,还让导入环节显得枯燥无聊。因此,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1)教师向学生展示“赋”“税”两个字的篆书图片,引导学生识别;

(2)教师提问:能否从字形中理解“赋税”的内涵?

(3)学生回答:赋,从贝,意思是收取财物。税,从禾,意思是用谷物缴纳田租。所以古代的赋税指的是政府向民众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改进后的导入环节能够通过展示篆书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赋”和“税”的造字意图,生成对赋税内涵的认识,为之后赋税制度的学习提供条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这一子目的两个核心概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教学可以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刘昫《旧唐书·食货志》

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但这样对两个核心概念趋同的处理方式,不能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需要进行改进。

首先,对“租庸调制”的教学可以使用史料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史料分析的示范,引导学生理解“租”“庸”“调”的内涵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对于“两税法”的教学则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史料,寻找问题解决策略。

教师提问:在租庸调制下,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而造成财政危机最关键的原因是富人逃避赋税,穷人负担沉重。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回答: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将征税的标准定为财产为主;

教师提问:在户籍信息失实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按照财产收税?

学生回答:两税法重新统计了户籍信息,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让百姓不分主客农商,以现居住地编入户籍;

教师提问:各地随意增加征税次数和名目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明确规定了征税次数为夏、秋两次,征税名目为地税和户税。

“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认识学科内在本质和规律,建构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会以学科的视角观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4]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引领,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对两税法内涵的深刻认识,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紧扣教学立意,进行课堂总结

隋唐时期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交融、文化兴盛的盛世局面,制度的创新也是盛世局面的具体体现。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立意是: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仍有借鉴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课堂总结设计如下:

教师提问: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均田制的瓦解、户籍记录失实、租庸调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赋税制度的演变受到土地制度、国家治理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所以我们能得出结论:赋税制度的演变是社会经济形势和政治环境变化的结果。

这一总结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影响赋税制度变化的因素,从历史现象中把握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这一设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但只从历史纵向演进的角度看待赋税制度的演变,没有将赋税制度置于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去看待。因此,本课的课堂总结可以增加下列内容:

教师活动:出示本课的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思考:赋税制度与选官制度、中枢制度的关联。

学生回答:赋税制度正常运转,国家才有财政收入,才能支撑选官制度和中枢制度运转。

教师总结:赋税制度是选官制度、中枢制度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是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其演变既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又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改进后的课堂总结既把“赋税制度”这一子目置于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與创新》整课的知识框架之中,补充了之前课堂总结缺失的角度,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又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改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之中,只有以教学经验为起点,以教学反思为手段,推动教学改进,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过程、精炼的课堂总结,进而真正落实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

【注释】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2][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5、13页。

[4]吕艳坤、唐丽芳、姚中化:《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探析:习题教学反思与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9期,第117页。

猜你喜欢
赋税历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历史
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中的若干关系
唐玄宗开天时期宫廷的赋税性供给物资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