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 朱璐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这样一门课,所有南航人都上过,被称作是“必选”的选修课。这门课是南航人的“第一课”,1952年建校时开讲,70余年在一代代南航老师手中接续,是一代代南航人的难忘记忆。它就是“航空航天概论”课。
因“活”而“火”
作为学生口中“很有意思”的公共选修课,它一直是选课时当之无愧的热门。2023年秋季学期,学校安排了38门次的航空航天概论课,37位老师和近3000名学生,又一次开启了“航空航天概论”(简称航概)学习之旅。
“航空和航天有什么区别”“飞机产生升力主要靠什么”……原本这些平时很少被主动去思考的问题,在这门课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第一次系统地了解航空航天知识,这门课成为他们与蓝天结缘的起点。
选择源于热爱,一直被选择,昭示着这门课的独特魅力,但始终保持“巅峰”,并非一件易事。
“航概课不是背一背、记一记、考一考就可以完成的课程,需要在学生心中播撒热爱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的种子。”青年教师陈肇霖在三年前踏上航概讲台时,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郑祥明开这门课以来一直琢磨“怎样让课堂变得更有趣”,他相信,“抬头率、互动率上来了,学生对三航知识的兴趣也就上来了”。“郑老师经常会联系生活讲活课本知识,孙悟空、嫦娥、降龙十八掌都能和我们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太神奇了!”航空学院郑祥明教授的学生说。
自认为有点内向的航空学院余雄庆教授,1988年毕业,两年后成为航概课老师。为了能够上好这门课,他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课上我兼具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角色,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对航空航天产生兴趣。”
老师们还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课堂内容的侧重点,设定不同的学时和课程类别,作业布置也是各有特色。
“用10倍的时间来备这门课”,不只是余雄庆的个人体会,更是几乎所有航概课老师的共识。
“陆洋老师是我本科时的航概课老师,他曾经在我们学院组织过‘纸飞机比赛,让我印象深刻。”当时还是学生的朱赫老师表示。朱赫说,本科时期运用学到的航概知识制作的那个纸飞机,就是他蓝色梦想的起点。“陆老师让我感受到了航概课的魅力,有幸跟随他的脚步走上航概课堂,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
曾经坐在讲台下凝望的少年,如今成为了讲台上的那一个。70多年来,这门课在老师的传承和学生的口口相传中,在南航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常变常新70年
由于这门课针对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开设,他们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概念都相对薄弱,就要求老师们要化抽象为形象进行教学。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课的余雄庆老师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在PPT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几个老师提着很重的幻灯机,在课程专用教室里给学生播放飞行器的图片和结构图”。现在,航概课的课堂变得更加鲜活有趣,图片、音像资料、自制动画、互动游戏等齐上阵,课上时常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互动,经常可以听见学生的惊诧声、欢笑声……
作为概论性课程信息量大,涉及内容广泛。“航空航天民航事业发展迅猛,最新的知识都要关注到”,任教十几年来,只要看到三航领域的新动态,陆洋都会记下,每年更新课件,已经成为了常态。
教材内容不断“升级”。20世纪90年代,曹名等航概课的老师从现实情况出发,编写了详实的自用教材并投入使用。2008年,经过多年梳理探索,昂海松、童明波、余雄庆主编,集航概课所有老师教育教学智慧与实践經验的《航空航天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15年间历经三次改版,“每一次修订教材,我们都会花大量时间收集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让教材真正做到满足师生需求”。近日,陆洋带着教学团队开启了第四版的编撰之路。
在航概课上,可以直观感受“想象中”和“实际上”的差距。课程实践活动、现场课,始终在航概课程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可以亲手触摸飞机发动机、仪表盘,模拟操纵整机。学生们在课程评教中感叹,“前往航空馆听老师讲解很给力”“现场看到飞机带来的是不一样的震撼”。现在,随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园、航天馆的建成,现场课的地点和形式也更趋多样化。
为了更好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团队也积极拓展线上资源,十几位老师用将近一年的时间精心打磨,反复进行论证与试讲,制作了《航空航天概论》MOOC,形成了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双渠道教学模式,自制的课程录像及演示动画、配套的电子版教材、习题库、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等学习资料应有尽有,吸引了一大批校内外爱好者去学习。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