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杨杨 程天韵 周艺珂
MBTI人格类型,又称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国际上极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通过对“E与I”“S与N”“T与F”“J与P”八个字母代表的四个维度进行测试和组合,从而得出对应的16种不同的性格测试结果。随着MBTI性格测试的火爆,“E人”聚会和“I人”(网络用语,指性格比较内向的人,简单来说就是社恐。“I”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I”,代表着内倾型,而“E”则代表外倾型)聚會也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
一场“I人”的聚会
报名44人,实到26人,散场时仅剩15人,这是武汉某一场“I人”聚会的真实写照。
“I人”KTV聚会当天,离约定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群里已经热闹起来了。不断有人询问着到场的人数,担心人数太少,难以撑起一场有趣的聚会。当得知现场已有10个人时,有人感叹“能来一半已经很成功了”。
在踏进KTV包厢门前,每个人都逃不过五部曲:犹豫、想鸽掉、来都来了、深呼吸、暗自加油,而后心怀忐忑地推开包厢门。每来一个人,大家便集体抬头,简短地打完招呼后,又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包厢里,大家坐在一起,却用手机“说话”,点歌、买饮料,讨论玩什么桌游,群里比现场还要热闹。群里也不断催促着“来一个人热场”,可还是没有人“挺身而出”,现场仍是一片寂静。
长久的沉寂后,参加活动的一名B站UP主恩赐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招呼着大家做自我介绍,试图让大家能够熟络起来。然而,一圈介绍完后,话题也就此戛然而止。群里的消息还在不断跳动着,恩赐也在群里发消息说“如果场子还热不了的话就要抓狂啦”。可即便是这样,现场依然不如她想象那般热闹。
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恩赐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聚会的全过程。在聚会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看起来很害羞的男生。在聚会前,男生还表示自己不敢上台唱。可真正上台后,他的表现却与“腼腆”毫不相干,台风豪迈、奔放,但当恩赐的摄像头扫过他时,他又羞涩地摆手,将手挡在自己脸前。这样的反差,让恩赐觉得十分有趣。
聚会过程中陆陆续续走了许多人,部分是因有事不得不提前离开,也有部分人是因为“能量用光”,选择中途逃离,回到家进行“自我修复”。
KTV聚会结束后,部分意犹未尽的人又相约去了大排档聚餐。15个人,拼了四张桌子,却没有旁边5个人的桌声音大。即便菜端上来,大家也只是安静地吃饭,甚至只吃自己眼前、能夹得到的菜。最后,是组织者罗罗打破僵局,端起面前的菜分发给大家。罗罗觉得,大家都是“I人”,清楚大概是什么样的性格,有这样的心理基础,她知道大家的沉默并无恶意。
专业视角下的MBTI
人格这一概念,在心理咨询与诊断中,并不常被提及。从专业领域角度看,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完善至少要到18岁之后。因此,在18岁之前,专业医生不会进行任何人格问题上的诊断。而进行人格诊断的时候,也需要长时间去考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张柯蓝老师介绍:“所有的量表都需要信度和效度。”对比一个完备的心理学人格测量的量表,MBTI是缺乏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更多的是应用在商业界的人才筛选中。张老师表示,商业选择的东西有其聪明之处,MBTI并不会对任何人格类型做较为负面的评价,有利于自我评价过低的人自我接纳。
正因如此,尽管MBTI对不同人格类型的描述较为模糊和泛化,但那些积极、正面的话语表述仍让许多测试者心甘情愿地视其为精确的心理学产物,这种现象很符合心理学领域的“巴纳姆效应”,即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人格倾向是一个连续谱,不是非A即B的选择题。MBTI在提到人格时用到的词是“倾向”——内倾人格和外倾人格,而不是内向和外向。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完善的心理发展会更倾向中立。在得到MBTI结果之后,不妨多去思考,甚至尝试相对的那一端。
“I人”的反转
小郑是一位INFP(16种MBTI人格类型中的一种,是一种内倾型人格),作为“I人”的她,一直试图突破自己内向的性格,在社交平台上刷到“I人”KTV聚会后,便鼓起勇气前来赴约。但到达现场后,她也只是缩在一个角落,即使被大家推上去唱歌,也是浅“唱”辄止,下场后依旧躲在角落,“自闭”了许久。比起人多的聚会,人数少的场合她更能活跃起来。至于突破内向性格的目标,她觉得自己只完成了30%左右。
一开始小郑是不太相信MBTI的。可慢慢地她发觉自己的行事作风和INFP人格的特点极为相似,而身边的朋友,也和测出来的人格如出一辙。随着对MBTI信任程度的加深,小郑给自己身上贴的MBTI标签也更加显眼。面对喜欢的男生的追求,小郑的第一反应是逃避,事后却又后悔;和陌生人交往,不如在寝室里睡觉;结束陌生人聚会,要自我修复好几天……
“测出自己的MBTI之后,总觉得加深了对自己的刻板印象。”在日常生活中,小郑的口头禅就是“作为一个‘I人,我该去做什么……”小郑的朋友也总是劝她,不要给自己设限。小郑也发现了这一点,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恩赐对于MBTI的态度,与小郑截然相反。距离上一次测试自己的MBTI人格,已经过去三年了。恩赐虽相信MBTI结果,却不认为它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决定自己行为的因素,是经历过的事情使性格发生的改变,而不是那简洁的四个字母。恩赐并不将自己困于16个属性的某一种,“比起维持某一个属性,或者是为了这个属性我要去怎么做,我更期待的是自己性格的变化带来的属性变化。”
短期内测出的MBTI结果可能是动态的,但恩赐觉得这不能代表自己人格的改变。真正的改变,是由一定经历带来的。在大一的时候,恩赐处理事情的方式更偏向理性、计划、具体。当他人打乱自己的计划时,就会觉得烦躁不安。自从谈了初恋后,身边多了一个人,一些计划也自然而然地会被打破。也因此,恩赐在这段恋情中收到不少的消极反馈,双方在这段恋情中也有很多不美好的回忆。恩赐为此迫不得已去做出自己的改变,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她会更加感性,更多地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研究生罗罗则认为MBTI反映的更多是被社会规训后的自己,与原生的自己或许相距甚远。在MBTI测试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身边的环境、人群以及自己思维上短暂波动的影响,测试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当一个人在经历过劳累的聚会与他在经历过长期的独处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做出的选择就会不同。”罗罗坦言,她觉得只有处于一个正常的状态下,或者是不被逼迫着去做出选择的情况下,MBTI或许才能勾勒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经历过枯燥、高压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后,罗罗也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不符合自己人格特征的行为,正如决定接下这次组织“I人”KTV聚会的任务。罗罗说自己也曾经有“我是一个‘I人,我该怎么做事情”这样的想法。但现如今,23岁的她,对MBTI的看法会更偏向理性化。她认为,MBTI本来就是去勾勒性格的一个东西,很像也是无可厚非。不是因为这四个字母和我们自己搭,而是我们自身独有的性格,被人为地规定在了这四个字母里。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