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数学知识教学应重点关注知识结构,优化整体知识和碎片知识的关系,实现整体性教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作为将学科知识进行二次开发重组的重要教学形式,主要站在整体视角解读教学内容,疏通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形成更为清晰的学习思路。
数学作为拥有严谨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内在知识具备典型的关联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然而,限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学时间较短等因素,教材将数学知识划分成若干碎片化的知识点。但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并非进行碎片知识的长久积累,而是根据自身基础,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基于持续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学活动开展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单个知识点的传授上,要尽可能围绕大单元理念,实现单元整合式教学,即在明确教材单元知识脉络与内容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和组合,打破教材原有课时桎梏,强化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性与逻辑性。所以,有必要重点对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展开分析。
一、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单元整合式教学并非将某一课时内容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而是以其为基础,立足整体理念,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规划,然后有序开展教学工作。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即基于所用教材,围绕整体性理念,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着手,对所有涉及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从而有规划地实施教学活动。其特点一般是由课程状况、学生发展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包含了三个层面:(1)知识内容层面,即基于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性,在教学设计中把原本碎片化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整体,不再只关注单纯的课时教学,有利于教师深入把握教学内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2)教学安排层面,即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对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的整合,站在整体目标发展角度上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与步骤进行细致考量。(3)学生认知层面,即依照学生实际心理发展水平与认知规律衡量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二)有序性
所谓有序性是指单元教学设计的程序具备基本的逻辑性,它与整体性相辅相成。其中整体性能给有序性带来一定目标保障,确保教学视野的开阔性,减少以偏概全等问题发生;有序性则能为整体性带来一定实践价值,促使教学工作开展相互联系、彼此依靠,具有一定逻辑性。同时,有序性的体现还能基于良好的教学步骤全面落实整体性目标,使教师借助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实现知行合一。
(三)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即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对学生加以指导。因此,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基本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单元整合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强化学生主体性为要点,改变以往直接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展主体能动式教学。
(四)深度性
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深度性即不再只进行数学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将所学内容灵活应用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所以教学模式的设计就必须将学生创新、思考等高阶思维培养作为重点,引导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活动性
在建构主义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并非源于教师教授,而是在专门的情境當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习资料获取的。对于大单元整合式教学,其活动性就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所获得的体验感,是自身基于已有知识展开主动体验和探索,因此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真正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大单元整合方法
(一)横向整合
1.注重迁移性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内容、目标相似的部分比较多,如“表内乘法(一)”“表内除法(一)”“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等,容易导致教师教学采取相似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持续探究。为此,在单元整合方面,需要找到知识、思想与方法层面的契合点,从而统整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将1~6和7~9的口诀整合在一起,基于1~6的口诀推算方法,迁移到7~9的口诀编排上。
2.注重差异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虽然内容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但其逻辑结构却具有相关性。如“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其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比对,在区别和关联部分引导学生展开研究。一般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对知识内涵、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3.注重整体性
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核心特征在于整体性,不仅要在关联当中体现出整体,还要在整体中形成知识结构。为此,这就需要在规划教学设计时,先着重分析单元内容,明确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了解具体的知识结构。一般除了直接从内容层面进行知识脉络构建,还可以运用概览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知识间的关联性。
(二)纵向整合
1.注重前后关联
所谓前后关联,即将和该知识相关的前部内容与后部内容串联起来,实现纵深挖掘。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整体认知和统筹规划能力,能在深度剖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各大学习模块间的基本关系,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的前后联系等,从而通过这种关联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前期发展和未来趋势,由此建立整体认知。
2.注重顺序把握
数学知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单元安排上,也具有显著的递进关系,即前部知识学习是后部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在单元整合教学中,便不随意改动知识顺序,必须以教材顺序为准。比如,“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关联与延伸,都是先明确除法的意义,再了解除法的运算,然后进行除法应用和拓展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明确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哪些是不可以打破顺序的递进关系,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
3.注重思想整合
大单元整合式教学除了要注重知识内容的整体性,还要明确知识本身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都是基于转化思想实现的,在教学时,平行四边形面积要着重渲染常规化归,三角形面积要基于分类讨论体现归纳推理。对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必须看到贯通知识的数学思想价值,以达到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一)整合单元内容,落实板块化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为使所授内容之间保持良好的连贯性,教师往往会以单元形式进行知识点串联,事实上有些单元之间也存在结构或内容类似的情况。为此,在大单元整合理念下,教师还需找出这些关联性,利用结构化形式对其内容实施横向重组。例如,乘法口诀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将其拆分成两个单元,为保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在实际教学时则可以将这两个单元组合起来,使其形成知识板块。具体开展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按教材“练习”部分的问题,重点思考关于5的乘法口诀,然后以此为基础自主推导其他5乘以10以内数的乘法口诀。对于最开始5的乘法口诀教学,应先重点带领学生对“练习”部分表格内的数据进行推理,顺利推导到“五六三十”之后,学生往往已经掌握了这一变化规律,所以可以趁势将5乘以7、8、9利用拆分的方式继续推导,如5×6+5=35、5×7+5=40、5×8+5=45,最终完善5的乘法口诀。基于对5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继续引入7的乘法口诀推导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比对等过程中深入了解乘法口诀的本质,掌握其逻辑关系,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
(二)整合课时内容,落实深入化教学
小学数学往往会以年级变化进行内容难度递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掌握各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并明确其逻辑关联。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授内容和其基本特性,重新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带领学生认知整体,了解知识之间存在的共性,再基于分析比对各自的差异,掌握各碎片内容。比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目的是使学生对分数产生基本了解,明确分数的内涵与意义。所以应先引导学生对除法进行复习,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确立几分之几这一认知,初步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数认知,所以只应用传统拆分操作,难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分数的含义,这时则可以拿出一张画,帮助学生先建立整体概念,再将画平均分成两份,建立二分之一,由此明确平均分的重要性。之后再构建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如引入“1÷2=?1÷3=?”,激发认知冲突,使其产生探究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分数的除法进入六年级后才会学习,这里的应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引子,并不需要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只需要理解平分的意义。因为这部分教材中还利用“多彩的‘分数条”引导学生形成整体和局部认知,所以教学时需要将重点放在整体的面积大小上,再拓展到数量关系层面,通过比较大小掌握分数的本质与内涵。
(三)整合单元要素,落实高阶化教学
单元整合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深度理解学科内容和学生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有效理解和体验学习中存在的各类思维方法。同时,单元整合并非直接把各知识点进行简单排序、叠加,而是要在建立单元整体意识的基础上,将核心知识点、习题、补充知识点等多项要素集合起来进行重组,帮助学生建立高阶思维。比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涉及的小数近似数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基本是先给出一个小数,要求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如2.985四舍五入后只保留一位小数则是3.0,再将其与3比较,得到3.0会更为精准的结论。这种模式虽然列举了例子,但没有说出具体原因,反倒使学生更迷惑为何3.0更准确。对此,必须对案例要素进行补充,如某位学生身高1.673米,四舍五入后分别保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比对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身高,即得到1.7米和1.67米,与真实身高的差值分别是0.027米和0.003米,由此能够得出“保留两位小数的数值與真实数值更接近”,从而明确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去除,否则就会影响数值准确性。
(四)整合学习阶段,落实反思性教学
自我评价与反思是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大单元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应结合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召开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查漏补缺,促使学生针对特定学习阶段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在自我评价时,学生可将本次评价结果与以往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多次评价之间的差距,从而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进步,并根据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同时,教师可将学生的自我评价记录进该生的学习档案之中,以此保留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轨迹。
四、结语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教学是在遵循数学教学观之下,以教材为根本,基于整体理念,通过大单元的形式实施系统化教学,不但关注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质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掌握必要的思维方法及策略,实现认知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实际开展时,教师应从横向、纵向两方面着手,对于横向整合,要特别注意差异性、整体性和迁移性;对于纵向整合,要重点关注前后关联、顺序控制以及思想整合。当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则要重视单元内容整合,开展板块化教学;关注课时内容整合,推进深度化教学;并在单元要素整合下,落实高阶化教学和反思性教学,真正帮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