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娟
(青县曹寺乡中心学校 河北 青县 06265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对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并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是非常有益的。通过预习,学生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把学习中的疑问做好标记,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指导低年级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采用讲故事“预知后事,请自己预习课文”的方式激发学生预习的习惯,促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预习可以采用导学案或预习提纲的方式,使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的来龙去脉,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通过自学工具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自学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欣赏优美的语句等,为课上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前,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盛会”“偶尔”“百花争艳”等学生不太熟悉的字词,在自学生字生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欣赏其中优美的句子,基本掌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为实现“双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双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学时,授课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深度思维。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由于区域地理及课堂的限制,许多学生没有看到过海上日出的真实场景,只能根据教科书上的描述或教师的讲述来想象海上日出的场景。这样,学生很难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场景,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为突破这一困境,授课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科技创设近乎真实的海上日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欣赏海上日出身临其境的美丽风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来学习课文,再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一个班级的小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背景不同,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不一样,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状态存在差异。教学时,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施分层教学,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如在问题设置、指定学生回答问题、设计课堂练习等教学设计时都要统筹考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夜色》这篇课文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对生字生词的理解为学习的重点,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是学习重点,教学时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照顾到每个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兴奋点,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愉快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繁重的课后作业是“双减”的重中之重,因此,要落实“双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从繁重的课后作业中解放出来。小学语文特色作业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用创编顺口溜的方式来巧辨形近字,例如,巳堵己(jǐ)不堵,半堵就念已(yǐ);横戌(xū)点戍戊(wǔ)中空,横过一撇就念戎。语文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简单的涂涂画画来标记出课文中重点的词句,改变传统的一个生词写数遍枯燥无味的作业形式。还可以让学生给家人讲故事,或通过引导学生续编、改编、创编故事结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课后编排课本剧来巩固课上的学习内容,或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