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萍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庄墓镇中心学校 安徽 合肥 23110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两方均外出,而其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从而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儿童[1]。对庄墓镇中心学校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照看,少数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人单独在家照看。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给予孩子思想指导,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是指适应周围环境的持久、稳定、愉快的身心状态[2]。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关爱,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性格孤僻、自卑,对外界事物抵触,不愿与他人交流等心理问题。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显得很无助,对很多事情的认识会出现偏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还会对家庭、学校、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1 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成长环境,家庭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3]。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很难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的成长,不能发挥父母天然的榜样力量。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当其遇到心理问题时,父母不能够及时给予纠正、指导和关怀。孩子缺乏和父母的密切交流,很难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隔代教养,教养者大多年纪较大,文化水平不高且精力不够,对新事物缺乏了解,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不够科学。虽然他们承担了监护人的角色,但却跟不上孩子的心理发展速度,满足不了孩子心理的需求。许多留守儿童的祖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当其犯错或产生错误思想时不舍得批评,从而导致其越陷越深。
2.2 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对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心理或行为上偏差重视不足。当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出现问题时,老师会联系孩子的父母,希望通过父母和学校一起合作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容易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误解,缺少正面的鼓励与支持。许多父母言语交流也过于简单,缺乏耐心教导,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孤僻冷漠、任性冲动。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接触的对象基本都是同龄儿童,同学之间的比较让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父母的缺位。作为非留守儿童,他们不太会关注与留守儿童同学的相处方式,导致非留守儿童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到留守儿童的内心,进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有叛逆心理,或与同学关系紧张等。
2.3 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认知正处在初期,在此阶段,其掌握的知识还很不足,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不够,心理发展较不稳定,意志力差,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并不能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社会监管部门没有对各种APP设置严格的下载权限,使他们容易沉迷于手机。当前,有些留守儿童出现沉迷网络游戏、刷短视频等不良行为,甚至还有极个别留守儿童出现早恋现象。农村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农村留守儿童时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3.1 父母需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父母应尽量选择距离近的地方工作,并尽最大努力定期返乡,多与子女面对面交流,展现对孩子的关爱。父母要注意平时和子女视频或语音通话的频率,与孩子的联系时间不能间隔太久。父母要与留守儿童有经常性的情感交流,针对性地对子女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父母与孩子相处时,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不能认为有监护人看管,就对子女放任不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平时和子女的通话内容不能仅限于学习方面,也要关注他们生活中的小事,尤其要注重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进步,鼓励孩子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使子女切实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会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对于儿童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3.2 学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让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一样的关心与温暖。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应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发言,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细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时准确地记录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从而使其健康成长。改变传统的重成绩、轻素质教育的观念,成才先成人,老师要重视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儿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儿童正确辨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帮助留守儿童排解心理上的困扰,给予他们正确指引,为良好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发现儿童出现心理异常时,应耐心地分析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学校应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积极倡导家长走访学校,及时了解儿童情况,参与学校教育。定期举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各种资源,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结,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3.3 社会需发挥政策保障作用。社会要整合关爱留守儿童资源,充分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强化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返乡,比如发展特色农业,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庄墓镇发展了草莓种植业和家禽养殖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城乡一体化改革也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子女随迁入学等生活问题,使其随迁至父母工作所在地,从体制上缩减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保证了农村劳动力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还需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护措施,严厉惩处恶意损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
性格孤僻、自卑,对外界事物的抵触感,不愿与人交流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基本现状。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显得很无助。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人格、心理和价值观的扭曲。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健康成长,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