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内容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能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更加轻松地理解课程知识,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逐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将生活与教育紧密联系,借助生活中的元素、事物、现象等为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开展提供支持,形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生活实践性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逐步回归育人本质以及强调对学生的综合培养,生活化教育理念也在中小学阶段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应用,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激活兴趣。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既能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与事物吸引学生,又能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知识。对小学生而言,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更贴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事物更能吸引他们主动尝试与探究,进而解决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
2.降低理解难度。小学生身心不够成熟,理解能力较弱,尤其是对抽象知识内容的接受度偏低,这将严重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以轻松、简单、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内容加以探究,结合生活案例与经验进行思考,有利于降低教学的难度。
3.强化实践性。道德与法治本身作为强调实践的课程,其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更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规范与习惯。教师应基于生活化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将生活与教育进行紧密联系,拓宽课堂边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案例等展开学习与思考,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所学规范自身行为,为其健康成长奠基。
4.个性化发展。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均有着独特的个性,同时他们的生活认知与经验也有所差异。基于生活化理念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及生活经验,从不同维度、以不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带给学生不尽相同的体验,有利于其个性化成长。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与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的重要形式。这样不仅能借助生动有趣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依靠直观且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考和多维度拓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一方面,情境的创设需要围绕教学主题与内容,确保相关知识点得到有效体现;另一方面,情境创设应贴合学生生活认知与经验,尽可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现象等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内容以及相应知识要点。这意味着教师既要深化对教学大纲、育人要求、道德与法治知识要点等方面的深刻研究,又要加强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兴趣喜好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针对性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合适情境,充分发挥情境作用并支持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例如,教学《彬彬有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激活学生探究兴趣,降低教学难度。首先,教师在多媒体动画的支持下,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场景,包括朋友赠送小零食、别人帮忙做清洁活动、上课坐在座位上等。这些贴近生活的图片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基于这些图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将自身代入情境并进行思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学习礼仪礼貌、以礼待人,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意识和习惯。
2.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化案例。具体的案例能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要点,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化案例相结合,是基于生活化理念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举措。首先,合理选用案例。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与经验,尽可能选择能突显知识要点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优质案例。其次,案例呈现与探讨。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案例时应尽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案例,同时鼓励和组织学生围绕案例与相关知识展开探讨,从而深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让案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继而改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远亲不如近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准备了相应的生活化案例支持教学活动开展。教师在课堂上一边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与研究,一边将生活化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师提前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到的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能以较直观、形象而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思考、探讨案例的过程中理解邻居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与邻居搞好关系的意识及意愿。
3.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教师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变得充满趣味化和实践性,促使学生在丰富精彩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让教育教学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同时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小学生而言,相较于停留于口头的理论学习,他们往往更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往往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也能更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步提升。具体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成长需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组织与开展相应的生活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受到更深刻的影响和熏陶。
例如,教学《感恩父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组织开展了相应的生活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父母养育他们的辛劳和艰苦,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相应的课外生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方式对父母表达感恩,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有的学生直接向父母表达爱意,有的学生通过做家务的方式感恩父母……他们均在生活化实践活动中充分理解了感恩父母的真谛。
4.加强生活行为与习惯培养。为了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教师在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创新和优化课程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不断纠正错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将教育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平常的一言一行,均是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部分,教师应尽量提炼出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核心与精髓,并制定适合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行为习惯指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学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言行进行监督,深化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改正错误行为。
综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生活化方法对教学策略及措施进行合理创新与调整。同时,教师应全面深化对生活化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把握,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不断提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