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冬奥时期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困境与进路

2023-12-31 23:03张崇龙尹一全张天琦邱招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冬奥场馆利用

杨 旭,张崇龙,尹一全,张天琦,邱招义

(1.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北京 100084;2.沈阳体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沈阳 110102)

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是“在建造冬奥会场馆时对其完成比赛任务后的功能定位予以考虑,并在赛后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挖掘,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与社会价值的过程”[1]。在总结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滑雪场地废弃、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奥运村非奥运用途转用、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巨额场馆设施维护费用等经验教训基础上[2],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开始倡导和规划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希望以此攻克冬奥会“后遗症”。然而,冬奥“白象”影响依然存在:如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尽管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制定了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规划,但依然面临场馆赛后实际使用情景单一、使用人数较少、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仅平昌冬奥会江陵速滑中心和冰球中心的年维护费就分别达到22.54 亿韩元和21.43 亿韩元,对地方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压力[3]。

鉴于历届冬奥会经验教训,国家高度重视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问题。2022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印发«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推动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解决奥运场馆利用率低、综合功能弱等问题[4]。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通过制度性设计将冬奥场馆在内的公共体育场等设施融入全民健身中,致力于实现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目标[5]。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开展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研究,有助于提升冬奥场馆效能,进而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为推动全民健身提供重要支撑,更为充分发挥国际大型赛事对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作用贡献重要力量。可见,后冬奥时期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要素协调作用的结果,有着贯穿宏观社会系统的特殊属性。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意义不仅是回收建设成本,取得经济效益,更是在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宏观背景下创造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后冬奥时期冬奥场馆的建设运营需要兼顾以下4 个方面:1)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积极对外开放以充分释放经济功能,进而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2)制定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初衷规范冬奥场馆发展方向;3)遵循国家体育场馆相关制度要求,整合并提高冬奥场馆赛后运营的相关标准,以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4)发挥冰雪文化化人作用,培育大众长期参与冰雪运动的行为习惯,从而开发冰雪运动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国内学者围绕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如关注场馆可持续利用域外经验[6-10]、场馆遗产开发与管理[11-16]、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及路径[17-18]等。然而,以往的体育场馆研究在进行理论构建时主要与一般赛事场馆管理文献对话,导致回应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共性问题有余,而突出冬奥场馆独特属性及功能的宏观研究不足,其结论不论在准度还是高度方面都不足以回答冬奥场馆所面临的特殊问题,难以为政府有效落实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相关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有必要从宏观角度对冬奥场馆的特殊属性进行研究。针对后冬奥时期冬奥场馆建设运营的4 个要求,本文引入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中着眼于社会行动系统各要素整合的AGIL 理论框架,为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一种社会宏观视角的解析方式,尝试厘清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功能及功能之间的应然关系,明确制约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化解困境的出路,为政府施政实现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1 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AGIL 分析模型构建

1.1 AGIL 理论与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

自孔德创建实证主义社会学以来,传统功能分析法的结构功能主义长期占据西方社会学理论主导地位。尽管受到符号互动理论、冲突理论等理论的挑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仍被认为是二战以后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学理论之一。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主张“用功能分析来认识整个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关系”[19]40,通过识别社会基本功能,尝试回答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基本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完善适用于各种社会系统的一般分析模型,需要满足以下功能:获取充足资源以适应系统不断调整的功能属性(adaption,适应),设定实施的目标以明确系统发展方向和用力路径(goal attainment,达标),整合事物行为以协调子系统之间的方向合力(integration,整合),创造保持并传播系统独特文化价值以维系系统功能持续发挥(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维模)[20]。这些功能构成了AGIL分析模型,模型中4 种功能不仅各自发挥作用,还维持着相互协调、互为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遵循“功能释放—结构适应性调整”的研究假设,该模型已经用来分析网络体育组织发展[21]、体育健身团队发展[22]、“三大球”积弱现象[19]39等问题,展现出一定的理论适用性。那么,AGIL 理论框架是否也可以对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进行适当理论解释呢? 本文从AGIL 分析模型4 种功能与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实践的契合情况进行考量。1)适应功能方面。适应功能是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获得生存资源并分配给整个系统的过程[23],也是经由资源交换引发的系统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后冬奥时期,冬奥场馆赛后利用难以延续冬奥会前政府全面主导的发展模式,需转为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发展模式,通过场馆与外部经济环境的适应性互动,获得维持整个系统运行的必要资源。2)目标达成功能方面。目标达成功能是调动各类资源实现系统目标的能力。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关涉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的切身利益,这些主体为获取利益制定各自目标,如政府多次倡导甚至要求充分利用赛事场馆等冬奥遗产因地制宜制定赛后利用计划等,拟通过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实现冬奥场馆的赛后可持续利用。3)整合功能方面。整合功能是以制度形式整合政策、相关标准、规范等约束性资源以保障系统沿既定目标发挥功能的能力。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不仅需要政府行政力量参与,而且需要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力量的参与。为了使不同的主体形成合力,需要依靠政府政策引导,整合企业标准和社会规范等,进而规制不同主体的方向性行为,形成多元主体合力,推进并实现冬奥场馆的赛后可持续利用。4)潜在模式维系功能方面。潜在模式维系功能是系统内部价值观念逐渐使人们行为惯习化的动态过程,是系统模式持续运行的关键。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不仅需要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大规模,还需要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长延续。这就意味着在提升大众冰雪运动参与数量的同时,促进大众增强参与冰雪运动的感知体验,形成积极价值观念,养成参与冰雪运动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于以上分析,AGIL 宏观阐释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并指导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实践,为本文探究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型构建、明确现实困境、提出进路选择提供社会学宏观视角。

1.2 基于AGIL 框架的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型构建

基于AGIL 框架的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型4 个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保障冬奥场馆系统的正常运行。适应功能表达着眼于冬奥场馆使用情景变化下的资源重新交换和匹配,通过内外部资源的不断积累,构筑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目标达成功能在一定物质积累基础上,凝聚共同参与者的利益共识,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主张与资源配置方向,并进一步转化为参与者的行为假设与决策标准。整合功能强调面向系统目标施行制度、规范等规制手段约束不同参与者的行为方式,确保参与者释放出持续的积极行为信号,保障冬奥场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潜在模式维系功能旨在将物理化、制度化的治理表达以文化符号等形式抵达社会公众心理认知层面,依托人与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良性感官互动,生成惯习化行为和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冬奥场馆赛后功能的转换,达成可持续利用目标。

1.2.1 适应功能释能机制 冬奥场馆的适应功能是场馆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资源交换以保障系统正常生存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贯穿在冬奥会举办前后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且每一阶段适应功能表征的重点各不相同。1)冬奥会举办前,重点围绕各场馆的设计、选址、新建、改进、联通、配套等目标与外部资源进行频繁交换,这些资源向冬奥场馆提供了运营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器材、工作人员、运行资金等,在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为冬奥场馆赛后释放经济作用奠定基础。2)冬奥会中,通过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志愿者、管理人员等合力表现,打造无与伦比的赛事盛会,打造冬奥场馆的精神形象以及积极的社会效应,勾勒出冬奥场馆赛后对外开放的重要文化符号。3)冬奥会后,冬奥场馆面向大众开放,进一步释放其社会意义和社会效益。通过访谈了解到,2022年4月16日至5月15日,“水立方”保持冬奥赛场原貌免费对外开放,参观者可以在北京冬奥高科技灯光、唯美景观等组成的情境中感受竞赛氛围,并在赛时的比赛场地体验冰壶乐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冬季奥林匹克项目在我国的持续普及与发展。

由此可知,冬奥场馆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较为明确的任务,从筹办、举办冬奥会到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无不体现出与外界资源交换进而达成维系系统生存的适应功能。这种适应功能的释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冬奥场馆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并产生生存资源的过程已经超越了要素间的单向度联系,呈现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多维互动的复杂联系。

1.2.2 目标达成功能释能机制 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涉及多方利益,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是不同主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当然,不同主体的目标设置迥异,如市场主体强调经济效益,社会组织寻求社会效益,这种差异导致不同主体在目标达成的互动过程中存在矛盾和纠葛,因此需要依靠政府主导以有效协调各方发力方向和行为步调,促进目标达成功能的完整释放。

当然,目标达成功能的有效释放不仅要坚持政府主导,还需要充分协调并调动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的积极性,在尊重各自利益诉求基础上,形成较为统一的行为方向,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层次冰雪运动需求。1)市场方面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例如华体集团为“水立方”提供体育赛事服务,万科集团则致力于利用冬奥场馆发展滑雪度假产业,两者深度开发赛事和休闲度假方面资源,利用冬奥场馆品牌释放最大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利用政策和管理杠杆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把握冬奥场馆经济发展方向。2)社会组织以达成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冬奥会后,俱乐部、协会等社会组织与奥运场馆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入,通过承接青少年培训、国家队训练,社会组织的社会效益得到体现,冬奥场馆的目标达成功能中的社会效益也得到有效彰显。3)以人们的冰雪运动需求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冬奥场馆目标达成功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公众的冰雪运动需求,需要在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指导下,实现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反哺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1.2.3 整合功能释能机制 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有利于不同主体达成整体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使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度安排约束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利益关系,进而整合不同主体行为,促进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具体而言:1)政府使用政策及法律法规约束市场和社会组织行为。2022年修订、2023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建立了针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及举办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的行政许可制度,冬奥场馆开展滑雪等高危险性项目或赛事未来需要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申请[24],这些条款内容对冬奥场馆整合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强化了冬奥场馆开展相关活动所需履行的社会责任。2)市场和社会组织分别通过行为规范及行业标准约束各自行为。如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基本管理、基本服务、满意度等作出具体要求[25],冬奥体育场馆运营相关组织在政府主导的服务规范框架下完善场馆运营体制机制,向社会公众提供具有一定标准化约束的冰雪产品和服务。此外,体育场馆的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其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6],国家在筹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高度重视冬奥场馆绿色发展。3)接纳市场和社会组织信息反馈,帮助政府有效整合各类信息和资源,完善政策措施。“放管服”改革要求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能。2022年7月7日,北京市政协举办“用好奥运遗产、推动奥运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情况通报会,广泛听取市场及社会组织对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意见反馈,改进政策以帮助它们解决实际困难,进而深化信息交流反馈机制,释放整合功能。

1.2.4 潜在模式维系功能释能机制

冬奥场馆与外部环境发生交换,产生维持生存的资源,组合并利用资源以满足或调和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为保证系统目标得以落实,通过制度手段约束和规范利益相关者行为,使冬奥场馆的系统得以顺畅运行。需要注意的是,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时刻与参与者的身体体验和心理感受进行互动。人们在预设目的的身体体验过程中生成消极或积极的心理感受,并通过“认识—情绪—意识观念”这一逐渐深化的心理过程,判断是否将参与冬奥场馆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行为习惯。所以,帮助冬奥场馆活动参与者生成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习惯,构成了潜在模式维系功能。

冬奥场馆的景观符号体现着人类对体育价值的美好寄托。当人们深入其中以身体各类感官的体验感悟冬奥魅力时,这些景观和健康文化符号、身体运动参与过程、人际互动等人为预设的环节一并与参与者的身体、意识产生互动,刺激并影响参与者形成良好的感官体验,美好的体验效果使人们产生积极心理认知,并促进正面情绪和继续参与的意识观念生成。当然,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体验过程未必不可逆,行为习惯的还原情况也时常发生,需要潜在模式维系功能持续发挥作用。

实现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需要持续调动人们参与冬奥场馆旅游、冬季项目体验等活动的热情,通过释放场馆潜在模式维系功能,使人们养成在冬奥场馆参与体育活动的生活习惯。冬奥会结束后,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以加速冬奥场馆改造,推动冬奥场馆向公众开放。通过访谈可知,2022年4月16日,首钢滑雪大跳台率先向游客开放,其出发区和冷却塔内部成为游客观光体验的“打卡地”;同年7月9日,国家速滑馆向公众开放约6 000 平方米冰面,提升社会公众在“最快冰”上的滑行体验。

2 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现实困境

2.1 资源有效融合渠道不畅,适应功能施展受阻

资源是适应功能发挥的基础,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有效融合,可以增强系统适应能力。但是,冬奥场馆面临政策优先倾斜、资金集中支持、人才重点配备、奥运文化密集宣传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资源支持力度较冬奥会前有较大幅度下降,资源融合渠道不畅问题接连出现。主要体现在:1)冬奥场馆赛后社会资源支持力度缩减,人财物聚合效果有所削弱。例如:北京冬奥会筹备期间,政府投入10 亿元用于首都体育馆等5 个项目的改扩建工程,以满足场馆承担短道速滑等项目基本要求。冬奥会结束后,国家对冬奥场馆赛后运营的政策性支持减少,协调、对接高水平运动队等社会资源难度增大,自负盈亏经营遭受成本挑战,凝聚人财物的能力缺乏雄厚资本支撑,对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2)冬奥文化氛围降温,文化资源新渠道亟待拓展。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引发我国民众对冬奥会的普遍关注。百度大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搜索热度比索契、平昌冬奥会高出1 372%、558%,百度冬奥相关词条搜索、百度知道提问分别上涨276%、162%[27]。不难看出,北京冬奥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网络热点效应,这种效应在冬奥会后快速消退,对冬奥场馆赛后继续宣传冬奥文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将社会知名度高效率转化成经济效益,冬奥场馆急需寻找新宣传渠道维持其在后冬奥时期的社会影响力。3)比赛前后人力资源的衔接机制欠缺,造成场馆赛后利用的专业人才短缺。冬奥会期间,场馆管理方面聚集了大量水、电、消防、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由于缺乏场馆管理衔接机制,这些专业人才经验难以有效传递,冬奥场馆面临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尽管运营者面向社会招募人才,但是培养熟悉体育、管理、运营的复合型工作人员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场馆,其复合型管理人员培养周期则更长,这无疑影响着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进程。4)市场主导下赛后资源融合机制亟待开发。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汇聚了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资源融合机制。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冬奥场馆逐渐交由市场主体运营开发,政府主导资源融合模式也向市场主导模式过渡。访谈发现目前市场主导资源融合的效力仍然不强,融合机制暂不完善,需要政府延续配套政策予以持续支持并协助对接各类社会资源,由市场进行深度开发,逐渐建立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力量。

2.2 利益协调缺乏问题导向,经济社会效益失衡

协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不同利益需求,关键要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以政府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目标为主导,调整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差异,在行为凝聚过程中,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通过调研得知,冬奥场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存在以下问题:1)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冬奥场馆运营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更加突出,较难与政府制度设计初衷相匹配。2022年7月12日,为在有效防控疫情基础上恢复线下体育赛事活动,北京市体育局发布«关于有序恢复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通知»,允许举办1 000 人以下的体育赛事活动[28]。1 000 人的赛事规模约束对中小型体育场馆发展更友好,但增加了大型冬奥场馆业务的竞争压力。2)场馆向公众开放与消费者培育衔接不紧密。场馆开放可以有效增加社会公众参与冬奥场馆冰雪活动体验的人数,而庞大的人口体验基数与市场潜力的开发程度直接挂钩。目前,许多冬奥场馆尽管向社会开放,但是在产品和服务的转化衔接上缺乏系统性。例如体育服装、器材、餐饮、娱乐等延伸产品和服务没有配套,体育综合体建设亟待提上日程。3)冬奥场馆健康理念贯彻落实不系统,社会效益释放不充分。伴随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开展,冬奥场馆推动健康促进的作用更加凸显,冬奥场馆的形象、业务、管理等急需围绕人民健康打造。但是,目前场馆管理中对健康含义的表达并不完整。访谈了解到冬奥场馆促进全民健康的理念并未有效表达,管理人员健康业务培训、场馆健康符号表达等没有系统体现健康主线。4)冬奥教育开展不深入,社会责任未有效承担。冬奥场馆作为中国冬奥精神的历史“见证者”,已经被赋予冬奥精神外物化的教育标签。然而,各冬奥场馆对冬奥教育角色准备并不充分,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放仅限于旅游参观,虽然后期开展了明星同款餐饮体验等活动,但仍没有形成冬奥教育的系统模式,不利于冬奥场馆发挥冬奥教育功能、承担部分冬奥教育的社会责任。

2.3 制度难以匹配现实需求,整合功能的效果被稀释

北京冬奥场馆承载着人类追求冰雪运动极限的功能和使命,对建造标准要求极高,复杂的结构推升了建造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其赛后利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存在一定运营风险[29]。然而,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存在治理惯性,“强政府、弱社会”治理结构的痕迹依旧存在[30],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仍需要依托政府制度安排,整合资源推动场馆实现可持续利用。值得注意的是,整合功能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制度安排与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实际需求的匹配性还需提升。具体表现在:1)政府主导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制度安排存在模糊性。目前,政府与市场构成的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的双元治理主体具有典型的混合型组织安排特征。其中,政府作为主导者,一方面要维护场馆的经济效益,满足市场主体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场馆服务社会的功能,满足公共需求。平衡两者关系既需要克服政府“管得过多”的行政惯性,又要警惕市场方面目标“偏利性”的利己行为。访谈得知,政府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进行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多方协商,但是具体制度安排较为模糊,市场利益分歧仍比较明显,特别是缺少针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专业性较强的场馆赛后运营的制度倾斜,导致各主体力量难以被有效整合,掣肘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2)体育综合体建设受制度约束,推进难度较大。北京土地资源稀缺,对土地属性变更管理较为严格,而体育综合体建设普遍涉及土地性质变更问题,需要由场馆提交申请并上报,经过逐级审批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再进行设计、建设、商业开发,需较长周期才能获批并落地运营。考虑到市区内冬奥场馆的体育综合体申报周期长、土地性质转变不易等因素,经营者将项目暂时搁置,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冬奥场馆体育综合体建设推进步伐。3)健康促进观念暂未在制度整合中发挥有效引领作用。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冬奥场馆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冬奥精神的重要物化标志,要借助政策支持承担起全民健康促进的职责。冬奥场馆开放多集中于观光旅游、运动体验等感知教育,没有形成集健康知识讲解、健康技能传授、健康行为促进、健康环境及运动文化感染等于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也没有形成健康促进的相关管理标准体系,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健康需求以及政府关于社会健康促进的需要。

2.4 公众观念塑造相对被动,模式维系事倍功半

促进社会公众健康观念发生转变的路径多元,既需要社会公众对生活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引发变化,又需要社会主动全方位引导、培育、巩固社会公众的健康观念。就冬奥场馆而言,要协调资源、目标与制度,主动改造场馆文化、管理、设施等内容,以向公众施加全方位、多感官刺激,使社会公众健康观念和行为的维系过程向积极方向演进。

然而,冬奥场馆以下4 个方面内容呈现较为被动,应主动调整。1)冬奥场馆的历史文化需要积淀并展现实体成果。场馆历史文化是场馆价值理念施加于社会公众的重要介质。在冬奥会12 座竞赛场馆中有7 座为新建场馆,但其历史文化积淀并不厚重。后冬奥时期,新建场馆应广泛收集冬奥会相关历史素材,挖掘素材背后浓厚的文化元素,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出实体文化成果,以此转变公众健康观念。2)冬奥场馆硬件设施的文化塑造有待增强。北京冬奥会期间,各场馆硬件设施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融合敦煌飞天元素的首钢大跳台、如意造型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完美呈现科技与人文结合的饕餮盛宴。在后冬奥时期如何将这些要素与健康相融合,进一步提升中国健康文化符号对社会公众的感染力,成为冬奥场馆运营者思考的重要议题。3)冬奥场馆体育服务亟待主动对接社会需要。尽管冬奥场馆的开放进程和开放内容备受社会关注,但缺少强有力的对接机制支持,使社会公众的关注向实际参与转化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政府主导建立冬奥场馆主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机制可能是破解冬奥场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举措。目前,一些冬奥场馆暂未与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冰雪协会等社会力量进行定向业务对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通过体育参与转变或培育健康观念的概率。4)冬奥场馆人员的管理要体现健康要素。工作人员是冬奥场馆传播健康理念的窗口,也是通过人际互动对公众宣传健康观念的镜子。冬奥场馆对工作人员执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但对其健康知识培训、健康技能习得、身体运动健康维持的关注较少,这种差别可能造成冬奥场馆健康理念人为传输途径的缺损,健康人文环境建立迟缓,降低了冬奥场馆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效率。

3 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进路选择

3.1 建立政府主导的资源接续和融合平台,保障适应功能的有效发挥

1)延续冬奥场馆政策支持,盘活冬奥资源。围绕冬奥场馆等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继续完善政策顶层设计,配套全面支持政策和完善的保障体系;延续冬奥遗产系统性利用政策,以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为核心,落实冬奥遗产资源的全面配置;拆解«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已发布文件的有关内容,敲定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融入冬奥场馆绩效考核,通过考评强化冬奥场馆的监督管理;强化政策驱动,建立“一馆一策”的赛后利用制度安排,满足冬奥场馆实现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制度需求。2)激发资源活力,焕发新经济动力。依托政策盘活现有土地、场馆空间等资源,激活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活力,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投资、运营冬奥场馆,拓展丰富多元的经济业务,助力冬奥场馆向体育综合体转型。3)建立资源整合平台,推动有序过渡。成立专门管理冬奥遗产的组织机构,统筹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冬奥场馆资源整合平台,搭建资源互通互联体系;加强平台制度建设,开展资源融合联合管理工作;区分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的难度等级,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运营难度较大的场馆给予适当倾斜性政策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依靠市场作用调配各类资源,坚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打造资源平台由政策主导向场馆主导让渡的机制,适时发挥市场作用,继续维持冬奥场馆经济活力。

3.2 突出政策导向的社会效益和人文关怀,破解影响利益平衡的关键问题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政策基调,尊重不同主体的价值需求,形成共同价值目标,形成社会效益帮助拓宽经济效益来源渠道、经济效益反哺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局面。1)政府要加强基层调研,充分考虑后疫情时代冬奥场馆运营者在谋求经济利益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空间使用等现实问题,制定配套政策支持冬奥场馆的经济发展;主动与冬奥场馆各利益相关者协商,共同探索符合多方利益的政策选择,出台具有人文关怀的政策。2)增加政策灵活性,满足冬奥场馆多元发展需求。适当增加场馆改造、土地性质变更、周围商业配套等政策的灵活性;鼓励冬奥场馆合理拓展业务范畴,拓宽经济来源渠道;适合大众参与的场馆,通过广泛开展大众冰雪运动推动其大众化发展;专业性强的场馆,可以协助承接国内外相关赛事以及各级运动队训练,推动其向竞赛化方向发展。3)围绕实现社会效益的主要目标,开发提升经济效益的多元渠道。挖掘社会效益中可以市场化运作的业务,以政府采购、委托经营等方式,吸纳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冬奥场馆日常经营;以健康促进活动为契机,协调并对接学校、企业、协会等主体,扩大冬奥场馆社会服务的受众规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发展可能的消费主体。

3.3 破除场馆运营的管理羁绊和制度约束,推进健康促进观念的制度整合

在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过渡时期,坚持冬奥场馆的统一管理十分必要,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制度整合。1)发挥冬奥遗产专门管理机构作用,进一步做好归口管理。明晰冬奥遗产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可以涵盖冬奥遗产资源管理、冬奥遗产事务协调与管理、冬奥遗产开发利用及评估等内容,便于冬奥遗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中配置;冬奥场馆作为重要的冬奥遗产,将其管理纳入冬奥遗产管理委员会管辖范围,进而避免多头管理、重复管理以及可能造成的场馆发展低效问题;冬奥遗产管理委员会承担协调场馆发展所需资源、帮助对接业务、代表场馆与政府协商等责任,从而形成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良好外部环境;帮助专业性要求较强、市场开发难度大的冬奥场馆对接更多社会资源,丰富这些场馆赛后利用的渠道和内容。2)简化办事流程,适当放宽经营自主权,推动体育综合体建设。由冬奥遗产管理委员会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帮助简化场馆发展的办事程序;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为冬奥场馆争取合理话语权,帮助获得土地性质变更、灵活改变场馆临时布局等有助场馆发展的制度安排;配置资源,推进冬奥场馆体育综合体建设。3)推动健康促进制度建设,搭建“全员向健康”的机制。以健康促进作为冬奥场馆的重要价值目标,由冬奥遗产管理部门牵头帮助场馆进行相关制度革新、机制创新,推动场馆功能转型。

3.4 提升冬奥场馆的文化黏性和健康意识,增强传递健康文明的社会归属

福柯认为,“人们的身体、行为和主体都是权力作用与塑造的结果”[31]。未来,冬奥场馆能否在国家主导下发挥促进健康功能还需从以下3 个方面突破:1)挖掘、积淀场馆文化,增强文化魅力。强势的权力需与文化杂糅,以推行健康教育。冬奥场馆作为体育文化集大成者,蕴藏着运动员故事、社会体育文明变迁、国家体育发展兴衰等文化素材,场馆需收集相关资料,以图片、视频、倾听讲述、参与体验等方式挖掘场馆历史积淀,呈现体育文化魅力;建立体育场馆博物馆、博物角等文化宣示渠道,回顾历史真实,实现文化感人、化人功能;推出系列体育场馆文化产品,提升服务体验,打造体育文化立体宣传途径。2)以健康观念统领场馆管理工作,打造健康规制体系。将健康思想融入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健康规制体系,包括增强工作人员健康素养,深化业务的健康思维、形式和内容,营造冬奥场馆凸显健康观念的人文氛围和物质环境。3)为健康中国代言,主动深入群众和社会组织宣传并推广全民健康相关业务。以推广健康意识和塑造健康行为为责任,主动深入社会不同群体宣传健康知识、技能,并在宣传中加强业务对接,增进业务合作;以传递健康文化和培育健康精神为宗旨,全面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服务质量,改善相关环境,全力打造健康文明归属地,培养参与者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4 结语

与其他大型场馆相比,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既有大型场馆的共性特征,也具有特殊属性。共性特征体现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开展体育项目培训以及举办大众体育活动等基础性功能,特殊属性则体现在受冬奥效应影响社会关注程度更普遍、社会影响更广泛;受建造工艺和规模影响,运营成本更高,利用难度更大;受场馆建设、运营参与者影响,利益关系更复杂,底蕴内涵更丰富。回顾历届冬奥会的经验教训,冬奥场馆的独有特征对其赛后可持续利用构成巨大挑战,考验着举办地政府和人民的智慧及力量。可以说,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已不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宏观视角,从AGIL 模型分析范式切入,探讨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出路,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并为政府进行冬奥场馆治理决策提供参考。当然,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入题存在研究局限,未来还需从微观角度继续求索,以形成相对完整的解题思路。

猜你喜欢
冬奥场馆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