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兰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通读、略读、精读、选读、跳读、慢读、快读、写读、再读和信息式阅读等。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需要有选择性地去读,学会与人物共情,走向阅读纵深处。只有选对方法,读书的效率才更高,我们的收获才更多。
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一、“不求甚解”广泛阅读法
“不求甚解”出自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指读书方法要灵活,不拘泥于咬文嚼字,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陶渊明的读书方法对我们颇有启发。由于初中名著阅读量大,光教材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就多达三十六部,按三年时间统计,每年阅读量约十二部,每个学期六部。书海茫茫,哪能处处求甚解?“不求甚解”是通过大量阅读来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展开广泛阅读。
开卷有益,博览群书,本身就是在夯实语文根基。以《西游记》为例,小说中关于人名、地名、生僻字、部分环境与人物描写、唱词等,我们在阅读时是可以跳过的,且并不影响我们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而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要精读,特别是关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主角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这些内容是加深我们理解人物性格的关键所在。如果时间有限,我们还可以先读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结构,明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大致内容。
二、“持之以恒”读书笔记法
做讀书笔记很重要,它能让我们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匪浅。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都证明了阅读时做笔记要比不做笔记的效果好得多。读书笔记的形式一般分三种:一是卡片式笔记,即将摘抄的内容分类记在备好的卡片上;二是摘要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将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三是读后感式笔记,也就是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寻根问底”评点文章法
读书尤需问,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读完一本书,如果连一个疑问都没有,那是没有真正收获的。评点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文顶端和旁边及边缘空隙处,对一部分文字给予扼要的评价和提示。评点式阅读对提高我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鉴赏美的能力大有好处,有三种方式可供大家选择:一是旁批,即在正文旁边用简单的文字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提示,如:他那些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旁批:“一”字用得很传神);二是行批,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简单的点评;三是眉批,即在标记的基础上,在书页的天头或地脚处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等内容。
四、“共情人物”寻求对话法
阅读活动就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跟着孙少安一起创业、被骗、失败、再创业,最终成功,与他起起落落的生活轨迹同频共振;跟着孙少平一起在黄原桥头等待揽工,一起躲在宿舍帐篷里读书,再一起赴大亚湾煤矿下井挖煤,一起读师傅王世才追悼会上的悼词,体会每一个平凡灵魂的旅程。走进文本,置身其间,把自己当作主人公,共情人物的悲喜,慢慢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路遥写的哪里仅仅是孙家兄弟,他写的分明是每一个有梦想并敢于拼搏的有为青年。
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情节需要我们在阅读中移情其中,才能彻底被内化和吸收。而进行到这一层面,阅读改变人生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