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摘 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变为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更好实现这个转化,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梳理主题和脉络,让学习化繁为简,真正实现学习“自能化”。文章以“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阐述如何从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练习设计的系统性四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教学。
[关键词]梯形;结构化;学习“自能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6-0069-03
数学来自人类劳动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从古人结绳计数到质能方程,数学知识是从具体实践中抽象而来的,具有结构化属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让数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建立怎样的认知结构,取决于教师为他们提供怎样的信息与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从“结构”的角度来展开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又能帮助学生把握内容的实质。有个成语叫一叶知秋,因为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所以可以从局部扩展到整体,如“一叶知秋”一般,从一片树叶知道季节的交替,透过现象看本质。结构化教学正是希望培养学生的结构化认知能力,使学生实现知识、方法的自主生长,从而拥有“一叶知秋”的能力。下面以“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结构化教学。
一、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结构化教学是要学生通过回顾联想、类比提升、反思积累,逐步将知识结构内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知。这需要教师在组织结构化学习时,整体把握课时内容的教学价值,厘清某个领域知识的基本结构,结合版块整体目标,制订合理、有效的课时目标。
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有相同的模式,都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中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都围绕“转化”这一核心思想展开,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初次尝试运用切割、平移等方法进行图形的转化,初步感受转化思想。紧接着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学会运用转化思想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体验转化的意义。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有了前两节课的学习经验,学生自主迁移学习方法,也就实现了学习“自能化”。
另外,还可以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结构化,双向沟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平面图形,再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也服务于其他平面图形,可用来计算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在感知知识整体性和结构化的同时,体会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思想方法,自主获得探究同一类知识的学习路径,培养核心素养。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提升学科素养。
2.在比较、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建立梯形的面积公式模型,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的意义和价值,发展逻辑思维。
3.沟通梯形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结构美。
二、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都属于某一个知识体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他因素,教材编排时切断了一些知识链,使知识点犹如“散落的珍珠”分散在不同的学段里。因此,教师需要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编织成知识层级,再将知识层级建构成知识结构,从元素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从全局看清知识结构体系的全貌,形成“从结构的角度把握事物本质”的结构化思维。
[片段1]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探索的?
生1:把平行四边形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
生2: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发现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3:都把新知转化成了旧知。
师(出示图1):是的,转化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那么,你打算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再求它的面积?试着用分割、添补、平移、旋转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吧。
梯形的面积与前两节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積)内容相近、结构相同,都可以通过割补、添补、平移、旋转等方式把未知转化成已知,从而探索面积计算方法。课堂上教师通过复习、回顾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借助思维导图沟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以“你打算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为主线,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共通性,引导学生展开迁移性学习,使知识具有自主生长的活力。
三、紧扣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数学学习的精髓不只在于习得几个公式、记住几个定律,更重要的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成熟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解决问题的桥梁,连接已知和未知,沟通理论与实践。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本质规律进行有效迁移,将其延伸或者拓展到相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新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到新的数学感悟和体会,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化。
[片段2]
师:运用转化思想,你把梯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转化前后的图形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你还有什么发现?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学生自主探究后汇报交流(如图2、图3):
师:比较同学们的探究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得到的梯形面积公式相同。
生2: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生3:公式中都有“[÷]2”。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添补法(如图2),梯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中有“[÷]2”。为什么用分割法时(如图3)也要“[÷]2”呢?
生4:计算图3中三角形的面积时就要“[÷]2”。
师:是呀,不同的方法,“[÷]2”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但最终都成功把梯形转化成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得到了相同的梯形面积公式。
“多边形面积”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悟转化思想,思想是一致的,但转化方法有所不同。课堂上学生通过添补、分割等不同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感受了转化方法的多样性,再次沟通了梯形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转化后,教师通过“为什么要‘÷2’?”这一问题渗透“倍积变形”“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通过推理对比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公式时,“[÷]2”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虽然转化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整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迈向高阶。
四、聚焦练习设计的系统性
有层次的练习能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变”与“不变”中凸显不同面积公式中相同的原理,将分散的知识用结构化的思维穿成一条条线,结成一张张网,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生1:一样大。
师: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因为三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都等于10,它们的高又是相等的,所以面积也相等。
师:这三个梯形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上底加下底的和相等,高也相等,我们说这三个梯形是等底等高的。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它们的面积也相等。你还能说出一些与这三个梯形的高相等、面积也相等的图形吗?
生2:上底是1米,下底是9米,高是5米的梯形。
生3:底是5米,高是5米的平行四边形。
生4:底是10米,高是5米的三角形。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图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吗?我们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学生口答验证)
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呢?看了接下来的动画你就能明白啦。
动画演示:梯形的上底变大,当a=b(a是上底,b是下底)时,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公式可写为S平行四边形=(a+b)×h÷2=(a+a)×h÷2=2a×h÷2=a×h。
动画演示:梯形的上底变小,当a=0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其面积公式可写为S三角形=(a+b)×h÷2=(0+b)×h÷2=b×h÷2。
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形状不同但面积相等的梯形,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明确: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只要“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那么这些梯形的面积也相等。以此为基础,对于问题“你还能说出一些与这三个梯形的高相等、面积也相等的图形吗?”,学生能想到的就是高不变,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0米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更高层面上将三种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沟通,提炼出共同的本质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并通过运动变化展示图形的转化过程。通过推理沟通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凸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推导出可以相互转化的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知识的结构化,具有内联沟通、举一反三、融會贯通的价值。
结构化教学向学生展示了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是有机的整体,有先后逻辑,有主次关系,学生看到了整个结构和生长的过程,才能理解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了解其内在逻辑与意义。有了教学目标、内容、思想方法、练习的结构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都向着结构化的方向发展和完善,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自能化”,从而推动数学素养自主生长。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卫兵.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73-102.
[2] 李雪梅.结构化建构概念 系统化发展学生思维:以“认识负数”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0):57-60.
[3] 朱俊华.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重在结构关联[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4):56-60.
(责编 黄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