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 ·波特与李白

2023-12-29 00:00:00岑嵘
现代阅读 2023年1期

如果爱迪生没有诞生,我们今天还会使用电灯吗?

1996年2月,雷特尔文学代理公司的职员埃文斯打开了一个信封,扫了一眼就把它扔进退稿箱,因为公司对代理儿童读物不太有兴趣。在下班前,埃文斯出于习惯,又整理了一遍退稿。她再次把这份书稿读了一下,觉得或许可以试一试。这份投稿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假如埃文斯没有整理退稿箱的习惯,假如作者j.k.罗琳接到退稿信后心灰意冷不再投稿,那么在这个世界上,那个带着宠物猫头鹰到魔法学校就读的男孩是不是就不会出现?

美国著名科技作家凯文·凯利提出过一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养猫头鹰当宠物、上魔法学校、从火车站的月台进入异想世界的少年巫师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必然会在这个时刻出现。”

事实上,1994年就有位叫艾娃·伊的作家出版了《十三号月台的秘密》,里面描述了伦敦的国王车站第十三号月台就是通往地下世界的门户;1991年有位叫尤兰的作家,写了一个年轻巫师去魔法学校上课的故事……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凯文·凯利的话了,他所说的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趋同性。有些东西看起来独一无二,但事实上有很多人同时在创造和发明(发现)。

如果爱迪生没有诞生,我们今天还会使用电灯吗?据《爱迪生的电灯:发明的传记》一书统计,有不少于23人在爱迪生之前发明出了某种形式的白炽灯泡。一旦电力成为常态,灯泡就不可避免地会被发明出来。

这种例子很多。即便某些天才是多么无与伦比,不管他是李白、杜甫,还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他们仍然是时代的产物。那些艺术盛世的强大趋同性,注定会孕育出伟大的艺术家。假使李白没有出生,我们固然读不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但一定还会有另一位“诗仙”让我们倾倒。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告诉我们,人类的艺术和历史是由伟大的人物在某一刻创造的,但我们别忘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作《人类群星闪耀时》。

尽管我们记住的是一小部分人,但人类的历史却是无数人互相学习、启发、借鉴而创造的。正是由于无数群星闪耀,才有了璀璨的人类文明。(来源:《青年文摘》2022年第6期,有改动)

一语立骨

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德]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