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故乡的雨

2023-12-29 00:00:00罗蔚然
现代阅读 2023年1期

故乡,又是一场淅淅沥沥的细雨,飘然风起,吹落银丝帘幕。正是数年前故乡雨的模样。但我知道,故乡变了,也再没有了故乡的雨。

我的故乡是个秀美的湖畔小城,毗邻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云梦泽周边湿润纯净的微风,日日滋润着那座小小城镇。

故乡的雨是朦胧的、神秘的,尤其表现在汴河街那条仿古的小街上。那条街正在洞庭湖边上,街上的商铺均为仿古造型,仿佛和洞庭湖一样,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安然沉浮了千百年。家乡的雨总是细的,汴河街上的雨便是这般细润。雨起时,便如平地上飘起的烟雾,细细碎碎、朦朦胧胧,又像是阻隔着历史的迷雾,仿佛只要快速穿过,就能来到古代,有饭馆里飘出的饭菜的浓香、有老头推着车儿的叫卖声、有街旁酒家门口挑出来的酒招子……而你回神,周身却依然如故,擦肩而过的,是身着现代服装的先生小姐,而非冠袍带履的古代人。但这时,你已经明白,在雨中的这条街上,一步,就走过了百年。

故乡的雨,更是轻灵的、美丽的。我还记得在一个雨中的清晨,我背着包,去上课。早晨的清风微凉,将雨滴吹拂到我脸颊,像是早晨云彩的吐息,清新、甜美。露珠盛在路边野花的花瓣中,像是用玉杯承装的琼浆玉液,而花朵经过雨水和露珠的洗尘,显得更加娇艳欲滴。空气中春日的花香与雨水的清香混杂,丝丝缕缕渗入我的肺部。从头到脚,我像是被清洗、净化了一般,浑身轻灵自如。

故乡的雨,也是温柔的,纯净的。她拥有着净化的力量。那是一个下午,阴云密布,遮盖天空。我手中拿着刚刚发下来的试卷,以及惨不忍睹的成绩。试卷上,红色的叉号如同血淋淋的刀痕,一刀一刀剐在我心口上,狠狠地摧残我的自尊心。近乎报复一般地,我没有打伞,于是,外面倾盆的大雨倒在了我头上。头发几乎瞬间就被雨滴淋湿,衣服上也染上了斑斑点点的水渍,雨水糊住了双眼,短暂睁不开眼睛,只能听着周身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雨声。我想呼喊、想大叫,想告诉这个世界自己真的不甘心。但我似乎又听到一个声音,她在告诉我,我很努力,我很优秀,但我还不够。这声音似乎就是周身淅沥的雨声,雨的声音混合、回响,安抚着我。她似乎理解我,在与我对话、给我慰藉,她浇灭了我心头些许的火焰。这一场冷雨将我浇醒,让我成长,让我直面自己的失败,让我不丢失希望。

后来,我也曾回过故乡,那里依旧多雨。但是,这雨却似乎变了:雨声沉重,像石子砸在水面的声音,不再有往日那份轻灵;雨点也变得浑浊,不是我记忆中晶莹的模样。看着远方高耸入云的烟囱、灰浪滚滚的湖面,那原本青翠欲滴的草地,被城市开发的铁蹄寸寸侵蚀,变成了工厂和电站。寸寸变灰变黑的天空,是雨水不再清澈的原因。我这才明白,变的不是故乡的雨,而是原先那个秀美的故乡。故乡变了,就再也没有故乡的雨了。

如果时间能重来,我想回到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在一个个过去的雨天里,掬一捧只在回忆里的故乡雨水,将那逝去的美,永存心间。

教师点评:

看到小作者的这个拟题,我不禁想到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于是,我便带着这份对“雨”的期待,走进了这篇文字。

文章从三个角度回忆故乡的雨,结构一目了然。写出了雨的朦胧而神秘、轻灵而美丽、温柔而纯净,它们分别指向雨中小城的历史底蕴、雨给大自然带来的滋养、雨给小作者带来的精神净化,内容非常丰富。

文章的语言表达就如雨一般诗意而轻灵,多种修辞运用得适宜而娴熟,突出了故乡的雨的珍贵。但当读者还沉浸在故乡的雨的独特而美好之时,他笔锋一转,从“后来”开始讲述现实中故乡的雨的变化,直指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对于故乡环境的影响,语言风格也变得沉重而犀利,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包含着小作者对现实的深度思考。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他自己对于故乡的雨的永恒怀念,也留给读者无限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原来,这故乡的雨,不知不觉中已下在了读者的心田…… (王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