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前瞻
树,是大地上永恒的风景,入诗入画,知情知意。它,是西湖苏堤泛出新绿的嫩柳,是窗外细弱的小桃树,是黄土地上倔强的白杨,是我国山水画中遒劲的古松……它见过月下独步的失意文人,见过不屈抗争的西北军民,见过孤身飘零的断肠人……
请你以树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01命题趋势与解题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例如,2022年中考北京卷作文题,通过“经历一场奇遇,解开一个谜团,见证一个奇迹”等提示,引导考生发挥想象写“那个星期天”;2022年中考山东济南卷作文题,通过“窗”和“风”两个意象引导考生展开联想进行写作。
本道作文试题正是要考查考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作文材料中提到的嫩柳、桃树、白杨、古松几种树木和这些树木见过的人,为考生的联想与想象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探寻“树”的合理身份是破题的关键
考生可以从它是什么品种的树,它看见了谁,为什么要看见这个人等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拓展思考的空间。
挖掘“树”的象征意味是立意的关键
从材料中“是大地上永恒的风景”一句,可以提炼出“永恒”就是“树”的象征内涵。由此,可以将立意范围定位在某种具有永恒价值的品质或精神上。
设计“树”的存在方式是选材的关键
“树”不应当仅仅作为游离于情节之外的线索存在,它更应当参与到所写人物的经历之中。因此,谨慎挑选与树具有对应关系的人物和事迹,借助巧妙的情节设计将“树”与“人”融合在一起是选材的重点。
02精准立意与选材
角度1
穿越时空,以古鉴今
“西湖苏堤泛出新绿的嫩柳”“它见过月下独步的失意文人”等语句给考生的第一感觉便是“怀古”,采用“借古鉴今”的写作角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考生可以通过引用诗文增添文采,可以借助名人典故提升品位。
采用这个写作角度要注意两点:第一,在人物的选择上要“古为今用”,不要只关注古人的事迹,首先要思考这位古人的事迹体现了哪些品质和精神,这些品质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古人对今人的启示是什么,明确“借古”为形、“鉴今”为神的要义。
第二,把握好想象的尺度,虽然“树”可以作为线索穿越时空关联古今事件,但是想象的情节不宜浮夸,以免掩盖了对真实事例的叙述,导致立意不深刻,明确“虚构”为辅、“事实”为主的要义。
状元素材
我是一棵松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孔夫子赞美我的名句,当他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时,断粮多日、被役徒攻击的危险没有让他屈服—孔子抚琴吟唱的身影,就像我一样在风雪中屹立,彰显出君子的风度。
我是一棵梨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赞美我的名句当他与戍边战士们欢聚在中军帐中之时,酷寒的天气、荒凉的环境没有引发他送别的悲情—岑参举杯畅饮的身影,就像我一样在冬日披上春装,勃发出生命的力度。(陈霖)
角度2
聚焦当下,嫁接热点
“树,是大地上永恒的风景”提示考生要在作文中揭示出某种从古至今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因此,聚焦当下的生活,采用“嫁接热点”的写作角度也是一个具有逆向思维的选择。
采用这个写作角度要注意两点:第一,人物选择尽量丰富,用群像支撑论点。因为当下的生活是人们所熟知的,所以单一的人物形象往往难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如果能够用“树”串联起一组具有共性精神的人物,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注重人物描写,于细微处挖掘深刻的精神,避免泛泛的议论。在对人物事例进行叙述时要对人物的经典语言、典型的外貌特征、特殊的生活环境等进行描写,这样才能真实再现人物形象,避免套用一些口号式的溢美之词造成文章空洞。
状元素材
当史铁生摇着轮椅走进小院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久别的兄弟。回想当年,母亲把我移植到家里的花盆,我便在这个院落中安了家。从花盆挪到瓦盆,从瓦盆移到院中,我年年都用满树繁花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我还记得母亲前往地坛公园寻找儿子的单薄身影,我还记得史铁生呆望着我久久失神的目光。今天,我与史铁生那满含热泪的双眸对视。我感念这对在困境中相依相伴的母子,我祝福这位坚强的作家在洒满阳光的大道上健步疾驰。(郑玲)
高分范文
苏堤春晓柳依旧
廉一诺
2022年,我在西子湖畔聆听着孩子们的吟诵,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我忆起了九百多年前苏公立于蒙蒙细雨中的身影。是的,我是东坡先生在苏堤亲手种下的一株柳树,他将我种在西湖畔,也将造福百姓的理想种在了这广袤的大地上。
我在苏堤根植之时,西湖正面临着“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险境,若是再不治理,西湖可能不复存在。时任杭州知府的苏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几次向朝廷上奏开浚西湖,亲自带领工人挖淤泥、除葑草,并将我和我的同伴们种在苏堤之上,从此年年桃红柳绿、鸟鸣莺啼,留下苏堤春晓的胜景,保一方百姓怡然安乐。
当我的枝头抽出第一芽新绿之时,我再次见到苏公,他疲惫的身形、严肃的面容令我不解。听旁边那株柳树说,杭州突发疫情,许多百姓染病,城里笼上了一层沉重的阴霾。“还好有苏东坡先生,他自己捐出黄金并通过众筹建了一座抗击时疫的‘安乐坊’,让无数染疫的穷苦人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一阵清风拂过我的柳叶,送来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久,坊间又流传出苏公拿出治疗瘟疫的秘方,医好了许多人。后来,他还开设了“惠民药局”。我的心感到温润熨帖,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东坡先生真的保得了一方百姓祥和安康。
东坡先生虽然仕途坎坷、屡遭陷害,但他用耿直刚正的魂魄涤荡俗世里的浑浊和卑污,用古道热肠的心抚慰受苦受累的百姓。虽然我是一株柳树,没有雪松的勇毅,没有白杨的坚挺,但是我的缕缕垂绦中蕴含着春的活力。
在跨越千年的时光浸染下,我蜕变成一棵粗壮的柳树,一位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到访苏堤,一段段造福百姓的佳话在我耳边传颂。“相逢大堤柳,令我忆苏公。”我会始终用我的一片绿荫为百姓遮阳,用我的一方景致见证造福百姓的为官精神。(来源:《作文素材》)
高分理由
这篇文章采用“以古鉴今”的写作角度,通过对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抗击疫情三件经典事例,高度赞扬了造福百姓的为官精神。结尾段通过“一位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到访苏堤,一段段造福百姓的佳话在我耳边传颂”拓展了写作范围,塑造出一组官员群像。
文中的“柳树”一方面以线索的方式把古代西湖与现代西湖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又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修筑苏堤”的工程之中,体现出“树”与 “人”代间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