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读:某日仰望星空,收到一封来自未来的自己来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长者以未来视角分享成长经验,细读此篇一定会令你受益匪浅。
肖龙:
你好。
你今年13岁?我是40年以后的你。
让我想想,13岁的你什么样子。你在江苏泰兴农村的一个初中读书,学校离家不远,每天步行往返学校和家。好像学业负担也不重,农忙时学校会停几天的课,让大家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老师也都是当地农村的,他们也一样要参加农忙。
你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每个学期都可以拿到奖状,也很享受老师每次考试结束后的点评和期末宣布“三好学生”名单的时刻,然后就是很臭美地回家向父母报喜。
除了上学和帮家里干点农活和家务之外,你喜欢看小说和文学作品。家里没钱,就总是跑到生产队去找报纸和画报看。对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城市生活非常好奇,对于“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描绘自然是十分向往。那时候,你最大的理想就是多读点书,将来学个手艺,就可以脱离纯农民的艰苦境地。因为那时还没有高考,没有升学的压力,更没有高考的压力(压根就没有高考这回事!),能够读完高中,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历,成为农村的文化人了。
那时,农村的夜空是星光灿烂的。
每当夏夜来临,做完作业的你就会到村头的小桥上去乘凉,一边听大人讲各种神话传说,一边好奇地仰望璀璨星空。那时,没有人能够告诉你月球上的嫦娥住在什么地方,玉兔在哪里捣药,还有更远处牛郎和织女何时通过鹊桥相见,你甚至梦到过七仙女下凡来到咱们的村庄……
你想着,自己能不能也插上翅膀去星空遨游,去月亮去星星看看呢?这同样只能出现在梦里。尽管那时美国和苏联已经开始太空竞赛了,阿波罗宇航员已经登月了,但对一个中国农村的孩子而言,这方面的资讯极少,与真实世界的距离很远。
经济和文化双重匮乏的年代,理想像月亮一样遥不可及,你能做的就是把手艺学好,争取到县城去做裁缝,过城里人的生活。
如果你生活在40年后的中国,哪怕是同一个农村,情况也可能很不一样了。你很可能是个独生子,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网络可以帮你获取各种实时的资讯。你早已知道嫦娥奔月只是个神话故事,月亮上面没有玉兔,没有吴刚。美国人不仅实现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还在计划新的载人重返月球任务。而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五次无人探月任务,正在规划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天问一号已经成功探测火星一年了,后续还有一系列的深空探测计划,甚至会把宇航员送到火星上去……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呀!
这时的你,应该不仅仅是个观众了,而是有机会参与其中,做个仰望星空的实践者了。我想,这时的你应该了解,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仰望星空”者。你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理想,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的欲望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应该有一个可以伴其一生不变的精神追求,这个追求最好能够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你的长辈老乡中,有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和从事航天工作的,你应该多了解他们的成长历史。你还有幸是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同乡,他的精神也应该成为你成长时的精神动力。这些都会坚定你“仰望星空”的信念。
同时,只是把理想放在嘴上是不行的,你应该不断掌握实现理想的技能。初中时期的你,接触的知识面更广了,不管中考和高考会不会给你带来压力,如果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和积极思考,中考和高考不应该是你难以逾越的门槛。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也将在你的努力之下水到渠成得到实现,从此,你就会慢慢拥有探索浩瀚宇宙的本领。
还有身体,我一直期待你有个健康的体魄,因为这是实现一切理想的前提。坚持体育锻炼,对培养意志力也非常有益。要知道,航天人都有拼命的航天精神,要践行航天精神,没有好的身体是无法实现的。其实,干其他行业也一样!
所以,13岁的“我”也好,平行宇宙里那个13岁的少年也好,不管你将来喜欢干什么,要坚持读书的习惯。除了完成学业之外,多看点杂书,不管是科普,还是艺术、文学、历史或哲学,都涉猎一些,这会大大丰富你的人生,也能弥补我40年前无书可读的遗憾。(来源:《少年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