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说到《西游记》,必定绕不开孙悟空—取经队伍中真正的灵魂人物。在我们的印象中,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一路斩妖除魔,但这样的悟空,一定程度上是被神话了的,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视角,从人的角度来体悟孙悟空的成长变化。
其实,如果拉近距离,从小说中看一看悟空对于强盗(凡人)的态度,前后是有着鲜明变化的。悟空第一次离开取经团队,就是因为打死了六个毛贼。悟空不仅把他们一个个尽皆打死,而且还剥了他们的衣服,夺了他们的盘缠,笑吟吟地走向唐僧,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没有对众生产生怜悯,可见此时的悟空完全没有是非观念,本质还是一只猿猴,魔性占主导。
随着情节的发展,悟空也在一点一点发生变化,第三十六回又写到类似的情节,面对凡人和尚,悟空寻思:“假若我一棍打杀一个,我师父又怪我行凶了。且等我另寻一个甚么打与你看看。”忽抬头,只见方丈门外有一个石狮子,举起棍来,乒乓一下,打得粉乱麻碎。那和尚在窗眼儿里看见,就吓得骨软筋麻,慌忙往床下拱;道人就往锅门里钻,口中不住叫:“爷爷!棍重,棍重!禁不得!”行者道:“和尚,我不打你……”可见此时的悟空已然不是之前那个视生命如草芥、乱打滥杀的猿猴了,这种变化的背后,即是悟空人性的觉醒,只是可能还夹杂着对师父管教的畏惧。
再后来呢?小说第九十七回写到悟空面对强盗抢劫,欲将这伙强盗一棍尽情打死,又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只得将身一抖,收上毫毛,那伙贼松了手脚,爬起来,一个个落草逃生而去。此处的强盗,竟然在悟空手下逃生了。
从悟空对待强盗(凡人)的一系列态度变化—从疾恶如仇、手段狠辣,对人命没有丝毫怜惜之情,到怕师傅怪罪,不打和尚,再到最后主动放走了强盗,这一态度的转变,可见悟空的成长,取经路上的一路磨炼让那个猿猴魔性渐消,人性见长,佛性卒显。(来源:《作文素材品读经典》初中版)
延伸阅读
《西游记》的童话性
林 庚
《西游记》之所以变化无穷,引人入胜,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它没有将孙悟空的神异性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试想孙悟空如果处处都发挥他曾经施展过的本领,显示他金箍棒翻江搅海的神力,那样恐怕小说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了。
《西游记》的好处恰恰就在于写出了孙悟空层出不穷的新的方法和手段。他的行为从不落于一种格式,你无法预料他接下来会做些什么。他的行动中充满了即兴式的花样翻新与尝试。这就是童话的积极因素,造成了《西游记》中想象的创造性与无限性。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童话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的性格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来源:人民出版社《西游记漫话》,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