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科举之路

2023-12-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12期

中国文人向来有“以诗为史”的习惯,诗文不仅承载着作者的志向与情感,也反映着人生经历和社会现象。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无数士子为实现个人抱负,在多轮考试中奋勇争先,只求“鲤鱼跃龙门”,反映在诗文字里行间,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选择

唐朝俗语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进士和制举三大类。制举是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一般人更关注的还是明经和进士两大类,从这两种途径走出的士子往往也会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明经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分为 3场,前一场及格后才能考后一场。第一场考“帖文”,选几段经典语录,中间留几处空,让考生补充上,是考查记忆能力的填空题。第二场是口试或答经文大义,将经文大义用口或笔回答出来,也跟记忆力息息相关。第三场考时务策,类似现在的时事政治。由此可见,明经科主要考记忆、背诵能力,而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因此通过明经考试的以年轻人居多,如果三十多岁还去考明经,就算很老的了。

进士科也考 3 场,分别是时务策、帖经和诗赋。时务策侧重解决现实问题;帖经涉及经书甚多;而诗赋考综合创作能力,一般需要按照要求当场作诗赋,考的是综合文学素养。进士考试难度更高,选拔出的人才平均素质也更高。此外,虽然明经录取人数更多,但基本都会被分配到偏远州县担任基层官吏,很难升到高位。因此,对自己有信心、心怀远大理想的士子都会选择走进士之路。

唐代宰相薛元超出身名门,但晚年自述平生一大憾事就是没能参加科举并以进士及第。唐宣宗也因身份特殊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深以为憾,在宫中自称“乡贡进士李道龙”,接见新臣子时总问人家是不是进士及第,若是则非常高兴。

投卷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天宝元年(742),礼部侍郎韦陟主持当年春闱时,认为“一场定胜负”对应试能力不佳的士子不太公平,而且考试时被韵脚、时间限制,也很难写出锦绣辞章。于是,韦陟要求士子们考前将昔日的得意之作交到他这里来,这样他放榜便能更加客观,后来,便形成了“投省卷”的制度(礼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故而叫省卷)。士子们也可向其他文坛名家、达官贵人投卷,如王维得到岐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荐,杜牧得到太学博士吴武陵的鼎力荐引。本诗看似写新妇,实则以新妇自比,以公婆比投赠对象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新颖独特。

考试与自荐、推荐相结合,推动了唐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举“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但实行时间一长,“走后门”的做法大行其道,使推荐成为“私荐”,丧失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及第

登 科 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及第是人生一大乐事,及第诗所表现的欢愉之情具有现实背景,其独特之处在于流露及第者或他人的真性情,喜也好,悲也罢,即使艺术技巧并不新颖,但情感足够真切,折射出科举考试之下士人的心态。

“苦吟诗人”孟郊诗风古朴凝重、险奇艰涩,《登科后》是其少有的欢快之作。孟郊四十六岁才进士及第,他将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唐朝及第进士往往在三月春暖花开时举办盛大的“曲江宴”。“曲江宴”源于落第失意的士子们齐聚曲江处抱团取暖举办的“毷氉宴”。“毷氉”的意思是失意烦闷,大家在一起吃饭喝酒,而后将酒盅全都抛弃,取祛除霉运、来年时来运转得以及第的兆头。“买春钱”,则是士子科场失意后,其在京的亲戚朋友凑出的一笔酒食费。落第士子既然不能如新进士那般一日看尽长安春色,便只能央别人买些“春色”来安慰自己了。

考中进士只是“及第”,还有道叫“登科”的关卡没过,要到吏部参加一次“关试”,才算是取得做官资格。但即便通过关试,也只是“属吏部守选”,要等着做官,这期间也没有俸禄。因此,有的进士虽然早早及第,却一辈子浪荡于湖海之间,未做过一官半职。另外,吏部的考试不是那么容易过的,比如,韩愈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后,连续 3次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都遭黜落,一度搞得他怀疑人生;和韩愈同年及第的文学家欧阳詹也称自己“五试于礼部,方售乡贡进士;四试于吏部,始授四门助教”,同样命苦;白居易则得意洋洋地称自己这辈子自踏入仕途开始,“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载”,比那些人生大半都在守选的强何止十倍,就因为他是个“考试天才”! (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