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月景,迷蒙清丽,最是美丽。你可曾看见? ——题记
三人流落荒岛,适雨不可避。一人静坐等待,一人四处奔波,一人雨中漫步。
第一人浑身湿透时,终会咒骂老天的不公;第二人无处可逃时,也只会乖乖认命;只有第三人,知其必然,守其自然,得其淡然,于豁达之中,方见雨中的月亮。
守一颗淡然之心,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便可于困境苦难中脱然而出。孔子在游学时被困于陈国,粮食所剩无几,生活处境艰难。但在被困期间,他仍然与弟子弹琴聊天,自得其乐。在潦倒的生活旅途上,他抬头,看见了雨中的月亮。
月亮平日是柔和的,直接将光辉洒向大地,泻了一地水银。但雨中的月亮,朦朦胧胧,更添几分温柔,像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将人包围。大雨骤至,被淋湿不能说不狼狈,但也只有大雨时才有最美妙的月亮,正如不穿越狭洞无法入世外桃源。于苦难中挣扎,不如苦中寻乐,心胸豁朗之人,可以在不经意间,收获最美的月亮。
如果让你独自在山顶的小道中度过新年,你身处的环境必是孤苦冷清的,但只有在山中,才可感受日出时的云雾从窗户飘进,然后轻轻拥抱你的胜景。身苦,不代表心苦。若心不苦,身体处于再恶劣的环境中,也依旧难改乐趣;若心苦,再享受的环境也不能消融半毫苦痛。
唯有豁达,才懂得在雨中漫步享受自然的妙趣。于是苏轼漫步在微雨的山头,草屐的嗒嗒声、竹杖的嗒嗒声,与雨声、风声融为一体。“一蓑烟雨任平生”需要怎样一颗淡然之心才可领悟!梭罗则筑屋于瓦尔登湖畔,坐拥湖水,心怀空明。张爱玲虽是文学才女,但她一生从未移去心上半分苦,在苦难中挣扎而不了解淡然的含义。也因此,她从未走出自己的“小团圆”,从不曾抬头看雨中的月亮。
为何不做那个在雨中漫步的人呢?独箪寒食、衣薄天冷,抬头看看雨中的月亮,用淡然平和的豁达心态对待生活的苦难,相信终能得到圆满与幸福。
下大雨的时候,你可曾抬头看见月亮?
简 评
文章以“雨中的月亮”为题,充满辩证的味道,耐人寻味。作者先从荒岛遇雨写起,通过比较3种人的态度揭示主题;然后以孔子为例加以佐证,并在此基础上“释题”,融议论于描写之中,承上启下,引出设想的情境,以及苏轼和梭罗的事例,归纳主题。作者并未就此搁笔,而是举出张爱玲的事例,反面论证,既丰富了论证方式,又显示了思维的缜密,使得“豁达”之于人生的意义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