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生活方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归隐者对喧嚣尘世的回避,对人间种种羁绊的逃脱,加上独自归隐的孤独,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因而形成了相应的创作特点。由于归隐者对隐逸生活极为熟悉,能在与周围的自然风光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对山水风光的感触而迸发出诗情诗意。在归隐的同时,他们对官场的情感往往又是难以割舍的,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他们寄情于景,借景抒怀,以自然山水的清幽恬适来反衬世俗官场的污浊险恶,抒写归隐之趣。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②。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③,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①戴天山:位于四川江油,青年时期的李白曾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②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③青霭:青色的云气。
【译文】
狗叫声夹杂在淙淙流水声中,带着晶莹露珠的桃花显得更加红润而鲜明。郁郁葱葱的树林深处,时不时能看见鹿的身影,来到小溪边时恰逢正午,却听不到道院的敲钟声。一簇簇翠绿的野竹划破青色的云气,那白亮如练的飞瀑垂挂在碧绿的陡峭山峰上。没有人知道我要造访的主人到哪里去了,只好倚靠那三两株古松聊解惆怅之情。
【鉴赏】
全诗8句,前6句写“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颈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情绪。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托“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②,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⑤。
【注释】
①郡斋:滁州刺史官署中休息的斋舍。
②束荆薪:捆柴。
③煮白石:语出东晋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形容道士生活的清苦。
④风雨夕:风雨之夜。
⑤行迹:来去的踪迹。
【译文】
今天官署斋舍里显得格外凄清寒冷,我忽然想起全椒山中的那位道士。你是否正在涧底砍柴捆草,归来之后清煮白石为食?我想带着一瓢酒登门拜访,在风雨之夜送给你一点慰藉。可空旷的山谷到处落叶飘飞,何处才能寻找到你的踪影?
【鉴赏】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或兴元元年(784)秋日,当时韦应物被任命为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刺史。全诗写的几乎都是虚景,是诗人所思所想,但这些想象又都化作了鲜明的形象,具体可感。
诗人官居刺史,身在官署尚且觉得“冷”,推己及人,联想到全椒山中道士的生活肯定更加艰难清苦。“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句引用典故,道士独自在山间修行,一个人在山沟里捡拾捆扎薪柴,回到居所时是否也要像那传说中的白石先生一样“煮白石为粮”。故颈联中诗人临时起意,想要带一瓢酒去拜访朋友,在这秋风冷雨之夜为他送去一丝慰藉,但奉行苦修的道士恐怕没有固定的居所,随处找个岩洞就住下了,满山落叶将足迹也掩盖了,因而难以找到友人。诗人欲访却担心不能相遇,“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一句尤富韵致。
诗人将自己对山中隐者的深情厚谊寓于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平淡中见深挚。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①见履痕②。
白云依静渚③,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④,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①莓苔:青苔。
②屐痕:指足迹。屐,木头鞋,这里泛指鞋。
③渚(zhǔ):水中的小洲。
④禅意: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境界。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上留下木屐印痕。白云依偎着静静的沙洲,茂密的芳草把宅门遮掩。新雨过后看青翠松色,随着山路寻到了水源。看到溪边花朵品悟禅意,悠然相对得意忘言。
【鉴赏】
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此诗写诗人寻访道士不遇,但领悟到禅意的一次有趣经历。“寻”是全诗的诗眼,诗人一路行来,常山道人居住之地没有人间喧嚣,但见厚厚的青苔上留下的脚印,可见道士虽远离俗世,但并非完全不见客人,诗人心中也升起了期待之情。
颔联中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都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寻人不见”,本应带有沮丧、失落之感,但在这样的氛围下,诗句体现的无奈之意极淡,更多的是对环境的喜爱。
显然,道士并不在屋里,于是诗人继续前行。“过雨”说明突然来了阵雨,雨量不大,诗人仅用一个“过”字表示它的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凸显出来。“随”字则说明诗人顺着山道一路行来,峰回路转,缘水经山,林壑深秀,水声潺潺。诗中描写的山中景色—白云静渚、芳草闲门、雨后松色、水源溪花等,都具有幽静闲淡的特色,表现出自然无为的禅意。这种向往道士生活情趣的情感是消极避世思想的反映,但诗中写出了一种静寂而澄澈的境界,清新可喜。
尾联中,诗人看见“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领略到恬静的清趣,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诗人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融入“忘言”。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①花影,药院②滋③苔纹。
余亦谢时④去,西山鸾鹤⑤群⑥。
【注释】
①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②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③滋:生长着。
④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⑤鸾鹤:古时常指仙人的禽鸟。
⑥群:与……为伍。
【译文】
清溪流向深不可及之处,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松林梢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好像是专为您送来的。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芍药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斑斑苔痕。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伍。
【鉴赏】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常建与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常建仕途失意而心生隐逸之愿,王昌龄则稍好一些,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县尉等基层官职,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
“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孤云”象征隐士,体现出王昌龄清高的风度。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仍来陪伴他的客人。常建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院中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尾联以典故写诗人自己的归志及对朋友的奉劝:“谢时”典出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的仙人王子乔(周灵王的太子姬晋)登仙,“鸾鹤群”典出南北朝诗人江淹“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
全诗而论,诗人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奉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结合后来王昌龄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妒才小人之手,不由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