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这是《周易》记载的孔子的话。孔子善于说话,他说话既讲内容,又讲原则,还讲方法,尤为值得我们学习。
在孔子看来,说话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慎言,二是择言,《论语》中也有多处提及谨言慎行。“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因而说话要慎重、准确、负责任,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有一点马虎。孔子格外欣赏那些对事不轻易发表意见,但不说则已、一开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他认为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在“恰当的时机”与“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孔子还关注说话的内容,他以仁、德、礼、义为先,关注社会现状,注重客观实际,反对过分关注神怪之事,认为为人要修养自身,对鬼神“敬而远之”。
话语传达了一个人的智慧、情感、态度,只有像孔子那样注重说话之道,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话“行而能远”。
为政 第二·十八
子张学①干禄②。子曰:“多闻阙疑③,慎言其余,则寡尤④。多见阙殆⑤,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学:询问。
②干禄:谋求官职和俸禄,指求仕。
③阙疑: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阙,通“缺”。
④寡尤:少犯错误。尤,过失。
⑤阙殆:与“阙疑”对称、同义,均译为“怀疑”。
【译文】
子张请教谋求官职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对不明白的事情不下判断,谨慎地对其余有把握的发表意见,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把不明白的事情保留心中,谨慎地践行那些有把握的,就能尽量避免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析论】
对于为官之道,孔子教导学生要慎言慎行,言行不犯错误,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也是立身社会的基本原则,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普遍不受重视,但他并不反对弟子做官从政,只是强调要做一个言行谨慎的好官。
里仁 第四·二十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注释】
①逮(dài):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说出口,是怕自己的行动跟不上而感到羞耻。”
【析论】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要“谨言”,同为《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阐述了这个道理。在孔子的眼中,做人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信用,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也是说话要算数的道理。
述而 第七·二十一
子不语怪①、力②、乱③、神④。
【注释】
①怪:怪异之事。
②力:施暴逞强、以力服人。
③乱:叛乱。
④神:鬼神之事。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之事、施暴逞强、叛乱之行、鬼神之论。
【析论】
孔子注重教化,关注世俗世界的成功和幸福,不愿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在古代,人们认知有限,很多人相信鬼神之说。孔子虽不能一眼看出真假,但他不愿意深入谈论这些拿不准的话题,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子一生践行“克己复礼”,厌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主张以德服人,对于暴力很是排斥,更加反感反叛、动乱。在他看来,许多情况下,以暴制暴只会引发更大的冲突,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尖锐持久。此外,动乱往往与执政者的管理水平有关:管理水平高的自然会将社会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切都很平静;若管理水平有限,在各方之间产生矛盾时,就无法做到息事宁人,发生动乱也是在所难免的。
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那些德行高尚的士大夫和优秀的统治者都很少谈论怪、力、乱、神,主张用仁义、道德带领国家走上富强之道。比如,面对“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文帝,诗人李商隐就持有负面态度,哪怕汉文帝是公认的较为贤明的君王,但他认为这是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借此讽刺晚唐的皇帝表似开明、实则昏聩。
子罕 第九·一
子罕①言利,与②命与仁。
【注释】
①罕:很少,稀少。
②与(yù):相信,赞许。
【译文】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析论】
孔子本人重义而轻利,不愿意过多谈及“利”,他把“追逐功利”或“求仁重义”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讲天命,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他本人相信天命,如“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二是多谈天命这种带有宿命感的话题,能给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望“降温”,即通过降低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减少社会争端,这有利于社会整体上的和谐稳定。当然,孔子谈的最多的还是“仁”,某种意义上说,“仁”与“利”是背离的,强调“仁”,逻辑上就无法再强调“利”。不过,孔子“罕言利”而不是完全不谈“利”,正当的利益追求是值得肯定的,而为利益不择手段则是应被抨击的。
先进 第十一·十四
鲁人①为长府②。闵子骞③曰:“仍旧贯④,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⑤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①鲁人:鲁国的当权者。
②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③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孔门弟子,出身平民家庭,以德行著称,其孝悌之德尤为世人所称颂。
④仍旧贯:沿袭老样子。
⑤夫(fú)人:这个人。夫,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译文】
鲁国当权者翻修改建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子,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必定说到要害上。”
【析论】
闵子骞以德行著称,认为大肆返修改建的行为劳民伤财,不符合德。孔子对此非常赞赏,因而说他说中了要害。在生活中,我们可能讲了很多话,但往往没有重点,不能切中要害;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工作做了很多,不一定能切中要害。没有切中要害,就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其他人可能觉得返修建筑是寻常事,但闵子骞却看到了背后的弊端,我们也需要通过学习增长智慧、培养德行,从而“言必有中”。
卫灵公 第十五·八
子曰:“可与言①,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
①与言:和他讲话。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讲话,而没有和他讲话,会错失了人才;不可以和他讲话,而和他讲话,那会失言。有智慧的人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失言。”
【析论】
人生在世成功与否,和是否知人、知言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遇到可以谈话、可以使我们增进德慧的人却不和他深谈,这就会错失了人才;相反,和不该跟他说话的人说了不该说的话,这就是失言了。
卫灵公 第十五·二十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①人,不以人废②言。”
【注释】
①举:举用,提拔。
②废:废弃,废除。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话讲得好就举用这个人,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就把他说的有价值的话也废弃了。”
【析论】
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时会出点小差错;相反,普通百姓也可以有精深的见解。因此,君子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季氏 第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②——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③而言,谓之瞽④。”
【注释】
①君子:有德行的从政者。
②愆(qiān):过失。
③颜色:脸上的表情。颜,面部。色,神态,气色。
④瞽(gǔ):眼睛瞎。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有德行的从政者身边,讲话容易犯3种过失—还没到该讲话的时候就抢着讲,这叫作急躁;到了该讲话的时候又不讲,这叫作隐瞒;不看脸色就随便讲话,这是眼盲之人的做法。
【析论】
“君子”一般泛指德行高尚之人,但本则语录中的君子是指有德行的从政者,和他们讲话时要特别谨慎。“躁”会言多必失,“隐”则不够坦诚,“瞽”则说话难以得体。即便放在现在,这也是说话时需要戒慎的3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