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单
表演者:京城某口技演员
表演时间:宴请宾客之时
表演地点:大厅东北角
表演设备:八尺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剧目简介:
《口技》是一篇独具匠心的场面描写佳作。文章取材于一个口技演员的绝妙表演,泼浓墨于“声响”,突出了表演的特色,又辅之以场景、道具。全文用三百六十余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惊人成就和超人技艺,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幕次表
第一幕
惊醒
第二幕
复睡
第三幕
火起
落幕
第一幕 惊醒
人物:妇人、丈夫、大儿、乳儿、狗
时间:子夜
地点:夫妇二人之居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剧目解说 声音的“由远及近”
剧幕拉开,由远远听到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把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模拟“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然后模拟“其夫呓语”,将内景画面演绎得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听众反应: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第二幕 复睡
人物:妇人、丈夫、乳儿、老鼠
时间:午夜
地点:夫妇二人之居所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剧目解说 声音的“由强渐弱”
先模拟丈夫的“齁声”,并伴以妇人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且声音渐弱的感觉。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听众反应: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三幕 火起
人物:妇人、丈夫、大儿、乳儿、狗
时间:午夜
地点:夫妇二人之居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剧目解说 声音的“由缓及紧”
这里开始引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用声音模拟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将视角从内景转到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听众反应: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落 幕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剧目 评价
本剧仅使用简单的道具,依靠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巧,将各种不同的声响与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将深夜失火、救火的生活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口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杂技的一种,具有特殊的民间传统艺术魅力。声音的断而不绝,听来让人身临其境,成为本剧流传百年而不衰的秘诀。
写好“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复杂景物和众多人物活动的描写。这种描写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完整横断面,对于揭示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表现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语文课文《安塞腰鼓》为例,作者刘成章通过刻画腰鼓手的神态动作,渲染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特定氛围,把热闹的场景铺展在读者面前,令人无比震撼。
例: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安塞腰鼓》)
结 语
文字艺术是以景触人、以情感人的,《口技》的作者林嗣环描摹景物、声响的语言精炼隽洁、细致入微,有巧夺天工之妙、荡气回肠之力。文章开头、结尾,作者强调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火灾中,口技者只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从内容上看,点明文章中心,极言道具之简,也为文中表演复杂的声响做出烘托与对比。
从万籁俱寂的夜色、远远的几声犬吠声,一家四口人的恬静境界,到火光冲天的抢险情景,《口技》展现了民间表演技艺者“口”中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确实是我国古典散文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