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名师
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90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实用类文本
单元 1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动车和高铁到底啥关系?
◎ 姚丁杨
2007年,一种被称作“和谐号”的白色精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动车”首次走进人们视野;不到10年时间,中国已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高铁”成为引领和实践“一带一路”倡议的名片。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动车和高铁的关系,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两者的前世今生。
动车,即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我们经常提到的动车组,是指一种固定编组的列车,这种编组一般由若干动车和若干拖车组成,并且在其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这种编组不会改变。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则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我们都知道,普通列车的牵引动力依赖车头的机车,而动车组在运行时,不光由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就可以把动力分散,运行速度也就更快。同时,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噪音都偏小。因此,我们一般提到的动车,就是一种和普通列车相区别的列车车型。
从字面意义上讲,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一种铁路线路类型。我国的铁路类型分三档:高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至250千米列车的铁路;普通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低于160千米列车的铁路。在高速铁路上,运行的是高速动车组列车;而在快速铁路上,主要运行普速动车组列车,但同时也运行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通列车;普通铁路上运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绿皮、红皮、蓝皮的普通列车了。
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则采用有砟轨道技术铺就。所谓“砟”,就是指岩石、煤等碎片。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但有砟轨道容易下陷,维修费用较高。而无砟轨道的路基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当列车高速运行时,有可能导致路砟飞溅,因此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
由此可知,动车和高铁是两个层面上的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车”,后者描述的是“路”。
当然,在现在的中国,高铁和动车还分别代指两种客运列车类型。高铁是运行时速在250千米以上、以G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高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动车则是运行时速在200千米左右、以D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只当作高铁列车,这是个误区,高速动车组列车也可以在快速铁路上行驶,只不过它需要恪守线路的速度限制。
目前,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且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已不弱于世界上任何竞争对手。我们相信,在中国高铁人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高铁制造业必将持续改变中国,不断改变世界。(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22期,有改动)
❶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高速铁路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❷ 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两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❸ 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加点词“不弱于”能否换成“强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❹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因此,我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
B.时速200千米左右、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在我国都以D字头命名。
C.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当作高铁列车,毫无疑问这是个误区,其实,它们是只在高速铁路上行驶的列车。
D.中国高铁具有先进、安全、性价比高等方面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铁大国。
文学类文本
单元 2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鱼 面
◎ 陈蕙卿
①舅舅家在长江边上,一年四季喝着长江里的水,吃着长江里的鱼。引长江之水灌溉出来的稻米自不必说,单就是以鱼为主的各种食材,就让我爱不释口,其中,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鱼面。
②我第一次吃鱼面时,外婆还在,和舅舅一家住在一起。那是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大年初二,父母带着我们姐弟仨赶来给外婆拜年。一到家,外婆就说:“今天给你们做鱼面吃。”我瞪着一双眼睛,实在想不出鱼是怎样变成面的。
③外婆的矮屋是用木头做的,几根圆木支撑了屋梁,数片木板隔出了卧室和厅堂。因岁月太久,圆木有点黑,上面垂下两根细铁丝、三根粗绳子。铁丝和绳子的下面都有一根弯钩,下面钩着一个个篮子。三根粗绳子上挂满了扬尘。蜘蛛在三根绳子和两根细铁丝间结了一张网。外婆挺直腰身,踮起脚尖,伸手取下吊在一个铁丝钩上的竹篮。竹篮上盖了夏布,夏布是青花纹,蓝底的颜色如同屋上的梁,岁月斑驳。外婆掀开夏布,露出半篮扁椭圆形的“元宝”。色白,小卷,比面条稍宽。外婆说,这是鱼面。
④外婆从竹篮子里抓了几把鱼面,扔进菜盆里。鱼面很硬实,第一把鱼面在盆底荡起秋千,发出脆脆的声响。她又用红色的塑料勺从水缸里舀了几瓢水,倒进菜盆。待水淹没了鱼面,便用手按按。她甩甩水珠,在围裙上擦了两把手说,鱼面晒硬了,要泡软了才好吃。
⑤日子过得虽节俭,外婆总想着法子让回家拜年的外孙们能吃点黄梅特色。舅妈说,秋天,外婆买了两条大草鱼,洗净晾干后放在一个大木盆子里,用洗衣服的棒槌,一棒槌一棒槌地打。去了鱼鳞的鱼,是滑溜溜的。外婆家人多事多,稍一分心,右手的棒槌就打在了另一只扶着鱼头的左手手指头上,手背立刻就是一片青紫,大拇指的指甲盖都被打翻了。我看着外婆的左手大拇指,那儿的指甲盖只有小半截,上半截是黑褐色的皮肉综合体。我想象着外婆的疼,心口也不由得生生地疼。
⑥浸泡了半天的鱼面松软在菜盆里,个头长了不少。外婆奓[1]开五指,从盆里捞鱼面。出水的时候,每一根手指上都挂满了鱼面,软软亮亮的。水流像一条小瀑布,从鱼面上顺流而下,滴落在盆里,叮叮咚咚,煞是好听。
⑦外婆切了几片腊肉,放进热锅。待腊肉出了油,便手脚麻利地把沥干水的鱼面下到锅里。立刻,锅里发出欻欻[2]的爆响。她加大火,从四面翻炒着鱼面。鱼面的颜色渐渐地由麻灰变得银白。两分钟后,外婆又加一碗水,盖上锅盖,小煮一会儿。待汤收干时放入小葱、姜、蒜、干辣椒,一盘香喷喷的鱼面就出锅了。
⑧每一根鱼面的面丝上都包裹着醇厚的肉汁,透味香浓。我的第一筷就是这盘鱼面,怎么吃都觉得余味绵长。它当然是最受欢迎的一盘菜,还没吃到两筷子,就见底了。外婆总是坐在桌子的另一头,笑着看我们吃,筷子只是在面前的青菜盘里动了几动,却从来不夹鱼面。
⑨年幼只知鱼面好吃,且盼着过年,给外婆拜年吃鱼面。长大后才知道,鱼面是湖北黄冈、黄梅一带最为传统正宗的特色产品,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朝时它就因是风味美食,连年上贡朝廷。民间因其美味且食材便利,成为家家必备的佳肴。
⑩制作鱼面的过程叫“打鱼面”。旧时黄冈、黄梅人几乎家家都有“打鱼面”的木盘和木槌。每到岁末年前,家家户户搓红薯粉,锤捣鱼肉泥。从街头到巷尾,木槌声此起彼伏,是传统正宗鱼面之乡的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打出来的鱼肉肉质鲜嫩细腻,制作时再掺些红薯粉,把它们揉匀,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饼,卷成长卷,放入蒸锅内。火候不能大,待蒸熟切成片状,晾晒干了,就能保存起来了。
⑪外婆去世后,我以为鱼面的美味随着她一起走了。数年后的一个春节,在黄梅县城大姨家,大姨为我们炒了一盘鱼面。醇厚的肉汁,透味的香浓,正是外婆的味道。那天,我吃得特别多,每一筷鱼面入喉,都令我爱不释口。临走,表哥送给我两盒礼品,包装上写着两个大字“鱼面”,还有一排小字“湖北黄梅特产”。
⑫返回武昌后,我如法炮制,做了一盘鱼面。虽外观上依旧色白如银,但无论是透味的香浓,还是入口的醇厚,抑或余味的悠长,都不如外婆和大姨炒的味道,似乎少了点什么。思来想去,或许少的是那一勺子长江水吧。(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2022年第7期,有改动)
【注释】
[1]奓(zhà):张开。
[2]欻欻(chuā ):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❺ 文章题目为“鱼面”,作者回忆了哪些有关吃鱼面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❻ 文章第③段对外婆居住房屋的介绍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7f095ececa5bc74dea3555500ba636e8b72978fc3aef99045a9ef3e707bd1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❼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❽ 散文常以平实的抒写传达丰富的情思。作者借“鱼面”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文本
单元 3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象 记
◎ [明 ]林 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于汝。”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④。
思陵⑤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皇朝定鼎⑥,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⑦,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守土者廉⑧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今天子神圣,薄海⑨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至期来,竟复去。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汝爱妻,数数⑩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而今见之于一象!(来源:《虞初新志》,有改动)
【注释】
①林璐: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
②守土者:地方官员。
③备:充任。
④无能捕捉也:(官员便)不用去捕捉。
⑤思陵: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⑥定鼎:指新王朝定都建国。
⑦翩然来取其牝:(它)轻快地来见一头雌象。牝(pìn),雌性的。
⑧廉:查访。
⑨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
⑩数数(sù):数,通“速”,快。
❾根据语境填空。
(1)“将贡象”的主语应该是前文提到的“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汝爱妻”中的“妻”,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❿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黔中人昔为余言 昔:_______________ (3)候已竟去 去:_______________
(2)会明亡 会:_______________ (4)设大炮于衢 衢: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文,概括文中“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寓言故事主要想表达什么含义?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明确高速铁路的特征,找到“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这个过渡句和关键句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原文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高速铁路的第二个特征了,只要对第一个特征加以梳理和整合,就是完整的答案。那么,从第④段可知,高速铁路的第一个特征是就时速而言的,并且主要是与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相比较而言的,时速250千米是个分界线,是我们概括时不可或缺的信息点。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阅读中的常规考点,但该题并不是给出例句让学生作出简单的判断,而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任意两例,这就使得试题带有了开放性,并且与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联系起来了。这里学生相对生疏一点的说明方法是“作诠释”,它往往是对事物的某个特点作解释—尽管像下定义一样,也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但并不要求揭示事物的全部内涵,揭示事物的部分内涵即可。
从表意或逻辑上讲,“不弱于”与“强于”不能交换,因为这两个词的外延并不能完全重叠。针对类似的问题,一定要避免套路式作答,即只是抽象地指出语言的科学性或准确性问题,而没有针对两个词语的含义及其所在的语境作具体剖析。
A项,“我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属张冠李戴,或者说是作了不合理的推断,原文是“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C项,高速动车组列车在高速铁路上行驶,无疑就是高速列车,所以不存在ZsBYqy4uOAvJ/+/WfaToj6y5dDBtYCw6sLthEgP/oMQ=什么误区,该题将原文中的“快速铁路”换成了“高速铁路”,从而出现了表意不明的情况。实际上,高速动车组列车既可以是高铁,也可以是动车,它们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行驶在高速铁路还是快速铁路上,而在于它们的时速是否达到了250千米。D项用“已”替代“必将”,混淆了“已然”和“未然”,这是实用类文本设题中的常见陷阱。
概括作者所回忆的“有关吃鱼面的经历”,必须抓住三个因素,即时间、地点和事件,简单点说,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具体做了什么。“我第一次吃鱼面”“外婆去世后”“返回武昌后”这几个时间节点的交代非常重要,并且,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做鱼面的主体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要严加区分。文章第①~⑩段都在写“我”第一次吃鱼面的经历,因此,与后面两次吃鱼面的经历比较时,更需注重概括得简明扼要。
追溯该题的母题,应该是环境描写。故此,所谓“文章第③段对外婆居住房屋的介绍是否可以删去”,实际上是问这里的环境描写有无必要—如果必不可少,其作用又是什么。我们通常可以从氛围、结构、人物、主题这几个维度去思考,当然也可以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思考。比如,外婆居住的房屋极其简陋和陈旧,从侧面反映出外婆生活的清苦和艰难,更好地表现困厄中那份特有的“奢侈”与温馨。
该题要求学生从特定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明确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次,还要对外婆“筷子只是在面前的青菜盘里动了几动,却从来不夹鱼面”这一“奇怪”的举动有基于生活经验且合情合理的解读。总之,这里的描写是一种手段,最后要让我们触摸到和体会到的,是人物的内心。
散文写作往往要由表及里,以小见大。该题正是基于此让学生分析理解“吃鱼面”这一风俗背后作者深沉而美好的情感。作答时,要特别注意从作者平静、质朴的叙述中感受情感的涌动。这里有追忆,有怀念,有赞美,甚至还有淡淡的忧伤。
该题将句子成分、同义词等相关语文知识熔铸其中,设题比较新颖,主要考查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和借助语境把握相关词语含义的能力。回答第(1)题时,因为前有“守土者以期贡象”的句子,所以难度不算太大。回答第(2)题时,要注意到“牝”在这里具有一定迷惑性。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这类题一靠存储,二靠迁移。所谓“迁移”,即由此及彼,让课内助益课外。比如,“会明亡”中的“会”字,我们在初中学段就接触到了它的多重语义,既有“聚集”的意思(“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也有“将要”的意思(“会挽雕弓如满月”),这里应该当“适逢”讲,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中的“会”同义。
翻译第(1)题时,最好将“汝异类”译为“你是异类吗?”,这样更符合说话者的身份与口气。另外,这里的“赴”本是“前往”的意思,这里译为“来”比较合适。第(2)句中“吾身”即“自身”,“易”是“交换”的意思,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中的“易”同义。
该题概括“象”的特点时,既要注意到它的动物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精神意义。后面一点与寓言这种体裁有关,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该题作答时要紧扣寓言借事说理的特点来探究作品的主旨。要特别结合注释①中作者身份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理解文章其实是别有怀抱的。“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这样的经历和气节与同时期《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湖心亭看雪》也能给我们分析这篇文章带来很多帮助与启示。
参考答案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十)
1.(1)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2)路基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
2.【示例1】作诠释,如“动车,即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示例2】分类别,如“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则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示例3】列数字,如“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至250千米列车的铁路”。【示例4】作比较,如“同时,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噪音都偏小”。
3.不能换。“不弱于”的意思是不比其他竞争对手差,可能强于对手,也可能势均力敌;而“强于”的意思是肯定超过对手,这种说法显然与原意不符。
4. B
5.①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的大年初二,“我们”一家去舅舅家给外婆拜年,吃外婆做的鱼面。②数年后的一个春节,在黄梅县城大姨家,吃大姨为“我们”炒的一盘鱼面。③返回武昌后,“我”如法炮制,做了一盘鱼面。
6.不能删。第③段补充交代外婆矮屋的材质、布局等,突出了矮屋的陈旧、简陋,为下文写外婆节俭的生活和吃鱼面的民俗传统作铺垫,突出了外婆辛勤节俭和慈祥仁爱的美好品性。
7.示例: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外婆看“我们”吃鱼面时的高兴情形,表现了外婆对“我们”无私而深厚的爱。
8.示例:鱼面承载着作者儿时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外婆及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眷念之情;鱼面是黄梅特产,“打鱼面”是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传统民俗的喜爱与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9.(1)守土者;(2)偶
10.(1)从前;(2)适逢;(3)离开;(4)大路
11.(1)你是异类吗,竟敢抗命不来?(2)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
12. 示例:①能听从人的要求;②能主动寻妻;③在大炮前不惧身死;④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13. 示例:文中的象情愿死在炮下,也不愿被当作贡品;尽管爱自己的配偶,却不愿因为这种爱而失去自己的气节。作者借象喻人,表达了自己对旧朝矢志不移的感情,赞颂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品德的君子人格,同时流露出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