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课堂I链接《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特约名师
谭嘉慧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语文教师,曾六次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以及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长沙市“卓越教师”称号。
导读
在叙事中寄予一定的情感,写作出来的文章会变得更加生动、感人,这种寄情于叙事的写作手法着实为生花妙笔。寄情叙事,追求字里行间流淌真情、闪烁理性、抒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当中的经典文本分析寄情叙事的写作策略。
技法点拨
寄情叙事,是指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事件,把叙事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感情自然流露在不事雕琢的叙述中,使所抒之情真切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述方式。寄予深情的叙事,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其获得美好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情思感悟,达到“情感美”的效果。
技法精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寄予深情的叙事也最容易打动人。下面将从点到面给大家提供三条写作策略,帮助大家梳理寄情叙事的写作思路。
策略一:素材含情,以小见大
记叙文写作要做到“寄情叙事”,选材是关键。我们在选择素材时,应尽量选择真实的素材,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从生活小事件中也可以发掘出真挚、浓厚的情感。
一种是详写一件小事,聚力情感。例如,《散步》一文记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这件小事,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欢乐、关爱、和谐,贮藏着憧憬、呼唤、眷念,饱含着贤良、孝敬、责任。初读,或许只看到了普通的“叙事”;再读,能体会到作者“寄予的情”;读至最后,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一种是素材组合,叠加情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史铁生双腿残疾后的痛苦与绝望促使他变得“暴怒无常”,而他对生活的态度从绝望到心生希望,并非只是通过一件小事的推动,而是多件小事的叠加。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包容,“我”对生活的绝望和母亲对我坚定的鼓励,母亲多次叫“我”去北海看花……这些点滴小事层层叠加,才谱写出一曲催人泪下的母爱赞歌。
策略二:细节传情,放慢镜头
现实生活中,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某些豪言壮语,而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抓住它,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事情缓缓展现,能更好地引起共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中,由于作者放大放缓了一些镜头,我们看清了母亲的言行举止: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面对史铁生发脾气时的忍让,对史铁生人格尊严无声的维护,都体现在她对史铁生生活点滴的关注和轻柔而谨慎的言行之中了。
策略三:梳理脉络,一线串珠
一线串珠就是按照行文规律把要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篇完整而有序的文章。在寄情叙事的写作方法之中,我们一定要抓住一个感情线索,并以此凝聚中心、贯穿行文。
例如《金色花》中作者就以“金色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开始它只是作者眼中的景物,最后成了欢快的孩子的化身。全文因核心的这颗“珠子”而被串联起来,思路清晰,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叙事抒情上的设计巧思。
又如《荷叶·母亲》也与之类似。作者将荷叶、红莲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最开始单纯的景物延伸挖掘,探索出孩子与母亲跟荷叶、红莲的联系,进一步抒发情感。
写作启示
寄情叙事不需要生僻华丽的词语,更不需要令人费解的句子,选择小事也可以让文章显得通俗而不庸俗,情感深厚真挚。但是,如果我们要写小事,就要将小事写得清晰,写得细腻生动。只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才能让小事真正脱颖而出,于平实中见灵动,在浅易处寄深情。可见,通过“寄情叙事”达到“情感美”是最易打动人的写作技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