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导读
金陵,即今日的南京,在明清时期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人文环境使得这里的市井“亦有六朝烟水气”。因家族纠纷而愤然离乡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将自己对“家乡”的向往之情投注于这片土地,以写实手法塑造了直面功名利禄诱惑的士人群体,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儒生名士。他们亦庄亦谐亦潇洒,或是真性情,或是伪君子,共同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汇成这部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经典 ——《儒林外史》。
让我们与吴敬梓一道游览金陵这座文化名都,品味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在嬉笑讥谑中感受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讽喻和对理想的追求。
姓名:吴敬梓(1701—1754)
籍贯:安徽全椒
字号: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身份:科第仕宦家庭出身,清代小说家
● 长房嗣子,博览群书,厌恶八股制艺,喜爱诗词、小说、戏曲。
● 卷入家族遗产纷争,含恨离乡,移家南京。
● 与南京文士广有交往,诗酒酬唱,声名鼎盛。
● 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四十岁前的诗词文赋被编为《文木山房集》。
第一站 游金陵风光
对于金陵的名胜风光,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让我们跟随他云游金陵的一景一物。
秦淮河:画船箫鼓,昼夜不绝
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
秦淮河流经城内最为富庶之地,有着富贵奢靡交织的独特氛围。对儒林士人来说,秦淮河像一个诱人的“漩涡”,将他们吸纳到此。于是,秦淮河成了士人们人生“漂泊”历程的一个栖息地。
玄武湖: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这湖是极宽阔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湖中间五座大洲:四座洲贮了图籍;中间洲上,一座大花园,赐予庄征君住,有几十间房子。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蕉、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园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
《儒林外史》中,玄武湖是天子赐予庄绍光著书立说之地。吴敬梓在塑造玄武湖的湖光山色时,满足了庄绍光不愿被世俗打扰的心理需求,营造了一个尘世间的“世外桃源”,同时寄托自己的隐逸之念。
清凉山:闹中取静,静谧隐逸
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至第三十四回)
杜少卿携妻子游览清凉山时,观此幽静之景后,产生了向往之情,足见清凉山隐含着一种幽静的情趣,吸引儒林名士前来隐逸。
秦淮河、玄武湖、清凉山……在吴敬梓笔下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六朝烟水气”,山水之间皆是诗意。
第二站 访儒林名士
领略完金陵风光,少不了访问当地的儒林名士。恰逢有人张贴出一张“儒林名士红黑榜”,见状,吴敬梓便向我们介绍了榜上“一红一黑”两位典型人物。
黑榜
假名士“马二先生”:忠厚济贫士,庸腐老儒生
人物名片
马二先生
名静,字纯上,浙江处州人。
外貌:身长八尺,形容甚伟,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
学历:进士二甲(死后追赠)
原文摘录
马二先生大喜,当下受了他两拜,又同他拜了两拜,结为兄弟。……向他说道:“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①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②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③这便是曾子的‘养志’……”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解说批注
①运用夸张的讽刺手法,突出马二先生作为科举制度忠实拥护者的形象,反衬其可怜可悲。
②点出马二先生的迂腐,受科举制度迫害而不自觉,隐含人物悲剧性。
③念文章竟有如此的神效,语气夸张到近乎荒诞,可笑中见可悲,令人啼笑皆非。
形象分析
鲁迅评价马二先生“在‘时文士’中犹属诚笃博通之士”,其人宅心仁厚,虽不富裕,但乐善好施,与匡超人见面不久就亲自给他出题并耐心修改他的文章,之后更是主动拿出十两银子资助他求学养家,可谓是一个老实的好人。
但受科举取士制度的腐蚀,马二先生痴迷于八股制艺、功名富贵,是《儒林外史》中八股迷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读书做官才是唯一正途,甚至觉得诵读八股文章有疗饥止痛的奇效,神化了八股取士制度。而吴敬梓在刻画马二先生“庸腐”的形象时,意在点出其受毒害而不自知的原因——“总以文章举业为主”,并借以讽刺其思想迂腐、精神空虚,批判腐朽的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扼杀及对人心的毒害。
红榜
真名士“杜少卿”:纨绔浪荡子,重道真性情
人物名片
杜少卿
名仪,字少卿,以字行于世。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外貌:头戴方巾,身穿玉色夹纱直裰,脚下珠履,面皮微黄,两眉剑竖,好似画上关夫子眉毛。
学历:秀才
原文摘录
“……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①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官,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②’”……席散,高老先生坐轿先去了。众位一路走,迟衡山道:“方才高老先生这些话,分明是骂少卿,不想倒替少卿添了许多身分。众位先生,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③”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解说批注
①高老先生对杜少卿的评价暗含作者本人反讽的意蕴。无论是杜少卿的父亲关爱百姓被视作“呆子”,还是杜少卿逍遥自在被骂“败类”,都表达了作者对杜少卿的推崇和对社会丑恶的鞭笞。
②《红楼梦》中有《西江月·批宝玉》二首,末句“莫效此儿形状”的评语颇类此句,讽刺意味浓厚。评语表面看来是嘲讽和否定,实则暗含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赞美和褒扬。
③作为正人君子的迟衡山知道杜少卿狂放做派下的真性情,故出言为其辩解。
形象分析
与大多数醉心科举、孜孜功名的儒士相反,杜少卿在他人眼中显得格外离经叛道。因而,杜少卿也被视作吴敬梓的化身,两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颇为相似。
杜少卿不善营生,败光家财后举家迁往金陵,整日悠游,广交名士。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将其所行视作洪水猛兽,甚至到了“儒林公敌”的程度。并且,杜少卿对做官异常抗拒,朝廷征辟时甚至装病躲避,但他同样是个尊礼重道之人,对修祭泰伯祠十分上心。他还亲自奉养老管家、尊重女性,与封建世俗抗争。
第三站 辨真伪名士
听完吴敬梓的介绍,我们才知《儒林外史》中有不少真名士和假名士。下面这张“儒林名士红黑榜”,罗列了《儒林外史》中的“红”“黑”人物,并记录了他们的上榜理由。但还有些许人物遗漏,请你来帮忙补充完善。
提示:可联系人物的生平故事及性格形象,补充内容。
儒林名士红黑榜
红榜·真名士
王 冕
上榜理由:懂事孝顺,正直好学,不慕名利,不畏强权。
虞育德
上榜理由:重视内心修养,注重德行教化,不贪图功名利禄,乐天知命。
黑榜·假名士
匡超人
上榜理由:前期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子弟,后期逐渐变得势力虚伪,思想堕落、行为腐败。
赵雪斋
上榜理由:以表面的潇洒来慰藉内心对功名利禄的求而不得,实则假作清高,附庸风雅。
收官之站 讽刺艺术鉴赏
鲁迅曾言:“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了新的境界,其意“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为古今之人所称道。在此,让我们一起回顾《儒林外史》名篇《范进中举》,体味其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对比
范进中举前
胡屠户称他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尖嘴猴腮。
他面对胡屠户:“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中举后
胡屠户称他为: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天上的星宿,天上“文曲星”。
他面对胡屠户:不再称之为“岳父”,而改称“老爹”。
总结 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堪称“变脸大师”;范进中举后,他对胡屠户由满是恐惧、战战兢兢到高人一等的心态,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毒害。
思考交流:《范进中举》一文除了运用对比手法体现讽刺艺术,还大量运用夸张手法,你能从文中找到它们吗?
结语
与吴敬梓道别,我们结束了这场金陵之旅。优美的景色、丰富的人文、性格各异的人物,共同塑造了古都金陵的文化印象。形形色色的儒士在这片土地上交流活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盛衰交替,风流云散,祠堂冷落,名士凋零。六朝烟华随水去,金陵一梦长叹息。留下的,则是《儒林外史》这部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高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