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抒写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更是作家在经历身体瘫痪与至亲离世两种“大悲”后,对生命彻悟的具体体现。文章以三次“看花”为线索,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的重新审视,读懂了“看花”这一行为,就参透了隐藏其中的情感密码,获得新的人生体悟。
第一次“看花”——拒绝母亲
第一次出现“看花”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开篇就渲染了沉郁的悲愤氛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都是世间美好之物,而这些只会让作者更加厌烦。
此时的史铁生正是20多岁的青年,从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到双腿瘫痪、遭遇不幸,他的心性和脾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干年后,回忆当年,重新审视刚瘫痪时的自己,作者用了冷静而客观的四个字来评价—暴怒无常。
面对用残忍决绝的方式宣泄着内心痛苦的儿子,母亲痛苦而又惶恐。她只能任由儿子“砸”“摔”,“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悄悄地”进出。作为一名母亲,她理解儿子,知道所有安慰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她更想帮助儿子,“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总是这么说。一个“总”字,容纳了母亲对儿子无限的包容与耐心,也蕴含了无数心酸与苦楚。
看着痛苦万分的儿子,母亲不知道该如何帮其走出心灵的泥沼,她更担心突遭横祸的儿子会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母亲是爱花的,在她心中,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绚烂的色彩。因此,她反复邀请儿子去看菊花,她相信,只要儿子愿意走出家门,看到那绽放的菊花,一定会重燃生命的希望。“好好活”是她对儿子最大的期盼。
作者对“第一次看花”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此时的作者沉浸在自身遭遇中不可自拔,拒绝外界所有的爱,包括母亲。他像许多突遭不幸的青年一样,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坚韧的毅力,只是使性任气,宣泄自己的痛苦。
第二次“看花”——敷衍母亲
“看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作者心路转变的历程。
第二次“看花”是在文章第三自然段。那时候的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痛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而作者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不可自拔,独坐窗前,看着窗外飘飞的黄叶。母亲“挡”在窗前,再次恳求儿子去看看菊花。从“挡”字中,我们仿佛看到身患重病、面目憔悴的母亲不愿生病的儿子再在这份萧瑟冷寂中沉沦时的恳求和心痛。她“挡”住的,不仅是秋的萧条,更是作者对生命的消极念头。她努力争取,希望能给作者的生命带来一抹亮色,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作者不经意的回答在母亲看来,已经是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坐立不安、絮絮叨叨,小心翼翼。母亲认为儿子答应迈出这一步,未来就会越来越好。而作者,也许只是对母亲的建议随口一答,并未去深层次体味母亲邀自己看花的良苦用心,显得有些漫不经心,甚至有些许的不耐烦。
然而,“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看花之行,再也无法实现了。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儿子一起去看菊花,可刚刚得到应允,她却猝然离世。作者无法释怀母亲的离开,更无法释怀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原来,母亲在平和的表面下,独自承受了无数的痛苦与无措。自己的病、儿子的病,还有对儿女未来无尽的担忧。
从叙事线索来看,第二次“看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又是作者情感的重大转折。母亲的猝然离世,让作者开始反思与自省,作者的态度转变与母亲的突然离世,让整篇文章充满了情感错位的张力。
第三次“看花”——读懂母亲
“看花”的历程就是作者生命成长的历程。作者终于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由原来的自暴自弃走向通达彻悟,决定完成母亲的遗愿—好好活。
文中最后一次看花,有着多重主题意蕴。作者和妹妹一起看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不仅弥补了母亲生前最大的遗憾,更是在实现母亲好好活的心愿。最终,作者看到了姹紫嫣红的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在寒霜相逼、万物凋零的秋季,菊花却开得如此热烈而又肆意。那一瞬间,作者终于懂得了母亲邀他看花的真正用意。菊花是重新燃起生命激情的载体,是激起生命希望的动力。母亲希望用秋菊盛开的灿烂景象来开导儿子,让儿子走出阴霾,重新乐观面对生活。
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除了怀念,更多的是忏悔。十年后,作者在《合欢树》中写道:“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苦”是对母亲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最浓缩的概括,而她给予作者的爱是隐忍、不露声色的。这如梦初醒却为时已晚的理解,将作者的懊恼、自责、愧疚展露无疑。
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递的除了怀念与忏悔,还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作者而言,让自己和更多人始终保持乐观应对苦难的信念,才是懂得母爱、回报母爱的唯一途径。
透过“三次看花”这条叙事明线,我们看到了作者态度的转变,从拒绝到接受,从消极到积极,这个变化的背后也反映着作者的情感转变。第一次“看花”,作者因瘫痪而无视母亲,尽显冷漠;第二次“看花”,作者因母亲离世陷入反思和悔恨;第三次“看花”,作者懂得了对母亲最好的“怀念”就是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作为读者,抓住“三次看花”的叙事线索,通过品析语言、解密作者的情感密码,我们能清晰地捕捉作者的心路历程,“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体验,同时增长和丰富自己的语文体验”,实现对文章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