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石屏彝族“海菜腔”享全国盛名,凭借其优美性与娱乐性深受人民喜爱,并于2006年获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本身也具有传承渠道狭窄、音域要求宽广及演唱技巧难等特点,学唱者不仅需要具备先天性优越的嗓音条件,还要经过后天的努力。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海菜腔”新的发展趋势,对于石屏海菜腔的起源、演变、传播及本身的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对于传承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保护进行思考,以求让石屏海菜腔的传承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彝族海菜腔;起源与发展;现状与思考;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3
一、海菜腔的起源与传播发展
(一)海菜腔的起源
石屏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全县面积达3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仅包含着彝族人民,同时还有汉族人民以及哈尼族、傣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日照时间长的同时其湿度、水分、雨量也实属充沛丰盈。“海菜”是异龙湖里一种可食用茎花水生草本植物,当地人认为歌曲的律动及其旋律犹如海菜在水面起伏波动,随着波浪上下浮动摇摆,因此得名“海菜腔”,是滇南彝族的四大腔之一。同时也有人称之为大扳浆、石屏腔、石屏曲。有学者认为海菜腔来源于彝族内在的语言体系“黑吉”这一词语,“所谓黑吉,翻译成汉语意指海上相互对唱对歌或者是唱山歌的意思”,滇南人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湖泊中,在半山腰上纵情歌唱,引吭高歌,也是一片其乐融融、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海菜腔是我国滇南尼苏支系的一种群众性的原生态演唱形式,具有传播范围广泛、影响深远、唱腔优美等特点。可以说凡是尼苏支系聚居的地方,普遍可以听到海菜腔。“方国瑜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第一部彝族史专著《彝族史稿》中便对海菜腔有着明确的记载,详细地介绍了海菜腔的起源”。
(二)海菜腔的演变
有学者将海菜腔视为滇南地区原始文化的遗留,认为海菜腔早期是用于祭祀祖先、求得健康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但是随着农耕社会的到来,海菜腔早已不拘泥于求神祈福的作用,而逐渐演变进化成为滇南地区男女少年、青年、中年人群进行结伴社交活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抒发情感的工具与形式之一,包括但不限制于娱乐、恋爱、学习等功能,而且活动本身与当地知名习俗“火草烟”之间关联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海菜腔本身便是“火草烟”内容上的拓展延伸和发展定型。
除此之外,石屏地区本土的音乐不论在形式还是具体的内容内涵上均会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与影响,比较突出的文化影响往往来自汉族。彝族本土的海菜腔会接纳、吸收并融合汉族人民说话的习惯、方式和特点,比如最早的海菜腔多以三言或五言为主要的唱词,言简意赅,表达鲜明;但是汉族人往往习惯于较长的语句,以求将具体的含义完整地表达,同时还比较重视句子隐含的含义和句子背后隐晦的意境,所以往往选择七言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来进行表达。海菜腔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和浸淫之下有所演变的,包括唱词的框架基础、曲调以及衬词等方面,如今的海菜腔由拘腔、正曲子和白话腔三个主要的部分构成。
(三)海菜腔的传播
海菜腔的传播可以将之细分为在当代民间的人际传播、在当代组织中的传播以及商业化的传播和跨文化的传播等不同方面。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人们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在此过程中以歌唱的形式来缓解劳作所带来的疲劳,还包括在婚丧嫁娶等民间红白喜事的活动中以乐队和歌唱的合作形式来祝福新人和哀悼已经逝世的人。海菜腔以异龙湖为圆心向外拓展辐射,投射至滇南的其他地区,这种生动有趣又包含情感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不同地区人民的喜爱与追捧。相关地方志记载,彝族海菜腔早在清朝年间就已经展现出极高的水平,并且随着汉族文化的融入,更是助力了海菜腔无论是在地理范围的广度上,还是文化传承的深度与文化交流的频率等方面,也更加形成和具备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实,每一种唱腔的演变和流传,除了刚刚所提及的文化层面外,还包含政治经济的因素,比如石屏县与华宁地区、建水地区进行经济贸易的往来愈加频繁,经济基础也促进唱腔的交流与变化,区域性的音乐越来越被大众所熟识和接受,甚至越来越发现其中的美妙,对其愈喜欢。
二、海菜腔的结构与唱腔特点
(一)海菜腔的结构
“石屏海菜腔主要表现为长篇结构,形式为对唱。音列调式属于以五声音节为骨干,七声调式为辅助,以羽调式为多,分为‘拘腔-正曲子-白话’三个主要部分,配合空腔、舍腔、花点等腔型组成”[1]。具体分析:其一,拘腔是整个海菜腔正式开始的起端,其技巧、气息的运行和把握难度与要求都比较高,它也是整个海菜腔重要、最出彩的部分,只有开好拘腔这个头,海菜腔整体才会更加流畅婉转。其二,正曲子,一般字数在26-30个字符,有时候会使用“点字眼”的方式以构成正曲子的格局,将所有字凝结在七腔内唱完,形式上一般是男方或者女方1-2个人领唱,其他人帮腔来进行合唱,曲音、曲调相合也相和,这便是之前所提及的舍腔。其三,也就是最后一部分叫白话,也有百姓称它为“款白话”,白话涉及的内容天南海北、五花八门,形式以对唱为主,对唱句数在3句话以内为宜;可能包含政治生活、自然风光、历史典故、劳作心得等,也正是由于白话这种贴合实际,与日常生活的寻常无异的特点,才使得海菜腔在民众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正是由于其朗朗上口,随意随心的特点,使得它的受众门槛更低,要求的水平更低,然而趣味性却大幅度提升。
(二)海菜腔的唱腔特点
海菜腔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前文在正曲子里所提到的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因为海菜腔不是独唱,往往由众人共同参与完成,自然会形成多个声部,男女帮腔的过程中通常承接三至五个小结,旋律通常形成五度或八度的区分,进而形成和声。同时,海菜腔中会大量地运用“点花字”,也称之为“花点”,用以完善海菜腔较为庞大的结构,所谓花字便是日常生活语言习惯中用到的虚词、衬词,以更好地帮助演唱者把握整体的节奏、歌词的布局,除了合辙押韵的实用功能性质以外,还具有情感表达、陶冶情操、增添韵味的功能[2]。
三、石屏海菜腔的传承现状
目前石屏海菜腔的传承主要包括个人传承、家庭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四个方面。个人传承主要以两位歌唱家李怀福、李怀秀在成立了“田丰传习馆”带领当地的孩子学习“海菜腔”和“烟盒舞”为主。家庭传承方面主要以当地的民间艺人家庭让自己的孩子来学习海菜腔为主。学校传承方面主要以学校开展“海菜腔”的特色课程为主。主要有学习和演唱“海菜腔”的特色音乐课,还有了解“海菜腔”文化的兴趣课等。社会传承方面主要以石屏县城和石屏县周边各地区按照“海菜腔”的不同流派成立的各种文化馆和歌舞团。其主要活动就是定期举行歌舞会,选报优秀的团队出去比赛,还在各地区成立艺术学校来教授“海菜腔”。在石屏县,石屏县文化馆和龙朋镇歌舞团对海菜腔的传承尤为突出[3]。
(一)石屏县文化馆海菜腔的传承
石屏县文化馆,当地政府也把它叫作民族文化传习所,石屏县文化馆在海菜腔文化,海菜腔歌唱传承方面起到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奠基作用,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大力倡导,通过举办“文化传承班”的形式,寻找真正的海菜腔传承者,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任务虽然艰巨,但文化馆从未轻言放弃,在各个村寨苦心寻找“原汁原味”“未经篡改”的海菜腔;并且石屏县文化馆的相关部门会选择相应的负责人进行招生,招生生源主要集中于当地附近村寨的村民们,7-76岁均可自愿报名参加。领导班子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仅设置了固定学员的班型还设置了类似“走读班”,每周六下午开课,不会影响和耽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劳动作业。软性措施方面文化馆可谓尽心尽力,硬性条件方面,文化馆也从未耽搁,电脑、电视、DVD、音响麦克风一应俱全,文化馆每年在设备的采购以及维修维护上的资金投入很多。
(二)石屏县龙朋镇歌舞团海菜腔的传承
石屏县当地政府既希望彝族海菜腔保留住其原始的未受污染的自然原始状态,又不希望这种文化教育的传承是呈现一个孤零的状态,所以又进一步推动了石屏县龙朋镇歌舞团的成立,进行海菜腔的舞台演出工作。龙朋镇歌舞团兼具群众性与商业性,是海菜腔传承的强大动力,也逐步探索着海菜腔传承自身的文化规律[4]。比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十的罗色庙会上,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以及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远近闻名的火把节上,龙朋镇歌舞团都会为百姓奉献一台精妙绝伦的海菜腔表演,其生动有趣的歌舞表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附近居民甚至其他地区的居民前来观看。另外,随着云南尤其是滇南地区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日益蓬勃,云南印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花腰歌舞剧团等知名旅游品牌纷纷聚焦在当地特色旅游方面。海菜腔由此搬上了更大的舞台,走进了云南歌舞剧院,国家级别的剧场进行演出,甚至未来不排除走上更大国家舞台,受国际人民检阅的可能。凭借其本就精致美观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深受国内艺术家的青睐,甚至有向年轻观众普及的趋势[5]。
当然,除了龙朋镇歌舞团在“烟盒舞”“海菜腔”的传播与传承上所起到的积极正向作用之外,不得不提到的还有著名的艺术家、舞蹈家杨丽萍女士及一位默默无闻的作曲老先生田丰和在讲授和教授海菜腔的施老师。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将海菜腔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尽力保留下来,毫不夸张地讲,他们所保留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当然,还有那些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够将海菜腔唱得出神入化的艺人们,他们是研究海菜腔的活字典,感谢他们为海菜腔传承的付出;也包括那些正在学习海菜腔的年轻群体,正是他们才让海菜腔的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希望与希冀,他们是未来海菜腔文化的中坚力量,甚至是海菜腔的脊梁,承前更会启后!
四、石屏海菜腔现状的思考及保护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倡导新民族音乐的发掘,普罗大众也出于民族自豪感和音乐本身婉转动听等对新民族音乐赞不绝口,对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客观来讲,海菜腔传承目前的境况仍旧不容客观,主要原因集中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技艺拥有者本身的生存状况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出台向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倾斜的政策,使得云南省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和宝贵的发展机遇。而如今,看到的是更多的商业街、大大小小的商业化的文娱场所以及流水线上生产的地方特色,对于最初的彝族苏尼文化却慢慢淡忘,更是再也见不到和听不到泛舟异龙湖上的海菜腔。“原汁原味”越来越“难能可贵”。第二,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是共生共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如前文提及的旅游产业除了会产生硬性客观变化以外,还会使人们的心智发生转变,虽然这些转变并不完全负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带来了浮躁和娱乐至上的风气。如今的彝族男女大可不必通过“吃火草烟”来进行交际,而仅仅通过互联网便可认识天南海北的朋友,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带来更广袤的天地却也削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天然的敏感和触感,降低关注度,甚至会对“海菜腔”这种祖先的传承产生怀疑和否定。第三,前面两点无疑会对本身海菜腔的技艺拥有者带去一定的冲击,老艺人的确可以靠海菜腔获得名气和荣誉以及自己内心的满足,较难获得经济方面的满足。他们直面的是生存上的窘境,而年轻人一旦意识到这一方面,自然会对海菜腔敬而远之,更何况海菜腔本身就对演唱者有着天然的嗓音要求和后天的坚定意志力的要求。
在明晰了问题症结所在之处,也不难思索得出几点应对的策略。例如,当地政府和旅游文化局不仅要重视“海菜腔”的传承,甚至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让海菜腔熔铸于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中,搭载一个海菜腔对外展现的平台,打造一个全国家喻户晓的海菜腔文化招牌。此外,政府不仅要重视目前的技艺拥有者,给予他们较高的声望和荣誉,也要予以一定的经济上的支持和补贴,这样也会给有意向学习和传承石屏海菜腔的年轻人一个积极正向的反馈,可谓一举多得。但在海菜腔传承中也要重视其本身多样性的维护,尊重当地特有的地域风格,把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意见建议、经验看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与敬畏当地固有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只有在尊重的前提和基础下发扬多样性、多元化、多维度的海菜腔,拒绝单一性的海菜腔,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大势所趋[6]。
五、结束语
海菜腔体现和凝练的是一个民族自身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感、责任心等,是民族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本文从产生与起源、结构和特点、传承的现状以及笔者对传承现状的思考等几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始终立足于对石屏海菜腔的认同、重视与敬畏。在当今的社会,如“海菜腔”这种民族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文化精华必须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包、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方可使得这类地方文化的瑰宝被世人所听所感,使其历久弥新,永葆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史一丰.云南彝族海菜腔的演唱方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以白秀珍的演唱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1):144-146.
[2]李向峰.对河曲民歌中衬词的探析[J].音乐大观,2011(12):134-135.
[3]张培学.元江洼垤彝族“阿哩”初探[J].民族音乐,2019(06):31-33.
[4]李成龙.石屏县牛街镇海菜腔地域风格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
[5]陈郁.彝族滇南四大声腔音乐与演唱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34(03):127-129.
[6]潘彦君.彝族烟盒舞的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8(2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