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进,乡村儿童的基本教育权利得到保障,但因师资匮乏、课程结构单一等导致的乡村儿童美育缺失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从音乐教育形式中的合唱训练着手,论述了其在乡村儿童美育中的作用与途径。
关键词:合唱训练;乡村儿童;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越来越凸显。美育是当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作为音乐教育形式中最直接及多元化的方式,对儿童审美能力、品格塑造、价值观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美育及乡村儿童美育现状
(一)美育的含义
古今中外,对于美育这一概念的研究数不胜数,在中国近代美育史的长河中,蔡元培先生作为国内提倡与发展美育的先驱曾对美育有如下的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而作为西方美育思想的启蒙学者,席勒将它对美育理解的思维成果凝聚于《美育书简》中。在书中他提出了三种“冲动”的概念,即“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在感性冲动下,人是纯自然法则支配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只追求物质的充实,没有理想;而在形式冲动中,强调人对绝对理性的向往,对永恒的追求;两者相互对抗却又融汇发展,从而产生了第三种“游戏冲动”,即人的审美活动,“游戏冲动”是人们在面对世界时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既不拘泥于感性中物质自然规律的压制,又摆脱了理性中绝对道德的束缚,使人在物质方面和道德方面都达到自由。换而言之,只有人在面对审美活动时,才能够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东西方对于美育的研究各有其侧重性与独特性,但在关于美育重要性的认识上是一致的。美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以及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等相关教育,从狭义上来说,美育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是人类发展的最高水平。
(二)乡村儿童美育教学现状
推行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教育普及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仍是许多地区存在的教学弊病,缺乏甚至是从未对孩子们进行过美育教育,这样的情况在我国乡村地区尤为明显。以湖南乡村地区为例,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年轻一辈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家中老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的关注重心也仅仅围绕在基础的生活需求上,乡村地区的孩子自小缺乏良好的美育环境。而在乡村学校,孩子们的学习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音乐、美术、实践操作类的课程较为单一,课程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乡村儿童从小都没有受到过美育的熏陶与影响。青少年是孩子们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对于生活环境与受教环境特殊的乡村儿童来说,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认知,让美与爱深入他们的心灵,是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根本前提[1]。
二、合唱训练对乡村儿童美育的作用
(一)感知力的培养
提升乡村儿童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激发与培养他们的感知力,陶冶其性情,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并带领自身向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而合唱训练作为音乐教育的形式之一,在儿童感知力的培养上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从审美能力、创造力、表现力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审美能力。音乐是承载与抒发人内心情感的方式,教习音乐也并非单纯音乐知识的堆积,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应该内由心生,而不是用生硬、刻板的方式强加于他们。所以在儿童最开始接触合唱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挑选优秀的合唱作品,引导他们认真仔细地聆听,并在过程中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音乐的内涵,使他们自主地产生想象,对音乐所表达的画面在脑海中产生具象的构建,自觉地在音乐中体验歌曲的美感与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已经在不自觉地认识美、感受美,并对美有了初步的认知。用这样直观的方式让他们自己体会,不仅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也让“美育”之花深深在儿童内心种下。二是创造力。当今教学环境下,课程越来越重视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城市中的学校在课程安排中都加设了手工课、绘画课、素质拓展活动从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鼓励儿童解放自身天性。但反观乡村地区都基本缺乏足够的创新教学计划与能力,而笔者在对乡村儿童进行合唱训练时找到了独特的方式。童声合唱是由少年儿童组成,人数由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群体多声部歌曲演唱活动。正因多声部音乐各声部之间纵向与横向的运动富有变化,使得声部中每一个音符与节奏的创作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作品的发展。由于这样的特性,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感觉与喜好对节奏、旋律进行创编。一方面,能够帮助他们打开思维,发挥儿童天马行空却又充满童趣的创造力,提升他们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更加切实地体会合唱中不同声部合作的魅力,是对聆听歌曲中产生的初级审美体验的直接体现。三是表现力。表现力是每一个儿童浑然天成的一种能力,表现心情的喜怒哀乐,表现擅长的某种技能,这种表现力通常是源于儿童内心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但由于乡村儿童的情况特殊,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多情绪即使表达也未必能够被准确地解读与重视,在日积月累中,儿童会变得不自信,与生俱来的表现力也逐渐隐没淡去了。在合唱的日常训练中,歌曲架构有了初步雏形之后,教师通常会开始对歌曲的音乐感染力做更深层次的处理。除了通过对孩子们演唱歌曲时表情、神态的要求锻炼他们的自信心与表现力之外,还会通过定期举行汇报演出的方式,让他们能够敢于将自身努力与所学成果展现给他人。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儿童的表现力,也为了帮助他们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教师会争取带他们参加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合唱比赛。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各地不同的环境与风土人情,他们的心境也会因此变得不同。孩子们开阔了视野,能够触发乡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与认知,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音乐种类的美,体会音乐因其孕育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独特的美[2]。
(二)优秀品格的塑造
在青少年时期,品格的塑造对于其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合唱训练对合唱团员优秀品格的塑造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呢?第一,品格之友爱互助。爱是人类最纯洁最珍贵的品质,我们自幼先学会爱自己、爱周围的人,长大后慢慢懂得去爱国家爱社会,人生得以幸福与圆满。合唱团就能够给乡村儿童提供这样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合唱不同于齐唱,其作品的呈现讲究音色的统一、各声部的完美融合以及与指挥、钢琴伴奏的高度配合。所以为了能够演唱出优秀的作品,长时间的训练与磨合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合作的魅力与集体的力量。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以互助小组的形式,让小组长组织成员相互学习,一同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组内互助解决。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教师会组织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团体游戏,在寓教于乐中将友爱互助的思想慢慢深入孩子们的心灵,走出拥有优秀品格的第一步。第二,品格之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规范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优秀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合唱团成立之初,就必须制定完善的考勤标准与课堂行为准则,并严格按照此准则来要求团员。一是考勤。考勤是规范正确行为习惯的第一课,累计三次迟到或无故缺席的团员暂停合唱团的排练,此举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参加合唱团并不是一件能够随心所欲而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二是课堂的行为准则。课前预习、上课的状态、课后的总结与反思,每一步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合唱团员的必经之路。在日常和点滴中塑造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乡村儿童进行品格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第三,品格之勤奋进取。在合唱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考核之外,教师同样会设置学业成绩的考核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重视学业成绩,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在平时的考试中学习成绩有较大的退步,就暂停合唱团的训练,提升学习成绩后再恢复排练。学业对于乡村儿童成长发展是极其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们能够“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但大部分的乡村儿童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缺失父母的教导,他们并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读书改变命运又意味着什么,甚至将它当成平时玩耍放松的“最大天敌”而抵触与抗拒。作为合唱团的指导教师,除了训练课程之外,在更多的休息时间时,教师都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们聊天,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讲述优秀学者的求学故事引导他们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由此及彼地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3]。
(三)合唱训练中的美育途径
1.融入民族音乐,唱响美育之歌
行文上述提到过,为了培养乡村儿童合唱团团员们的感知力,最初的方法就是教予他们聆听的能力。笔者在建立和发展乡村儿童合唱团的实践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类型,不同创作年代的音乐,从而发现最容易引起乡村儿童共鸣与兴趣的音乐便是最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民族性是乡村儿童所处生活环境的最大特性,避开了城市的喧嚣与繁杂,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往往是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而在这样的景色之中也孕育了不少优秀的歌曲。木溪口合唱团是于2021年7月成立的一支由30名儿童组成的合唱团,成员都来自木溪口村村落家庭中的孩子,最初排练的过程中,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知识的他们来说,练习双声部歌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教师不断地教唱,孩子们也在认真刻苦地学习,但由于儿童年龄小、阅历不足、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无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情绪。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安化县著名作曲家何沐阳先生,他向我们介绍了安化民歌《你来的正是时候》,这首歌曲无论词曲都颇有当地韵味。于是在团员们初次接触歌曲时,他引导他们闭上眼细细聆听与感受,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歌词中是否出现了他们所熟悉的名词。那么当孩子们发现歌词中出现的“梅山、黑茶、茶马古道”等都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也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孩子们对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都特别高,整个学唱过程非常顺利,在学唱单声部旋律之后,根据音乐的走向特点对其加以改编,形成合唱形式的双声部作品。在学唱的过程中,不断变化教习的场地,在山林间、小溪的竹排上、篝火旁,让孩子们切身实地地感受自然的美,将自身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演唱出来的歌声是有灵性且具有美感的。由此可见,将音乐中的民族特性融入教学是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教学成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们了解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的好机会[4]。
2.夯实音乐基础,发挥美育作用
要真正发挥合唱训练的美育作用,仅仅靠排练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合唱训练总的来说是隶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之中,要充分发挥音乐对于人的美育作用,这就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培养。培养合唱团成员的音乐素养,基础知识尤为关键,这也是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前提,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丰富音乐课程内容,其中包括发声训练、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童声合唱因其音色的甜美、纯净而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发声训练就成了每一位小团员最初需要掌握也是最重要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童声发声训练主要在引导儿童自然发声的基础上,体现童声音色的明亮与纯净,当运用到合唱作品中,为了达到声音的融合与声部的统一,再对气息、吐字、共鸣三者做出要求。做好这三点需要长时间的不断重复练习,长此以往地使团员们在开口演唱的瞬间,就能唱出对高质量的声音的肌肉记忆。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是两门相辅相成的课程,乐理知识是视唱练耳练习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音乐的构成、音符节奏、旋律调性等才能够用理论的知识支撑起来。音乐是听觉审美,是审美独有的通道,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感悟音乐的桥梁。而童声合唱使孩子们的心灵浸润在美声之中,随着音乐修养的提高,将使审美的灵魂得到美的净化而高尚、高雅。
由此可见,美育是乡村儿童的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引导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中最根本有效的方式。对于大部分的乡村儿童来说,他们自幼成长在缺乏引导的社会环境中,而作为一名合唱指挥专业的学习者,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到乡村小学进行实践,已经在衡阳祁东、益阳安化、邵阳洞口,以及吐鲁番市鄯善县均参与当地乡村学校的合唱团组建与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切身地感受到了合唱训练带给乡村儿童由内到外的改变,小到行为习惯大到志向抱负,合唱给予了他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本文也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经验浅谈合唱训练的方式对乡村儿童进行美育的作用与途径,以此希望帮助和温暖更多的乡村儿童,使他们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正文.论合唱教学中儿童自我价值的实现——以杨鸿年童声合唱教学为例[J].文艺争鸣,2019(08):205-208.
[2]李梓洁.乡村中学合唱训练初探[J].中华辞赋,2019(05):207-208.
[3]李鸿娟.以合唱教学促进乡村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新课程,2021(26):174.
[4]钱琳琳.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与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