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音乐剧民族化特征的探讨

2023-12-29 00:00:00赵婧贻
艺术大观 2023年8期

摘 要:音乐剧历史十分悠久,其所展现的艺术风格比较独特,受到受众的喜爱和支持。在国内,音乐剧所呈现的民族化特征比较生动、鲜活,能够展现出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让国内受众在感知和欣赏的过程中真正深刻领悟。本文主要基于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就所展现的民族化特征加以分析,了解在民族化发展中所存在的误区,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为今后实现音乐剧创意发展而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民族化;特征;路径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3

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存在明显差异,音乐剧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将剧本、舞蹈、音乐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实现多元化、趣味性的表演,所构建的舞台更有氛围感,提高整体的感染力,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沉浸其中,加深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增强整体的视觉体验。在国内,随着音乐剧的演变和发展,其所呈现的民族性特征越发显著,并对接下来的民族化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结合本民族特色,就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加以优化,从而切实满足国民在音乐剧方面的审美需求。

一、中国音乐剧发展概述

音乐剧包含多种艺术元素,涵盖戏剧、舞蹈、音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当前艺术领域的代表产物,所呈现的传承价值与发展地位尤为显著。在国内,音乐剧的发展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流行起来[1]。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剧也应运而出,逐渐展现出较强的民族特色,如比较经典的《夫妻识字》《光荣灯》《杨勇立功》等,包含丰富的文化背景,也有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内的音乐剧发展历程从一开始的照搬照抄,转变为以创作为目标的发展,有很多的创作者投入音乐剧的自主创作中,如《鹰》这部音乐剧表现了古代民族部落战争的情境,所呈现民族风十分显著。而极具东北民族风格的秧歌剧《秧歌浪漫曲》也十分经典,能够将舞蹈与音乐建立有效衔接,使整个音乐剧表演更具感染力。国内音乐剧的不断发展,所展现的艺术形式越发多样,且民族风格越发成熟,这显著提高了国内音乐剧在整个世界艺术领域的综合影响力。

二、中国音乐剧民族化特征分析

(一)题材民族化

在国内,音乐剧所呈现的民族性特征具体体现在题材方面[2]。结合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情况确定主题,优化题材设计,规范展开音乐剧创作,从而使得所呈现的题材更新颖。

首先,以民族历史为题材设置音乐剧比较经典。结合民族的历史故事,创作戏剧背景,结合一定的舞蹈、音乐,将民族历史故事通过更加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花木兰》为例,该作品有效结合古代民俗故事“木兰从军”,并适当做出了改编,在音乐剧中主要表现了花木兰从军时的爱情故事。再比如,比较经典的《西施》《白蛇传》等,都有效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故事,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

其次,围绕军旅文化构建音乐剧,也是题材的创新之处。能够有效结合我国革命时期的军旅故事,创作更具革命色彩的音乐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将革命者身上所具有的爱国情怀有效表现出来。以《赤道雨》为例,在演绎的过程中能够将军旅生活形象化展示,从而增加受众对军旅生活的认知,并弘扬爱国精神。

同时,在中国的音乐剧作品中,有很多围绕爱情这一主题展开创作的,如《雪狼湖》等,将现代人的爱情观有效诠释出来,从而给予受众正确的启发,使得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端正自身对爱情的态度,维护爱情的纯粹与美好。在《中国贵妃》这一作品中,将音乐剧与传统文化故事相融合,诠释古代人美好的爱情观念,歌颂美好的爱情。在创作音乐剧时,不妨以爱情为题材,做到古今联合,利用“孟姜女”等传统故事创作戏剧背景,融入艺术元素,凸显音乐剧民族风采。

此外,以地域为题材所创作的音乐剧也比较多元,包含《香格里拉》《草原传奇》等,能够通过综合展示将地域风格和民俗特色有效展示出来,让受众在欣赏和感知的过程中真正加深理解。

(二)音乐创作民族化

中国的音乐剧其民族化特征还主要体现在音乐创作这一层面,通过民族音乐艺术处理,使音乐剧本身所具有的民族风格更加鲜明。

首先,在音乐选择上,可以结合不同地域范围内所包含的民族风格作品加以整理[3]。例如,了解经典民歌《茉莉花》背后的文化背景,创作《图兰朵》经典的音乐剧作品,用综合的艺术形式去演绎当地的特色艺术和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民族的地域风情,如根据对湘西社会环境的了解,结合当地特色音乐元素,创作《卧虎藏龙》音乐作品,以此为助力构建音乐剧。在这一方面,创作者要结合实际分析其所展现的民族特色风情,做好调研,根据对民族风景、人文习俗、文化面貌的了解创作音乐,营造更具有民族艺术魅力的氛围,从而保证所构建的音乐剧在氛围上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还需要切实关注音乐的基本调性,掌握所呈现的艺术节奏,优化音乐创作,为音乐剧的创作和表现奠定良好的音乐氛围基础。以《白莲》为例,在创作时结合调性、节奏,分析民族音乐特点,与广西山歌有效结合,展现淳朴特性,使音乐曲调更简洁,突出乡土特色。不管怎样,在创作音乐剧的过程中,要结合所选择的题材以及风格的设定,选择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音乐,在旋律、节拍的控制上要加以优化。若选择新疆民族的歌曲,需要控制好节拍,如7/8拍。

(三)演唱与舞蹈艺术民族化

中国的音乐剧在民族化特征方面具体表现在演唱及舞蹈艺术方面[4]。首先,在演唱上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局限,表现得更具有直接性和娱乐性,更符合当前艺术市场的需求,能够切实满足受众在音乐审美方面的需求,提高了受众的审美体验。在演唱方法上,有效结合民族唱法,使之更具有民族特色。以《玉鸟兵站》为例,作者能够结合民族特色,将民族、美声等多种演唱技巧有效结合,使得音乐剧最终所呈现的旋律和氛围更加和谐、优美。

在演唱中还适当融合吟诵这一技巧,将其与京韵大鼓等民族性的戏曲文化相结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有民族风采。以《五姑娘》这一作品为例,作者将平湖钹子书与之结合,通过曲调处理,实现说唱表演。

同时,在舞蹈表演方面,也因为所设计的动作更具有民族特色,而使得整个音乐剧表演呈现出民族风采。以《草原传奇》这一作品为例,作者在其中主要融合了蒙古族舞,包括勇士舞、赛马舞等,使之更具有草原风格特色,能够将草原人民身上那种洒脱、豪放的性格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四)表现手法民族化

基于对中国音乐剧的了解,可以发现其在表现手法上展现出较强的民族化特征[5]。首先,能够有效发挥虚拟技术作用,通过虚拟设置来让整个音乐剧的舞台情境更真实、生动,从而让受众获得良好的观感和体验,也能够全面提高音乐剧的表现力。其次,在表现中,能够有效结合民族比较经典的习俗活动,发挥民间艺术的辅助作用,从而使得整个音乐剧的表演更具有民族特色。例如,可以结合春节文化,将贴春联等融入音乐剧中;或者,在具体表演的过程中,结合京剧变脸、皮影戏等,让音乐剧更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基于对传统服饰的应用,来凸显民族化特征;发挥古代服饰的装饰作用,如宽袖、盔甲等,来优化音乐剧舞台效果。

此外,在音乐剧表演方面,民族地方方言的应用,也是支撑其展现出独特民族魅力的重要表现。以《窈窕淑女》为例,作者有效结合了江浙方言,切实满足当地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使得整个音乐剧更具有民族艺术底蕴。

三、中国音乐剧民族化发展误区分析

(一)过度追求艺术性,忽略受众的审美需求

虽然中国的音乐剧在民族化特征方面比较鲜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在思想认知上存在一定误区。大部分创作者在对音乐剧进行创作时,过度追求其艺术表现,而未能够真正站在受众这一角度着手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所构建的作品难以符合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使得其比较小众难以大范围地推广下去。因为缺少受众的支持和认可,使得音乐剧在今后的表演和发展中存在明显局限。而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音乐剧创作领域,有关创作者需要思考的便是要结合受众在不同环境下的审美变化,积极融入民族艺术元素,构建更加符合受众需求的音乐剧,这样才能够为其顺利推广奠定良好的条件基础。

(二)模仿明显,风格杂糅现象显著

通过了解可以发现,当下国内的音乐剧在创作和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形式化现象、未能够基于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就音乐剧的内容形式进行个性化创新,使得目前所呈现的音乐剧作品在题材类型和风格上比较雷同,这并不利于国内音乐剧的创新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受众在欣赏音乐剧的过程中出现审美疲劳,降低审美体验。同时,进行音乐剧创作的过程中,有很多创作者一味照搬照抄外国作品。将语言翻译成中文,这样的表现形式并不符合国内受众的审美需求,而通过语言的转换也会导致最终的音乐剧语言表现与国外的音乐旋律出现不契合的现象,使得整个舞台不够完整,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表演质量。再加上进行音乐剧表演的过程中,若一味模仿,如在舞蹈方面过度依赖国外的一些舞蹈艺术,然后融入国内的音乐剧当中,将使得最终所呈现的风格杂糅现象明显,难以突出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三)趋于形式主义,中心主题不明确

纵观当前的音乐剧发展,可以发现国内的音乐剧在中心主题上不够明确。有很多的创作者在进行音乐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一味强调外在形式,关注舞美、舞台,而忽略了内在含义的发掘以及中心思想的明确,导致最终所呈现的舞台表演效果并不理想,整体来讲比较混乱,致使受众在欣赏和观看的时候,难以明确其核心思想,也降低了音乐剧作品本身的情感熏陶价值。这不仅影响了整体的表演效果,也给音乐剧后期的传承与弘扬造成很大阻碍。通过分析意识到在当前的音乐剧发展领域,关于民族化特色的呈现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所以,作为创作者需切实了解本土音乐剧的发展要求,本着凸显民族化特色,彰显音乐剧艺术魅力的原则,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举措。

四、中国音乐剧民族化发展展望分析

(一)关注受众审美,灵活转变音乐剧艺术思路

在今后发展音乐剧的过程中,创作者需切实结合本民族的艺术风格,以及在音乐剧方面的发展定位,全面了解时代变化背景下广大受众所呈现的审美需求变化,确定接下来的艺术创作目标。积极转变艺术思路,构建更符合新时代社会环境和人们审美认知的音乐剧。比如,在创作音乐剧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新时期国家的政策方针,构建更具有政治文化底蕴和民族风采的音乐作剧作品。例如,可以结合伟大中国梦等主题,合理构建作品,从而弘扬时代主旋律,让广大受众在感知和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并通过音乐剧的赏析,了解国家的主要政策方针,激励广大受众提升政治素养;更要在音乐剧创作的过程中,结合不同民族地区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面貌,适当地融入地方方言,结合当地的传统服饰和生活习俗,构建更加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音乐剧作品。比如,可以结合蒙古族、苗族等不同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构建音乐剧。

(二)强调自主创新,突出特色民族音乐剧风格

在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剧时,创作者需要以自主创新为目标导向,全面发掘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将其与音乐剧创作有效融合,从而彰显出比较独特的音乐剧风格,展现出民族艺术的魅力和风采。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从题材、音乐、舞蹈、表现形式等多个层面着手加以优化,结合所构建的音乐剧主题,选择更加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构建极具创新性的艺术形态。将音乐、舞蹈和戏剧有效融合,提高音乐剧的表现力。

(三)明确中心主题,提高音乐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在创作音乐剧时为凸显民族化特色,需要结合所选择的题材,确定中心主题。以此为依据,有效发掘文化资源,融入一定的故事背景,使得其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提高音乐剧本身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丰富且明确的主题思想支撑下,受众在聆听的过程中提高情感领悟力。

五、结束语

依前所述,在国家提出要重点弘扬本土文化,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的背景下,创新和发展民族音乐剧十分必要。切实了解音乐剧在民族化方面的特征体现,了解在发展中所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并在今后的音乐剧领域,切实了解受众的审美需求,有效革新音乐剧的艺术思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自主创新,突出本土音乐剧的民族特性,彰显优秀的艺术风格,更要确定好中心主题,保证最终所形成的音乐剧更具有代表性,提高其整体的影响力,让受众在鉴赏音乐剧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提高国民的艺术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竞帆.中国音乐民族化过程研究[J].名家名作,2022(03):156-158.

[2]朱英航.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22(01):26-27.

[3]王志昕.新时代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J].四川戏剧,2020(05):60-62.

[4]周靖杰,郑婉霞.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分析[J].戏剧之家,2018(16):32.

[5]熊亮.谈现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民族化[J].歌海,2016(0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