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思考

2023-12-29 00:00:00王志威
艺术大观 2023年8期

摘 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都有着属于本民族自己特色的舞蹈,其舞蹈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作素材与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输入对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重视西方舞蹈导致本民族舞蹈发展不容乐观,本文从民间舞蹈创作的几个方向出发,探究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再创造。

关键词:民间舞蹈;民族性;传承;创造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3

民族民间舞蹈是特定区域的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创作出来的流传于民间的舞蹈艺术形式,其具有当地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极强的地域特色,人们通过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向往,同时又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兼具形式与内容上的美感,是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舞蹈蕴含着我国不同地区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精神文明创造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其作为人们放松娱乐、宣泄情感的重要活动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独特文化符号。

一、民族民间舞蹈传播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急剧转变,互联网传播媒介的发展使人们的娱乐形式更加多元。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文化的大量涌入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民间舞蹈题材内容局限,且舞蹈表现形式单一、表演场所受地域条件限制,难以契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部分艺术工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喜好,强调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加入各种西方现代编舞技法,导致出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西方化现象。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同感、归属感明显降低。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缺乏群众基础。目前部分群众认为民间舞蹈远不如流行舞蹈、现代舞、芭蕾舞那般高雅,甚至认为民间舞蹈是“庸俗”“落后”的舞蹈,此种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导致社会大众对民间舞蹈传承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人民群众对民间舞蹈产生的认知偏差使得观看民族民间舞蹈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少,民间舞蹈传承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注。并且舞蹈表演机构、舞蹈演出团体利用群众审美心理创新出群众喜爱的流行舞蹈、现代舞蹈与西方舞蹈等更是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兴趣。人民群众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日益减弱,阻碍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和舞蹈表现形式创新程度低。现如今群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与表现形式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人们之所以认为民族民间舞蹈是“落后”的舞蹈艺术,其重要的原因是在民间舞蹈动作编排及表演形式上缺乏创新性、流行性。艺术工作者需从民族民间舞的源头对舞蹈动作以及舞蹈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以及时代元素融入舞蹈编排中,使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与观赏价值,才能充分展现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高校民间舞蹈传承教学发生“变质”。西方舞蹈体系的传入对中国舞蹈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近年来西方各类训练体系与编舞技法等受到了一些教师与学生的过度追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动作的开、绷、直、立,使原本“原汁原味”的动作变得僵硬死板,过分强调动作规范性与系统化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失去了原本的活力,甚至在部分学校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只对一些受大众喜爱的经典片段进行学习,忽略了民族民间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脱离了跳民间舞蹈最原本的初衷,导致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的本质发生变化。

二、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民族性的体现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西方舞蹈的传入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肢体语汇动作还是舞蹈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点。从艺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舞蹈创作中体现民族性一方面能体现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同时可以充分体会到当地民众的思想感情。现如今,要想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民间舞蹈,唯有认真理解时代内涵,领悟民间舞蹈中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创作时充分保留当地民族风格及特点,同时注重对民族性、风格性的把握,从中挖掘出深层次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才能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民族民间舞蹈精品[2]。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注重对民族动律的把控。不同的民族受到不同的环境、地域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动律”作为民族舞蹈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模式以及民族韵味。民间舞蹈中的动律主要体现在动作本身的节奏、速度,或者某个关节的持续运动上。舞蹈动律的差异使提炼舞蹈语言的方法也不同,在进行民族“动律”提炼时需要围绕民族本身进行展开,既不能脱离原来的风格和韵味,又要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变化。在原有的民间舞蹈动律基础上改变力量、速度、节奏等要素使肢体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发生作用,进而使舞蹈动作的质感改变,使舞蹈肢体动作在保持其基础动律的基础上延伸出多样动作素材,以此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情感体验。

民族舞蹈创作中注重对民族风格的把握。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舞蹈动作编排和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创新意识,只对动作进行顺序上的调整而缺乏对民族民间舞中民族性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但由于民间舞蹈中的经典动作过于固化,导致缺乏新意,难以给人新的感受。因此,在对民族民间舞进行创作时,需对其文化习俗、地域特色等方面深入了解,对传统的、固化的舞蹈动作加以解构、重组,打破其固有结构同时对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解读,通过外在的身体形态及内在文化情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民族属性,使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呈现出丰富的民族情感内涵[3]。

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需将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性充分挖掘及升华,运用符合民族文化与大众审美的肢体语言对民族内容进行展示,凸显民族文化特点。只有深入对各民族舞蹈形态和深厚文化内涵挖掘,并且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创新”规律有正确认识,在继承民族民间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创新,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民族风范与时代意义的舞蹈作品。

三、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现代性体现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现代意识经过长期演变逐渐融入编导的审美创作活动中,并且受现代思想的影响,大众对舞蹈的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西方现代舞蹈创作方法的传入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新提供了借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现代化发展,艺术工作者积极在民间舞蹈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把现代思想与传统观念相结合,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过程中采用西方现代舞蹈编创理念为民族民间舞蹈注入新的血液,并且努力探索本民族舞蹈创作发展新路径,以此弘扬我国舞蹈艺术与民族精神。

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应充分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艺术工作者在古典民族舞蹈《新贵妃醉酒》中将传统动作予以改造和创新,以戒酒消愁来表达杨贵妃失去唐明皇的宠爱后的悲伤、惋惜,这与传统舞蹈中的赞美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新的艺术思考与创作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并通过作品蕴含的主题情感引导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新的思考[4]。

将现代意识融入传统民间舞蹈创作中,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民族民间艺术舞蹈的魅力。在民族舞蹈《扇妞》编排中,作者用呼吸声和扇子的开合声替代音乐,观众难以像过去一样通过音乐的风格调性即可猜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发展走向,更多的是通过听觉、视觉的及时感受来体会每时每刻舞蹈的发声。这种新型舞蹈表现方式使人们不得不通过舞蹈动作来判断作品所表达的含义,使作品产生了全新的艺术效果。

民间舞蹈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民族性”与“现代性”两者之间相互平衡。只有将民族舞蹈中原有的形式与风格与现代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合,才能彰显新时代民族舞蹈艺术的无限魅力。舞蹈编导在《一片绿叶》中运用民族舞蹈元素的同时将现代舞的编舞技法融入舞蹈作品中,使其作品内容与作品表达更具时代性,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合理把握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理念的改变,更新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增强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现代气息。通过将现代化创作思想、理念融入传统民族民间的舞蹈创作中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现代化发展。

20世纪西方现代舞蹈文化理念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舞蹈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舞蹈在创作中采用西方现代编舞意识,为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西方现代舞蹈在练习时强调身体尽量放松,或者强调开、绷、直、立将舞蹈肢体动作尽可能做到极致,但是不管是放松技术还是当代芭蕾技术都为民族民间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动作语汇;并且在表现形式上,现代舞蹈通过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来表现作品内容与主题思想,进一步启发了民族民间舞蹈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四、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建议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须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正确认识舞蹈创作的客观规律,以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注入新时代活力;并且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与传媒手段来传播民间舞蹈,将民间舞蹈与群众文化表演、文化创意产业等相互融合,以此来拓展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与手段[5]。

民间舞蹈传承依靠坚实的群众基础。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的便捷、直观等特性宣传民间舞蹈,将民间舞蹈文化渗透至群众生活中,将广大群众塑造为民间舞蹈的传承主体。例如,广场舞是当前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将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及动作移植到广场舞中,不仅能够深化广场舞蹈的内涵,还可以让人们欣赏、体验民间舞蹈,从而改变人民群众对民间舞蹈的固有观念。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再现、还原民间舞蹈所依托的表演环境,以此推动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舞蹈传承以线下文化活动为支撑。在群众活动中举办以民间舞蹈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将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人民群众中去。通过组织民间舞蹈艺术团队在城乡区域内对优秀民族舞蹈剧目进行表演与展示,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唤醒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记忆,强化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认同感。

发挥高校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上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民间舞蹈教学课程,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来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与素养坚定其民族理想信念,向社会输出更多优质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此外,提高社会对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为其提供财政支持与保障,同时提供展演场所与机会。加大对民间舞蹈艺术团体、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创新舞蹈动作语汇与舞蹈表演形式,提升其民间舞蹈展演能力,继而促进我国民间舞蹈的持续发展。

为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使其成为人们的情感与精神的寄托,积极从民间舞蹈传承现状出发探寻其市场化、专业化与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人民群众生活出发,提炼出新的动作素材,创新传统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根据大众需求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换,确保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在保持自身稳定性的同时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宣传,为其增加更多的受众,以此将我国民间舞蹈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6]。

五、结束语

民族民间舞蹈根植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高度的民族记忆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见证了当地民族历史的变迁,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部分传统的舞蹈语言已经难以反映新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传承方式单一并且受众分流,导致民间舞蹈逐渐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淡出人们的视野。

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思想都存在较大差异,社会环境的重构使大众的审美发生较大变化。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能传承并发展至今,正因为其能主动适应大众审美趋势与时代发展潮流,想要有效地呈现民族舞蹈的特色与魅力不仅需要根植于传统民间舞蹈的土壤,而且需要积极地创新和改进舞蹈动作与舞蹈表现形式,深化作品情感与思想内涵,并且融入符合时代潮流的元素使舞蹈作品符合当下审美。舞蹈编导生活在当代艺术环境中,唯有在继承民间舞蹈精华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固化思想对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限制,并且结合时代变化不断创新、探索出新的舞蹈表现形式,使舞蹈作品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以此才能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让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白石,靳雨朦.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J].戏剧之家,2022(19):133-135.

[2]史浩琳.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的创新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2(15):146-149.

[3]王廷璋.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149-150.

[4]杨丹妮.现代意识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价值及应用[J].戏剧之家,2019(22):125.

[5]赵慕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创作分析[J]. 黄河之声,2019(04):124-125.

[6]郭璟怡,刘伊晅,李延浩.“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论现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