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融合与应用

2023-12-29 00:00:00楚楚
艺术大观 2023年8期

摘 要:钢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艺术类型,钢琴曲目编创过程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可推动中西方音乐艺术融合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结合,展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特征,彰显不同民族音乐艺术价值,拓展钢琴音乐编创空间。为实现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科学融合应用,文章阐述了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五个基本表征,提出了中国钢琴编创中民族音乐元素融合的具体路径,旨在通过巧妙融合民族语言元素激发情感共鸣、融入民族乐器元素打造音乐意境、运用民族调式丰富采编素材、利用民族和声融合优化构思、通过民族音乐结构呈现线性结构思维、结合民族审美增强听众感受、基于民族习俗融合深挖艺术创作价值,进而创造出民族特色鲜明、突出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国钢琴作品;曲目编创;元素融合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03

钢琴是经典的西洋乐器,在我国艺术领域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成为备受音乐爱好者喜好的乐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诞生了多位知名钢琴艺术家,且钢琴艺术逐渐呈现出了本土化发展趋势。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将其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提炼出来融合于钢琴音乐作品中,是促进钢琴艺术本土化、实现中西方音乐融合的重要方式。融合性创作思维的诞生,为钢琴作品的创新带来了启发,可促进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有机融合与合理应用,能够使中国钢琴作品具备更加丰富的民族元素表征,进而有效驱动我国钢琴艺术事业的持久化、国际化发展。

一、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基本表征

(一)利用线性旋律表现手段突显钢琴作品的民族性

旋律是展现音乐作品民族魅力的最佳方式,我国钢琴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融合线性旋律是民族元素展现的传统[1]。钢琴作品可融合西洋和声及民族乐器,如琵琶乐器的三和弦技法与和声平行推进,通过线性旋律展现民族音乐风格。同时,也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旋法,通过变奏、变尾及合头等多种不同形式提升旋律的丰富性;或是利用音区、音型及和声的多元变化创新音响色彩,使单声思维旋律向多声织体过渡,通过民间旋律创新钢琴作品的表现效果。除此之外,也可利用钢琴音乐再现传统乐曲,将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传统乐曲,在保留其音调的基础上改编成为钢琴作品,进而使钢琴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音乐语言特征。

(二)运用曲式结构展示钢琴作品的思维构架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演进过程中,诞生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曲式结构,除了一段、二段、多段体之外,还有变奏体、联曲体、回旋体以及综合体四种结构类型。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为彰显民族音乐特征,展现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神韵,可将传统音乐曲式结构融合其中。可利用变奏体构建戏曲式结构为主体的曲式结构,运用传统音乐语言形式呈现中国戏曲场景,还可将二段体扩充为三段体,或是基于五声商调,在原风格不变的基础上调整曲式,以创新钢琴作品的格调;还可采用四五度叠置方法改变曲式的引言及尾音部分,进而彰显钢琴作品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音乐曲式结构保留或创新,使钢琴作品兼具中西方曲式特征,进而实现中西方音乐艺术的有机融合。

(三)采用散板节奏呈现钢琴作品的时间结构

相较于西方音乐时间界限鲜明的特性,中国传统音乐节奏具有散形结构的时间特征,节奏表现更加自由,钢琴音乐作品自由创作空间更加充足[2]。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可利用独特的节奏特征,通过节奏自由的充分展现赋予钢琴作品鲜明的民族性,可将曲牌节奏融入钢琴作曲,利用节奏组合及节拍变化,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语境,也可结合利用非均匀律动与均匀律动节奏,通过平行八度、四五度叠置和弦、六连音织体的结合运用,呈现典型的散板节奏特征,从而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充分展现传统音乐特色。

(四)通过音色模仿彰显钢琴作品的表现形式

音色模仿是营造钢琴音乐作品意境,突显作品韵味的关键,而民族乐器的音色与西洋乐器有显著不同,钢琴作品创作时,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也是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体现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诞生了大量基于民族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均采用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音色。有的钢琴作品模仿唢呐乐器的奔放音色,或含有古琴独特的滑音音色,有的则是以锣鼓节奏作为中部旋律伴奏,以此突出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也可利用钢琴对箫、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进行模仿,进而丰富钢琴作品的民族性特色。

(五)基于和声织体展现钢琴作品的音韵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在传统音乐功能和声应用的同时,可以结合应用民族色彩和声,也可叠置应用平行四度与五度音,或是模仿动物声音,通过颤音、变音、小二度及纯五度音叠置的手法进行场面渲染;也可利用空五度和弦、四度结构琵琶和弦等多种不同的和声,打造特色鲜明的和声织体,用于突出音乐意境的空灵感、纯净感;或是综合利用密集型柱式和弦、四度与五度叠置和弦等和声方式,突显钢琴音乐的自然性、祥和性。在钢琴音乐中运用传统音乐的和声,可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特征突显的同时,充分彰显钢琴音乐音域的宽广性。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融合应用的具体路径

(一)融合民族语言激发情感共鸣,加强钢琴作品与听众间的情感沟通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其所构成的语言体系具备鲜明的特征[3]。钢琴作品编创过程中,民族语言的合理融合,能够使钢琴艺术作品更加贴合听众,可通过情感共振的激发,构建钢琴音乐作品与听众之间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如中国钢琴音乐《花鼓》作品创作时,将安徽凤阳地区的经典民族戏曲花鼓戏的语言形式融入其中,利用欢快的节奏、独特的方言,使钢琴作品更显活泼,突出了欢快的音乐情感,听众可通过倾听音乐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黄河协奏曲》这一钢琴作品创作时,则将“喊号子”这一黄土高原居民独特的民族语言形式,融入钢琴作品编创过程中,展示了陕北人民粗犷、朴实的语言表达特征,充分展现出了国家遇到危难之际,我国民众齐心合力、不畏牺牲、保卫祖国的精神品质,可将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充分传达给听众,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欣赏激发听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实现了民族精神的有效传递。

(二)融入民族乐器元素打造音乐意境,增强钢琴作品的影响感染力

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民族乐器是展现文化的重要载体,利用民族乐器呈现的音乐作品往往更易于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具备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的钢琴,仍需借助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采用民族乐器的情感融入方法,增强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征及独特魅力。为此,钢琴作品编创中需要充分融入民族乐器元素,通过音乐模仿、民族乐器演奏方式结合,打造具备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作品。例如,《牧童短笛》钢琴作品创作时,便对民族乐器的笛声进行了模拟,采用复调表现形式,增强了乐器声部及织体的丰富性。除了模拟民族乐器的音乐之外,还要结合应用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使钢琴作品的艺术表现更具张力,进一步突显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如《乡土节令诗》这部钢琴作品编创时,将12首曲调不一、风格差异较大的民族乐曲融为一体,运用了筝、琵琶等多种不同民族乐器演奏方法,创作了具有鲜明弦乐特征的钢琴作品,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运用民族调式丰富采编素材,提升钢琴作品情感表达方式的丰富性

我国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各民族音乐的调式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如回族音乐律动性强、活泼度高,傣族音乐空灵婉转,而陕北民族音乐则粗犷且具有张力。与此同时,所处地区不同,戏曲调式特点也各不相同,因而民族音乐具备调式丰富的特征。在钢琴作品编创过程中,结合应用多元化的民族调式,可使钢琴作品具备更多编创素材。钢琴音乐编创过程中,可将戏曲调式巧妙融入其中,通过板腔体、曲牌体等不同戏曲调式的融合,增强钢琴音乐作品旋律的独特性,如储望华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春江舟影》便应用了板腔体,进一步突显了音乐作品的地方特色。而昆曲调式也可在钢琴作品中融合应用,昆曲调式的加入可使音乐更具有江南特色,增强钢琴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生动性与委婉性。除此之外,还可引入京剧调式,运用或高亢、或低沉的音乐调式实现多变情感的有效传达,从而使钢琴音乐作品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

(四)利用民族和声融合优化构思,彰显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和声是通过立体架构、纵向结构而构建多声部音乐的方式,在音乐语汇当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和声的合理运用,可增强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并能充分彰显民族风格特色。为此,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民族和声的融合,需要充分分析音乐作品所要表述的内容,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结合民族特色,利用民族和声色彩、和声功能实现钢琴音乐作品的合理构思,确保所编创的钢琴音乐作品民族特色更加鲜明。传统和声中三度叠置运用较多,而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和声结合,则可采用四、五度叠置的方法,以突显民族和声色彩,进而增强音乐作品音响效果,营造缥缈、空灵的音乐意境。同时,利用民族和声创作钢琴作品时,也可通过二度叠置法构建和声,对特殊的气氛进行烘托与渲染,可呈现出打击乐效果鲜明的音响色彩。例如《二泉映乐》这一二胡名曲改编成的钢琴曲,便是通过七和弦、九和弦的二度叠置,展现了此曲目悲切、哀怨的情绪,精准诠释了曲目创作者的音乐情感,并使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得到了充分彰显。

(五)通过民族音乐结构优化结构思维,打造结构多元的钢琴作品

音乐结构是中国音乐作品编创不可忽视的内容,而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时,则需运用民族音乐的线性结构思维,从传统作品的内容、情绪发展需求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音乐作品结构的梳理与体现,将多段体、循环体结构变化融合其中,或是创新优化变奏手法,在调式调性的基础上,利用和声、旋法,并通过节奏控制及演奏方式调节,综合性进行线性结构的调整与打造。例如,王健中的钢琴音乐作品《彩云追月》、储望华先生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猜调》均利用了变奏法、对比法进行钢琴音乐作品中结构变化的展现,但原作曲式仍然得到了保留。在音乐创作领域持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应突破传统单一性结构思维的限制,除了可利用一种曲式结构创作音乐作品以外,还可以将具备不同民族特色的曲式结构融为一体,在同一个钢琴音乐作品中做到相互交叉与融合,使钢琴音乐作品的结构更加丰富与多元,进而呈现出线性结构特征,从而增添钢琴音乐作品的结构特色。

(六)结合民族审美增强听众感受,展现钢琴作品民族审美倾向及艺术偏好

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会诞生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听众在欣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会产生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截然不同的感受,因而对不同钢琴音乐作品可能给出不同的艺术价值评判结果。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需要在民族音乐内涵深入理解与客观诠释的基础上,进行钢琴音乐作品的合理演绎,因此,需要对基于中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民族审美观给予充分的尊重,并将这一民族审美融入创作过程,以此实现民族审美倾向、民族艺术偏好的有效展现。如钢琴艺术家赵晓生创作的《太极》钢琴曲,编排了八个曲目片段,与我国“八股文”创作题材遥相呼应,使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更加契合我国民族审美。第一个音乐片段结束后,第二至第四个片段的音乐旋律徐徐推进,听众可在新的听觉意境中深入体会音乐情感。之后可在后四个音乐片段结构中逐渐欣赏与品鉴整个音乐曲目,符合民族音乐的审美过程,与听众的传统审美观念相契合,可充分展现出民族审美的独特性,并使民族艺术偏好得到有效彰显。

(七)基于民族习俗融合深挖艺术创作价值,通过钢琴作品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不同风俗习惯而逐步发展的民族音乐也各具特色,可以说,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所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编创时,也不应忽视民族习俗这一重要民族音乐元素,需要通过不同民族风俗的全面剖析,挖掘其中所潜在的音乐艺术创作价值,并将之有效融合于钢琴音乐作品中,进而在音乐发展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各民族发展中,诞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形成了庙会、社戏等内容不一的节日活动,节日期间既有民族舞蹈演绎,也有音乐作品演奏,节日氛围十分浓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编创时,也可将民族习俗纳入其中。如廖胜京基于彝族民歌编创的钢琴曲《火把节之夜》,通过应用钢琴组曲方式,利用音乐呈现出了彝族传统节日的热闹景象,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展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场景,增强了听众与钢琴音乐作品之间的互动性,可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

三、结束语

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渗透结合,可突出钢琴作品的民族性,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拓展思路,提供钢琴音乐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主要体现在线性旋律、曲式结构、散板节奏、音色模仿、和声织体五个方面,分别从表达手段、思维架构、时间结构、表现形式、音乐风格方面彰显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应用要找准切入点,实现民族语言、民族乐器、民族调式、民族和声、民族音乐结构、民族审美、民族习俗等多个民族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有机融合,以此提升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文化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奠定中国钢琴事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苑,蒋娜.浅论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入[J].明日风尚,2021(02):19-20.

[2]纪国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J].明日风尚,2020(23):82-83.

[3]余琨.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音乐元素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5):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