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筝曲《浪淘沙》的传承脉络及“母谱”分析

2023-12-29 00:00:00姜琪
艺术大观 2023年8期

摘 要:《浪淘沙》是我国潮州流派筝曲中的优秀曲目之一。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浪淘沙》是一首弦诗乐合奏曲。因此,本文将重点解析《浪淘沙》传承脉络及其“母谱”,希望通过对《浪淘沙》这首乐曲传承脉络及“母谱”的比较和分析,使演奏者对《浪淘沙》这首作品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潮州筝曲;浪淘沙;传承脉络;“母谱”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03

一、背景介绍

音乐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不同音乐风格可以利用技术性文字研究具体特征,感性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能更好地掌握具有区域风格的音乐艺术作品。现如今,我国有关古筝乐曲、技法、流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多,大部分都是细致到某个点进行专门研究,为演奏人员累积理论知识提供了有效帮助,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古筝演奏的发展步伐,为古筝流派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效依据。潮州筝派不仅在古筝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还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作为突显潮汕音乐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实际研究要从理论和演奏两方面入手。《浪淘沙》是潮州筝派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因潮州筝派内部中有不同的传承脉络,各传承脉络间的演奏版本也大为不同,本文选择潮州筝派洪派和李派,这两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相同“母谱”传承下的《浪淘沙》有哪些不同的演奏处理和特点,探索两位先生演奏的别样特点和巧妙之处,从中找到这两个不同版本演奏《浪淘沙》的共性与个性,希望能更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浪淘沙》这首乐曲的演奏。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洪派、李派两位先生对于潮州筝乐的贡献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将洪派版和李派版的《浪淘沙》进行比较者,则尚未可见[1]。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除了切入点不同以外,内容上也涉及得更为全面和细致,本文将结合母谱、演奏谱及音频、视频,用软件将速度结构和按揉的音高、频率、幅度和长度等以数据和图表呈现,更清晰客观地对比两个版本的异同。此外,笔者曾多次深入潮州当地,向林乔老师(洪派之女)与黄楚英老师(李派之女)学习《浪淘沙》的演奏并搜集资料文献,为该论文的写作提供基础[2]。

二、传承脉络

早期潮州筝的演奏是以与弦诗乐合奏形式呈现的,演奏时,各位演奏者使用相同的乐谱,并按照各自多年的演奏经验对乐曲进行加花。潮州筝曲《浪淘沙》便是该时期下的产物,使用同一份原始乐谱,加入不同的演奏者的创新。

曹正先生20世纪中期曾前往汕头、澄海采风,在潮州筝家的帮助下,将潮州本地区的筝乐划分为洪沛臣、李嘉听两大流派(简称“洪派”“李派”),并撰文《潮州古筝流派的介绍》。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流传到上海的潮州筝乐在郭鹰先生的带领下,在新的时代不断发展、壮大,并显示出新的特点[3]。高百坚此篇《浅析潮州筝三大流派》中点出了“海派”这一概念,是对之前曹正先生关于潮州筝派存在“李派”和“洪派”的一个增补。以郭鹰先生为代表的“海派”潮筝与潮州本地“洪派”“李派”潮筝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等条件下产生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存在,故而对它们的关注与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洪派”“李派”潮州筝的形成、特色及传承。清末民初,潮州乐坛逐渐形成了以潮安、澄海为主要传承地的“洪派”“李派”两大流派。“洪派”洪沛臣(1866-1916),原籍潮州府普宁县,经商来到潮州府城,收徒传艺于张汉斋等;“李派”李嘉听比洪沛臣年长,曾在澄海“阳春幽处”乐社教筝、琵琶,余永鸿、洪如炎等皆出其门下。洪、李两派的教学,乐曲曲名相同,但传谱、手法、风格皆不同。“洪派”沿袭弦诗乐、细乐的风格,句法齐整简练,和平级进、古朴典雅;“李派”不受传统演奏模式羁绊,手法灵活多变,筝风细腻流畅。“洪派”因“李派”筝风较为自由而称之为“花草派”,“李派”则因洪沛臣在潮安经商传艺称之为“潮安派”[4]。

通过当地采风了解到,两位老师的演奏谱是直接在弦诗谱(由二四谱直译)的基础上改编成古筝谱的。由此,在以下内容中把弦诗谱称为“母谱”,方便与筝谱更好地进行比较。

三、洪派版与母谱的比较

(一)全曲四种谱结构的比较

潮州筝曲中“头板”是乐曲的慢板段落,每板有四拍,4/4拍,为“一板三眼”。“拷打”是乐曲的中板段落,演奏时大多数是后半拍起的节奏型,句子有断断续续的效果,“三板单催”是头板旋律的高度浓缩,是乐曲中的快板,每板有一拍,1/4拍,为“有板无眼”,多数为正板起句。“三板双催”是乐曲中的高潮部分,每拍由四个16分音符进行变奏,且主音位置也常常放在每拍的第一和第三个音符上。

洪派版的《浪淘沙》结构板数与母谱一致,“头板”“拷打”“三板单催”“三板双催”段体,每一段58板,每板58小节,如表1所示。

(二)调式调性的比较

潮州筝曲以音阶结构的特征来归属调性,有五种调式: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轻三重六调、反线调。简称:轻六、重六、活五、轻三重、反线。

洪派版的《浪淘沙》采用的是轻三六调式,与母谱调式一致。所谓“轻三六”调是在“二四谱”上重视三音和六音,也就是“la”和“mi”两个音。由于“mi”和“la”两个音的特殊性,契合了轻三六调式弹奏时的特色。在弹奏乐曲时,使乐曲旋律优美、具有波澜壮阔之势,同时又有不失风韵儒雅之感。这样的处理方式形成了与其他音乐不同的风格,有较强的感染力。

四、李派版与母谱的比较

《清乐隽永》一书中曾介绍先生幼蒙家教,喜欢琴棋书画,酷爱潮州筝乐。其筝乐既承名师技法,又有创新发展;扩展多种八度双按音;善于运用单飞、双飞、点滑、上滑等送音特色技法;吸收扬琴催奏法,丰富古筝表现力;重塑义甲,改善弹筝音色等,形成了独特的潮筝演奏风格。其发音清纯,音醇韵雅,铿锵透亮,清新大气,刚柔并济。先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词汇和合乐经验,与人乐(合奏)时得心应手,乐至神驰,妙句连珠,引人入胜。

(一)全曲四种谱结构的比较

李派版《浪淘沙》结构与母谱一致,同为“头板”“拷打”“三板单催”“三板双催”四段体,每一段58板数,每板58小节,如表2所示。

(二)调式调性的比较

轻三重六调《浪淘沙》是李派老师演奏、改编和创作较多筝曲中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曲调庄重、典雅、富有内涵。

李派版把原为58板轻三六调的《浪淘沙》,改编为轻三重六调,它与母谱调式不一致,所谓“轻三重六”调是在“二四谱”上重视三音和六音,也就是“la”和“fa”两个音。随着调式色彩的转变,在演奏技术与风格把握上会带来新的挑战难度。李派版在“fa”这个色彩音的运用和音型设计上十分巧妙,使人欣赏乐曲时仿佛眼前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五、洪派与李派乐谱版的比较

本文通过对李版、洪版及母谱的谱面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从全曲结构与调式调性两方面入手进行比较。

(一)全曲结构的比较

潮州筝派中有不同的传承脉络,同一首乐曲中各脉络的演奏版本也大不相同,因此从最早的二四谱入手进行比较分析。由表3可见,洪派版与李派版在板数上未脱离母谱的范畴,“头板”“拷打”“三板单催”三段,但他们在“三板单催”的每一段58板数,每板58小节,与母谱一致。

(二)调式调性的比较

潮州筝曲《浪淘沙》原是58板轻三六调,洪派版本与母谱调式一致采用轻三六调式。而李派版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首次将其改编为轻三重六调,与母谱调式不一致,调式上的改变使其风格也随之改变。由表4可看出,“轻三六调”色彩音为“la”和“mi”两个音。“轻三重六”调色彩音为“la”和“fa”两个音。洪派版浪淘沙全曲既具有壮阔的气势,又不失儒雅的风度和优美的韵致。洪版中情绪庄重内涵、音醇句雅,是一首具有独特风韵的洪氏潮州古筝独奏曲。

《浪淘沙》李版与洪版调式比较如表4所示。

六、潮州筝曲的发展趋势

潮汕文化作为中原文化和潮汕地区土著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在经过多次历史迁移后,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其中筝在进入潮汕地区后,逐渐形成了以去风格特色为核心的音乐作品,在表现潮汕文化和人民情感的同时,成为当地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潮州筝曲之所以成为潮汕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与当地特殊的方言具有紧密联系。潮州古筝乐曲含蓄而尽兴,演奏随意,自娱自乐的性格非常突出,传统意义上的潮州古筝会利用当地民间音乐独有的二四谱记谱,其中包含了反线调、活五调、轻三重六调等,在研究技法、定弦、形制等方面具有独特特征。潮州音乐作为潮汕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隋唐时期就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融合,吸收了大量艺术元素,最终得到了现有的潮州音乐,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我国民族乐器流派是在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创新的,逐渐构成了各具风格的艺术流派,所以潮州筝派不仅具备区域风格特征和长期艺术实践,还拥有更为完善的师承流传,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音乐都是利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也是实践发展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是由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征所决定的[5]。

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显示,潮州古筝在新时代发展中一直在不断创新,目前以乐社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民间音乐组织越来越多,大都是以自娱自乐为主,其中参与演奏的主体是老年群体,他们每周都有固定时间共同演奏潮州音乐,也会有年轻人组成乐团参与作品创新,共同享受潮州筝曲带来的轻松愉悦感,用音乐彼此交流丰富生活。现如今,潮州筝曲不仅是当地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还在古筝艺术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承载着潮州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会在整合古筝艺术魅力和人民文化情感的基础上,向全世界呈现潮州古筝的优秀作品。根据上文研究的潮州筝曲《浪淘沙》分析可知,未来音乐文化艺术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传承和保护:首先,依据协调和创新的精神,推动潮州筝曲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要快速适应全新的发展趋势,改善和调整原本的思想动态,尽可能为潮州筝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各项支持,注重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其次,要为潮州争取拓展全新的发展空间。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认可,因此要向社会居民呈现优秀艺术的独特魅力,取得更多行业企业的认可支持,将他们融入服务产品中,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最后,要构建多元化的艺术传承和保护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地方居民增强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自主参与相关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

七、结束语

《浪淘沙》作为潮州筝派最具代表性的筝乐作品之一,被大众所喜爱。本文拟通过对洪派版本轻三六调的《浪淘沙》与李派版本轻三重六调的《浪淘沙》进行分析研究,为潮州筝曲《浪淘沙》的演奏和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毛根.潮乐的风格与活五调[J].中国音乐,1984(03):58.

[2]陈明裕.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力强化路径分析[J].艺术评鉴,2022(13):77-80.

[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第九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04):65-77.

[5]乔爱玲.浅谈潮州古筝的演奏技法[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