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歌曲是19世纪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精致的独唱歌曲,而今指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格调雅致、意趣深邃的声乐作品。这个名词在我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传播,中国作曲家积极创作具有中国特点的艺术歌曲,拉开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帷幕。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想亲娘》为例,从作品分析入手,简要介绍其艺术风格以及情感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演唱此作品所运用的气息控制、情感的表达、强弱变化处理、唱词语气处理等。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想亲娘》;演唱要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03
艺术歌曲是西方浪漫派音乐的一个标志性声乐种类,其有较为突出的三个艺术特征:第一,音乐与诗歌高度契合;第二,音乐的戏剧表现力;第三,丰富多样的曲式结构。西方许多音乐家都为艺术歌曲的创作做出了贡献,如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曾为这种体裁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可称为西方艺术歌曲创作的集大成者。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应属于近代新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以赵元任、黄自、萧友梅、青主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不仅开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而且创作了大量优秀且传播广泛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表达中国文化情感的艺术歌曲。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歌曲不仅吸收了西方优秀的作曲与理论技术,音乐作品创作的一般规则和方法,同样也弘扬了民族音乐的传统。我国作曲家大都采用本土的音乐素材,在作品的创作中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综上所述,中国艺术歌曲在素材的选取、音乐的创作和情感的表达上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民族与地方元素和特色。作品分析是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于这首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而言,唯有在演唱前充分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曲中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思想观念等,才能将演唱与作品融为一体。笔者以《想亲娘》为例,对歌曲的个性化艺术创作和演唱表现元素加以分析。
一、《想亲娘》的作者简介
丁善德,1911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市,他自幼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且对民间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琵琶,随后主修钢琴和作曲技术理论。1947年远赴法国巴黎学习作曲,两年后学成归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1995年病逝于上海。
二、创作素材来源和背景介绍
中国艺术歌曲《想亲娘》是由著名中国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先生根据云南民歌改编而成的。云南作为我国一个多民族省份,蕴含了丰富的地方音乐资源,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事件、生活婚丧礼俗、生活中琐碎杂事,在民歌中都有生动反映。云南地方的民间音乐多与当地各民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且影响深刻。而云南当地情节性更为突出和完整的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则较为详细地记录当地人民的生活内容以及更为详细的生活细节,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写照。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儿女带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跋山涉水,一路奔波,眼看即将回到家乡见到自己的母亲,却因江波涛涛,水涨船高不能及时靠岸,无法及时见到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儿女对故乡和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丁善德先生所处的年代国内外社会动荡,专业学习环境差,这个时期我国艺术家学习音乐的条件十分艰辛,生存环境差,丁善德先生被迫背井离乡,外出求学,作者正是想通过这首作品表达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1]。
三、创作技法
《想亲娘》这首作品采用三部曲式结构,经丁善德先生改编,歌曲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前提,创新结合使用西方作曲技法,运用云南地方民歌风格的音乐素材,使本首歌曲的旋律得到自然发展,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该作品的引子有四个小节,使用四四拍的节奏、速度为每分钟76拍,以民族调式中的降羽调式为整首作品的调式调性,右手钢琴伴奏音型为十六分音符,这种速度稍快的伴奏音型表现了作者渡船回家在船上穿过滚滚江水的场景,而左手则使用了柱式和弦为歌曲的进行服务。在和声走向上,本曲采用了五度或四度进行,引子部分既表现了整日漂泊在异乡的儿女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奠定了整首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和情感基调。在该作品中的第一乐段,是两个平行乐句的非方整型乐段,第一乐句5小节,第二乐句4小节,在第一乐句句尾,钢琴伴奏引用了引子部分中的最后一小节的材料中的音乐素材,以高八度模进的方式谱写,第二乐句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形成的,采取了严格重复的写作手法,使得两个乐句在音乐的旋律材料方面相同。第二乐句歌词“娘想儿来想呀想到老,儿想亲娘哭断呀肠”一句中,通过演唱者在演唱时音量强弱的对比,体现了老母亲与漂泊在他乡的儿女的依恋之情。歌曲的间奏部分,右手使用的钢琴伴奏音型继续延用歌曲引子中的十六分音符,左手重复柱式和弦,回应主题,使歌曲自然流畅地进行,歌曲的间奏部分从第15小节开始发生转调,由歌曲前面部分的降羽调式转向以增二度的升羽调式,随着音乐素材的发展和右手旋律的不断推进,跌宕起伏,将儿女与母亲的情感推向了整首歌曲的高潮。随后,随着旋律的推进,为了更好地表现即将见到亲人的紧迫心情,歌曲在第18小节调式又重新转回羽调式,但调式调性整体往上移高了一个大二度。这种变化则强烈地表现了漂泊在外的儿女内心的苦楚以及迫切想要见到母亲的心情。作品中的第二乐段,同歌曲第一乐段的曲体结构相似,是由两个并列乐句构成的非方整型乐段,第一乐句有4个小节,除了在调性上往上升高了一个大二度外,音乐材料基本和第一乐段相同,右手的伴奏音型也继续沿用了前面间奏部分的材料。该乐段的第二乐句由5个小节组成,音乐材料明显和第一乐句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随着旋律的不断推进,整首歌曲达到最高潮部分,音高上也到达了整首作品中的最高音,即小字二组的降A,而此时歌曲的情绪至此也被推到了全曲的巅峰。这种强烈的音乐情绪表现出回家的儿子迫切想要见到自己的母亲,满心期待渴望却无法及时相见,回家路上渡船时水流湍急,水涨船高,将异乡游子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中的第二部分间奏,一样也沿用了曲子在间奏第一部分的音乐材料,但两者则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音乐形象,在间奏的第一部分中使用大量的不协和的变化音来表达游子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和与母亲重逢的急切焦灼的内心,但水涨船高,无法靠岸,音乐情绪随着高潮结束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在乐曲的间奏第二部分并没有使用大量的变化音,在歌曲第34小节的地方,调式调性则形成了由羽调式转到降羽调式的转换。作品中的再现部分的乐段40-45小节,在对歌曲乐段的第一乐句的模仿基础上变化扩充了1小节,形成了一个由6小节组成的短的乐句,缩减了再现段的篇幅,调式调性重新回到了降羽调式,随着音乐的情绪进行,旋律逐渐趋于平稳,刻画出了船只最终仍然没有拢岸,儿子仍未见到亲娘,远望青山却无法相见。乐曲情感丰富,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批判了旧社会动荡,国家危难带来的妻离子散的痛苦。尾声46-48小节,伴奏音型引用了歌曲开始时引子中的音乐材料,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达到呼应开头的效果,使人感受到船最终没有拢岸,儿女最终仍未能见到母亲的难过心情,而后陷入想要回到母亲身边的苦想之中(见谱例1)[2]。
谱例1
四、歌曲的演唱分析
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深入了解歌曲的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是演唱好该作品的基本条件。这同时也为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对音乐的二度创作打下牢固的根基。对于云南民歌改编曲《想亲娘》的演唱处理,笔者将从对歌曲的语言的处理、歌曲意境的把握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
(一)语言的处理
语言的处理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指的就是生活中的吐字与咬字,吐字与咬字是歌唱中重要的基础,清晰的咬字有利于良好地歌唱和表达歌曲的意境。在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特别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声乐理论,这要求演唱者利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结合对语言特点、语言规律的反复训练,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把作品的整体乐思表现出来。作品《想亲娘》开头的第一句“胡桃开呀花吊哦吊长呀,远离家乡想亲啰娘”中要注意要将“花”字头咬清楚,“长”字头吐清楚,挂上高位置,注意归韵,不轻易变换位置,声音拉住,小腹支持,在“远、家、娘”咬字的时候气息要沉下来,字头咬清楚,字符拉长。第二句“娘想儿来想呀想到老,儿想亲娘哭断呀肠”中要注意“老、肠”字,注意把字头咬住,然后放松,声带闭合,用气息将“长”字连贯起来,声音拉长。歌曲第二乐段中的第一句“山高也有人呀行路,水深还有渡船啰人”提高了大二度,在唱这段的时候气息要保持下沉,声带在歌唱时要与气息紧密结合,以情带声,注意开口的第一个“山”字要先吐出去,“高、路”字注意拉住气息。乐段中的第二句“渡船哥哥先渡我,渡我回家看亲娘,看亲娘”中尤其要注意“先”这个字,音高位于小字二组的降A上,音偏高,演唱者不好咬字,在唱这个字之前,要提前挂好高位置,上头腔然后带出这个字,下巴放松,脚跟站稳,气息下沉,小腹此时要给出支撑,字头要咬出去,同时将字符拉宽拉长,头腔的共鸣多些。再现段两句歌词“船到江心不哪拢岸,眼望青山哭一哟场,眼望青山哭一哟场”,此时音乐情绪逐渐趋于平静,要注意气息下放,声带拉长,声音带出后,直接入头腔,以情带声,适当加入一些哭腔,更好地表达感情,声入其中。这是一首云南民歌,地方性特色强,歌曲中使用了较多的村词,如呀、哦、啰、哪、哟,在唱这些村词的时候要保持歌词的流畅衔接,保持歌曲乐句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断句的现象,使得整首歌曲优美完整[3]。
(二)歌曲意境
一部声乐作品是由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组成的,也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密切结合的产物。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歌唱技巧,还要注意演唱中作品情感的理解以及歌曲内涵的整体把握,这样才能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歌唱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培养良好的歌唱意识和素养,还需要在演唱时平衡歌唱技巧与演唱情感两者的关系。《想亲娘》在以儿女思念母亲为歌曲的感情基调上,运用四四拍,节奏自由舒缓,且不失急切跌宕,表达亲切、渴望,通过对自然景象胡桃开花的描写,将歌曲的思念引出,音乐中同样也借用了高山、河水,阐释了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险阻,都要回乡看望母亲,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表现得更为形象动人。再现段随着歌曲的转调,速度放慢,表达了惆怅、无助的内心挣扎的心情,在歌唱中加入哭腔,使得情感更加细腻(见谱例2)。
谱例2
五、结束语
作为中国民族风格艺术歌曲的代表,《想亲娘》体现了中国作曲家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创造性运用,展现作者在追求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音乐的情感和素材方面,作品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和地方元素,这也正是中国艺术歌曲有别于外国艺术歌曲的根本所在。对诸如此类的中国艺术歌曲进行曲式结构的分析与演唱,对于丰富内心情感、弘扬中华地方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推动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演唱者需要做好作品分析,发挥自身的音乐想象力、艺术联想力、审美创造力,在头脑中构想中国艺术歌曲内容及深层内涵,通过歌唱的呈现方式将这些要素加以生动阐释。同时,要求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式、稳定的气息控制,而且需要借鉴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用人声来尽心打造此类富有地方色彩的艺术歌曲,增强演唱的画面感和意境感,以此将《想亲娘》这首歌曲的画面和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蒋云刚.艺术歌曲《想亲娘》的创作与演唱分析[J].艺术教育,2018(11):83-84.
[2]张虎.丁善德民歌改编曲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5.
[3]赵宏达,李沫.谈丁善德艺术歌曲《想亲娘》[J].音乐生活,2021(10):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