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

2023-12-29 00:00:00谢友超
艺术大观 2023年8期

摘 要:近年来,钢琴在我国音乐领域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其声音优美动听,旋律丰富多彩,很多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的形式进行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钢琴音乐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文章中针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帮助演奏者把握作品内涵并提高演奏技巧。

关键词:钢琴作品;演奏理念;技巧分析;特点探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03

一、钢琴音乐作品内涵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同时调用演奏者的体力与脑力,演奏者需要先准确理解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演奏理念,才能在演奏时将作品中的情感、思想等借助音乐的形式演绎出来,创造引人入胜的音乐意境。钢琴作品是一种外显的意识形态,自有其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作为钢琴的演奏者需要通过自身的表达忠实地向听众重现作品内涵,表现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就音乐演奏的角度来看,钢琴音乐作品没有固定的形式,每部作品都有其天然的、与众不同的风格;就作品内容来看,钢琴作品可以反映风土人情、日常生活,也可以展现家国情怀、讴歌壮美河山;从作品类型来看,有洒脱不羁,亦有缠绵悱恻。对于钢琴音乐作品需要深入理解其作品内涵和表现类型,方可灵活、生动地进行演奏,借助触键方式的不同、速度、力度、声音层次等交织成完整的音乐作品。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表达上和西方钢琴作品的基调存在较大差异。

(一)从音乐内涵理解演奏理念

钢琴作品应拥有丰富的感情内涵,演奏者演绎出或婉转或激扬的曲调来展现作者和自身的情感。以原我国民族乐曲演变而来的钢琴作品《二泉映月》与《夕阳箫鼓》为例,这些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色彩比较浓厚,在叙事性和表现上都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音乐内涵的不同可以对钢琴作品做出以下分类。

其一,歌颂爱国精神,表达崇高思想的作品。这一类型作品大多对重要事件进行了描述,其中涉及大量情节的叙述,从中体现了某种精神风貌,旨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与美好的品质。在主旋律思想中倡导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歌颂抑恶扬善、开拓进取、为人民服务等正面的思想,是每一个时代发展中应该提倡与赞颂的。这类钢琴作品有《黄河》《游击队歌》《红灯记》等。在钢琴交响乐作品《保卫黄河》中曲调气势恢宏壮阔,寓意国家大地上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听众能够清晰感受到作品内容中的英雄气概。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近年来演奏频率较高,广受大众好评。该作品由印青、王建中作曲,杨立青配器,以同名歌曲的曲调作为作品的基础旋律,并增加了变奏,继而创造出与原曲有所差异的钢琴协奏曲。该作品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行各业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广大群众积极奋进的精神面貌[1]。

其二,歌咏美好山河风光的作品。通过器乐来描述景物内容时通常借助三种方式:旋律线条与绘画性内容的起伏变动相呼应,音响表现色彩和场景颜色的变化相契合;模拟和绘画手法,在表现水波荡漾或微风涟漪时使用钢琴琶音奏法,表现鲜明节奏时以不同引起的敲击完成,而装饰音奏法可以模仿动物嘶叫或民乐效果;使用特定的音调来反映演奏者在场景中产生的情绪起伏变化,如清脆悦耳的声音表达迷人的景物,以刚劲有力或大跳音程来展现宏大的景物等。使用以上手法的钢琴作品包括《彩云追月》《流水》《山林》等。在《山林》当中创作者使用写意的形式来表达南方地区高山巍峨茂密的雄起景致。

其三,揭示内心感想与精神风貌的作品。音乐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具有优势的,钢琴音乐自然不外如是。在体现内心世界方面,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解放区的天》《红星闪闪放光彩》《二泉映月》等著名作品。其中不得不提由储望华对民间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进行的改编,在此作品中处处体现了唢呐曲的直抒胸臆、情重于景的特点。在改编的过程中,储望华使用钢琴演奏和声和复调的多声音乐使声音的变化更加多元,从而表现出如同二胡演奏那样的绵长连贯之感。在作品《二泉映月》当中主要表现了在旧社会中民间艺人令人同情的不幸遭遇,曲调精准地传达出哀婉、悲愤的心绪,但改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二胡演奏相比,声音更为深沉且富于变化,别有一番韵味。而同样在改编作品《解放区的天》中,将群众终于翻身得解放,内心的欢腾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四,描绘人居风情、日常生活的作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自有其传承已久的人文风俗和悠久历史,而生活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这一类型的钢琴作品数不胜数。例如,丁善德创作的《第二新疆舞曲》中以地方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将新疆人民的生活场面描绘在钢琴作品中,展示了群众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热忱,其健康、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跃然而出[2]。

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高度重视民族音乐元素所具有的美妙旋律和具有立体层次的独特美感,从而将音乐特色和立体思维进行有机结合。如陈培勋的作品《平湖秋月》,其旋律涤荡人心、空灵悠远,加之清丽婉转的曲调,将湖水月影的美景和意境传达得非常到位。演奏者模仿湖中涟漪时使用左手低音区,而右手演奏时则使用八度主题旋律,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兼顾丰富的结构和流畅的旋律,其中融入了传统的民族曲调,其作品更具表现力。

(二)从演奏技巧分析演奏理念

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同时调动思维与肢体,通过脑力加体力来共同完成作品的表现,所以,可以将钢琴演奏视为一种系统性的融合。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需要由演奏技巧来开展深入分析。钢琴作品不同,演奏者需要灵活调动自身所掌握的演奏技巧,以特定的音色、触键方式、使用踏板等统筹调配,适当地将作品本身和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节奏等有机结合,完整地诠释钢琴作品。

以演奏者对演奏过程中的速度和节拍时值把握来说,中国民族乐器在演奏时经常出现即兴创作,除乐曲自带的高低转折的旋律之外,演奏者内心与作品的共鸣能够引起演奏节拍节奏的变化,继而进一步改变演奏速度和节拍时值。与西方传统钢琴作品相比,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时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变演绎中存在的拘泥于条条框框、中规中矩的现象,表现出扣人心弦的灵动活力,表现了我国民族乐器演奏中“死曲活奏”这一理念,进行了开放性的音乐表达。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有一定的门槛,演奏者需要先对作品有精准的理解和自我感受,从而避免故弄玄虚的浮夸式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演奏时在节奏上更加灵活,节拍时值宽窄、长短不一,产生了种种微妙的变化,这些改变通常不会在曲谱中标识,而是由演奏者心之所至、即兴发挥而来,如果欠缺这种演奏本能,则丧失了中国演奏的特别运维,其艺术魅力也会有所衰减。如音乐作品《夕阳箫鼓》当中,这一特征尤为突出,演奏者在处理节奏和节拍时值时往往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赋予作品浓郁的个人色彩。

(三)从和声色彩感受演奏理念

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时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为了增强作品的色彩感,经常将带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和功能性和声搭配运用,在创作的过程中将部分分支声部进行了隐匿处理,对于各个声部所表现出来的层次进行仔细分析,以突出表现色彩性和声的声音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会增加钢琴作品的色彩性和声所占据的比重,通过使用复杂的主题旋律来进行交织处理,变化平缓但频次较高,最终呈现出的钢琴作品在音响效果上更加震撼人心且立体饱满。和传统的钢琴曲相比,钢琴作曲家在使用和声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鲜明的特色,使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冲击力。王建中根据我国古代琴曲改编而成的《梅花三弄》首次出现主题音乐时,右手弹奏支声式复调,给人一种淡雅清新之感。中低音区的二分音符的琶音和高音区空五度双音由左手演奏,声音空灵曼妙,在此时有四个不同的声部交织而成。与原古琴曲相比,该作品声效更加丰富[3]。

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技术特点

就弹奏技术来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与西方钢琴音乐的演奏并无不同,都需要演奏者具备过硬的断奏、连奏、装饰性奏法,同时掌握单音、双音、和弦等,熟练运用手腕、大臂、小臂、手指等,演奏者需要付出努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持久战”。演奏者在日常练习时需要进行练习曲、复调乐曲、欧洲经典钢琴曲、大型钢琴作品奏鸣曲等的练习。高强度的练习才能使演奏者熟练掌握各种钢琴演奏技术。苏联钢琴家涅高兹曾说过,“有多少钢琴艺术,就有多少钢琴技术”,钢琴演奏中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长期演奏欧洲钢琴音乐作品后,初接触中国钢琴作品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习惯”的现象,演奏效果经常有“曲不达意”之感。演奏者在弹奏欧洲钢琴曲时信手拈来,但面对与之存在差异的中国钢琴曲时却容易面临各种困扰。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和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以外,演奏技术的因素也不容忽略。

钢琴在欧洲地区逐渐完善,钢琴音乐兴盛于欧洲地区,在这一地区具有大小调体系音乐文化的深厚土壤,因此与欧洲特色的旋法、旋律等更为匹配,所以一些演奏者在弹奏李斯特、贝多芬、德彪西等作品时没有生涩、别扭之感。反观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将东方特色的五声调式作为乐曲基础,旋法特点、和声与复调多声结合遵循二度四度五度的原则,所以和欧洲钢琴音乐作品的差异较大。

(一)注意语气、语境和西方钢琴的不同

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钢琴作品在旋律表现上更舒缓、婉转,这不是旋律这种外显因素上的不同,而是作品中蕴藏了一定的语境,构建了特殊的“只可意会”的意境,这对演奏者的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即音准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运维。比如,在弹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可以运用精心设计的前奏、尾声来表现出气质更为舒缓的音流,也可以根据触键来塑造效果更加飘逸、空灵的音效,在旋律的前奏和尾声处理中节奏更加舒展,力度与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中国古典音乐中推崇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所以在弹奏时习惯在尾声不引入逐渐减弱、逐渐放慢的自由速度,增加使用琶音联奏、延音踏板。在部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还加入了民间音乐元素或乐器,使最终呈现的作品能够具有一次多声、一声多用的巧妙用法。

(二)重视把握作品的结构布局

首先,细节部分精练处理。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内涵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时需要体味作品中蕴藏的深意,以及其中所昭示的思想感情,通过演奏的形式将其合理、适度地表达出来。通常来讲,我国的文化作品在表达内容时比较“惜墨”,即用比较简练的文字展示更深刻的内容或动人的场景,音乐作品也与之类似,使用精练的音符体现丰富多变的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演奏者应当注意音乐作品的句感,一般情况下,中国钢琴作品句感起伏平缓,在开头结尾处大开大合较少,更注重意境与运维的自然体现,因此需要做好落音和收束,宜轻柔触键,但切忌虚缥,保持声音畅通,体现乐句感。

其次,关注整体布局。弹奏钢琴作品时需要有大局意识,才能在整体上把握作品呈现效果,避免局部处理对作品音效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弹奏开始前需要对作品细心品味,学会科学地整体布局,对每一部分如何处理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牢牢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核,弹奏出来的音乐产生内在与外在的联系,整体更富生命力和层次感。

另外,注意适度对比。在创作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在音乐风格、内容结构、整体调性、和声、弹奏速度等方面体现出多层次的对比。但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分寸,如果超出合理范围则会导致适得其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中庸思想,合乎自然、融入传统美学是作品需要遵循的创作理念之一。

(三)模拟性和描绘性音色技法的使用

所谓模拟音色技术是指在演奏过程中,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重视触键方式,从而发出类似某些乐器的音效或自然界中的某些声音,旨在将听众引入特定的氛围和联想中,听众有“身未动、心已远”的美妙感觉。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模拟民族乐器时,比较常见的是对二胡、板胡声音的模拟,这些民族乐器的旋律比较鲜明且富有地方特色,能够凸显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性。例如,汪立三的作品《兄妹开荒》的主题部分,在初始部分加入了有陕北民间特色的戏曲风格,有极强的歌唱性,之后使用钢琴弹奏出与板胡类似的音效来展现地方音乐特色。也可以由钢琴模拟古筝等弹拨乐器的音效,起到明显的强化效果,如作品《黄水谣》为整部作品增加了民族韵味。

中国钢琴作品中模拟与水有关的声音也经常出现,水声的种类很多,以不同的音型和织体进行表现,如琶音、分解和弦等能够获得独特的音响效果。在钢琴作品《黄河》的第一乐章中加入了大段的分解和弦为听众呈现黄河波涛汹涌、翻滚咆哮的壮观景象。在朱践耳的作品《流水》中大量使用钢琴音画来塑造各种类型的水流声音。

四、结束语

演奏并完整阐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关键在于演奏者能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特点,不仅限于演奏技术的精通,同时要分析音乐作品的具体类型和处理细节。对于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特色,将音乐作品的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演奏中国钢琴作品需要长期的积淀与辛勤的付出,才能利用钢琴作为媒介挖掘我国文化艺术特色,使民族音乐能够获得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轶群.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的演奏技巧与实践——评《钢琴教育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8):2440.

[2]郑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新路径探索——评《“互联网+”背景下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09):1037.

[3]陈颖.新时期高校钢琴教育理念与演奏艺术研究与分析——评《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与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