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名师
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从良渚到陶寺
—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
◎ 贺云翱
2004年正式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大的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到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各要素及人地关系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日渐复杂,人口数量与聚落不断增加;城市日渐增多并出现区域中心城市,都—邑—聚的城乡聚落分层结构形成;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并形成权势阶层;包括礼制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到5300年至5000年前,在长江下游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其统治区域可能是整个太湖平原地区乃至宁绍平原一带。这个地域性国家文明拥有三层城垣环绕的都城,建设在人工高台上的王宫,祭坛式王陵,最早的“太仓”,玉礼系统,制玉、制石、制陶、制漆等国家官营手工业经济系统,观象授时系统,发达的水利和农田耕作系统,“国民”精神符号系统甚至早期文字等。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一千年。
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出现了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了陶寺文明、石峁文明、河南龙山文明,淮河流域和济水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明、山东龙山文明等地域性文明。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
初生的中华文明保存着血缘与地缘的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法祖尊贤”的最初形态,通过天文观测和农时季节的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礼神”的思维模式,通过族群内部分工和协调奠定了“仁政德治”“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通过跨族群、跨文明互动与交流生成了“协和万邦”“多样共生”的和平交往理念;在经济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先进技术和手工业,即最初的“公田”“工商食官”制度及公共水利工程形态等。研究者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屈家岭—石家河等文明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
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独尊时代。从蚌埠禹会村、登封王城岗,到新密新砦,再到偃师二里头,一个涉及淮河流域并立足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即后来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地方,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建立,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便是夏文明的具体实证。
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华夏文明的另一重大成果——成熟的甲骨文系统亦即后来的汉字系统也在中原诞生。
此后,继承夏商文明的西周文明把中华文明带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封邦建国”和“礼仪文明”为特征的统一国家阶段,这也为日后秦朝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的建立开辟了先河。(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9月18日12版,有改动)
材料二:
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
◎ 严文明
良渚文化,从1936年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前身)工作的施昕更首次发掘良渚镇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考古学家梁思永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存划归杭州湾地区的龙山文化。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地区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考古学家夏鼐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乡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12号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墓也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因而被称为良渚王之墓。当时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刘斌正是这座大墓的发掘者之一,他精细的发掘和清理工作使我们能够一睹这位良渚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乡的瑶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及埋葬于祭坛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不忘全面考察整体遗址群,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余杭瓶窑葡萄畈遗址内,有一条人工开采的石块作为地基的黄土堤,这引起了刘斌的思考与关注,最终由此发现了约三百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学界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考虑到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围一定有相关配套设施,刘斌等人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杭州余杭临平镇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以及由六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这一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上千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近几年在湖州德清雷甸镇发现的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
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9月27日20版,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出现得早,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礼制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了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
B.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方面不断交流提升,使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得以发展。
C.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玉琮、玉璧等重器的考古发现,成为考古学家夏鼐所命名的良渚文化进入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D.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反映了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超稳定性,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的发现,则是良渚古城周边专门化生产方式的有力证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不过,良渚、屈家岭—石家河等文明的衰亡却是一个例外。
B.中原夏文明继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衰亡之后,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独尊时代,这个广域性“王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
C.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这使得他先后成为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的发掘者以及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者。
D.良渚古城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一千年,这也成为许多重大考古发现的前提条件。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的整体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谈谈“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7题。
鹿衔角
◎ 申平
来了,来了,那头野鹿果然又准时出现在清凉山的山坡上,而且它的嘴里竟然衔着一支鹿角!老孔激动万分地迎上去,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想把这神奇的一幕拍下来。
可是那头野鹿却猛然停下脚步,十分警觉地看着他,甚至要转身离开。老孔急忙把手机装回衣袋,并举起双手示意。野鹿这才重新迈步向他走来,一直走到他的面前。老孔看见鹿的两眼清澈如水,充满友善。它停下脚步,放下鹿角,又开始用力摇晃头颅,不一会儿,留在头上的另外一支鹿角也掉在了地上。老孔感动极了,伸手摸了摸鹿头,喃喃地说:“老伙计,你还好吧?”
野鹿温顺地低头让老孔抚摸,并伸出舌头舔他的手。人和鹿四目相望,似有千言万语。突然,不远的树林里响起了几声呦呦鹿鸣,野鹿全身一震,立刻向山上跑去,快跑进树林时,它又回头望着老孔,举头向天,叫了几声,好像在和老孔告别,随即,它的身影消失在密林里……
一连三年了,老孔每年都会在春日的这一天进山来看望这头野鹿,这头野鹿每年都会为他奉上一对鹿角。
老孔和这头野鹿的友谊,始于那年他和几个“驴友”到著名的旅游胜地悟道村游玩。在山里,他因为掉队迷路,邂逅了这头受伤的野鹿。这头鹿当时后肢鲜血淋漓,不能站立行走。老孔随身带有急救包,立刻上前给它包扎。起初那鹿惊恐地拼命挣扎,后来大概看出老孔并无恶意,就任他包扎。老孔害怕野鹿再遭毒手,就一直守在它的身边,拔青草给它吃,一连三天,直到野鹿能够起身行走。分别时,那头野鹿依依不舍,鸣叫致谢。
第二年,老孔记挂那头野鹿,又在分手那天到山里看它,没想到那鹿竟然真的在那里等他,见他来了,欢叫跳跃,脱角相赠。今年更绝,竟然来了个“鹿衔角”,只是无法拍摄到图片,怕家人不信……
老孔回到家,把这个奇遇说给家人听,妻子果然不大相信,但是在艺术馆工作的儿子却相信,拍手击掌连叫可惜。“这简直太神奇了!如果能把这个画面拍下来,绝对可以拿全国甚至国际摄影大奖,一举成名!老爸,明年你一定要带我去哟!”
老孔说:“我也想拍,但是它非常警惕。我看出来了,我和它的友谊,是不能掺杂任何其他东西的,你趁早死了这条心吧。”可是,老孔经不住儿子无数次的软磨硬泡,到底还是答应了儿子。
那神圣的一天终于在盼望之中临近了。父子俩提前一天开车去悟道村,上山查看了地形,儿子便老早手端高档相机埋伏在一片乱石树丛之中。来了,来了,野鹿果然又准时来了,它的嘴里,真的又衔着一支鹿角!老孔兴奋异常,向它挥手致意。野鹿迈着轻快的步子向他走来。近了,近了,人和鹿越来越近了,老孔又看见鹿那清澈如水的眼神了。
但是,鹿却突然停下脚步,紧张不安地望着老孔。随着树丛里极其轻微的几声响动,野鹿突然转身,用哀怨的眼神看了一下老孔,就那么衔着鹿角,嗖嗖几个跳跃,像闪电一样消失在树林之中。随即,树林中传来一片呦呦鹿鸣声,那声音分明带着失望和愤怒!
这时候,儿子猛然跳出来,高举相机,大声喊叫:“拍到了,拍到了!老爸,鹿衔角,我真的拍到啦!”这一天,老孔和儿子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
一连多日,老孔一直郁郁寡欢,野鹿那哀怨的眼神,还有鹿群那愤怒的吼声,折磨得他吃不好、睡不香。
第二年春天,老孔再次独自进山。他在那面山坡前等了好几天,依然不见野鹿那熟悉的身影。偏偏这个时候,他接到了电话,儿子极其兴奋地告诉他,自己的摄影作品《鹿衔角》一举摘得国际金奖,奖金数万美元。
老孔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心中空空的,好像丢了什么东西。(来源:太白文艺出版社《鹿衔角:申平小小说选粹》,有改动)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揭示了现实中的人们在贪欲与真情、感性与理性之间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
B.野鹿衔角,新奇而又神秘,小说以“鹿衔角”为题,一方面表达对野鹿灵性的赞美,另一方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故事围绕老孔与野鹿的友谊展开,从救治受伤的野鹿直至最后独自进山等待,老孔与野鹿的缘分折射出了人性的两面性。
D.小说中两次提到老孔看见野鹿“清澈如水”的眼神,既是为了表现野鹿的友善、纯真,也是为了衬托出老孔无比愧疚的心理。
6.小说中的野鹿形象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文本,探究老孔与野鹿友谊终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由材料一第三段中“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可知,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的发展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方面的不断交流提升,决定了中华大地上初期国家文明的出现,而不是相反。B项属因果倒置。
参考答案:B
2.材料一第四段中说“研究者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屈家岭—石家河等文明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显然,A项“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属强加因果,“良渚、屈家岭—石家河等文明的衰亡却是一个例外”则属无中生有。B项“中原夏文明继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衰亡之后”的表述有误,因为“中原夏文明”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并不是承续关系。C项的错误在于两点:其一,文中只提及刘斌是良渚王之墓的发掘者之一,是否参与良渚文化贵族大墓中所有墓的发掘工作不得而知,尽管良渚王之墓的发掘在整个良渚文化贵族大墓发掘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主要得益于由此及彼的“全面考察”的思维而不是“考古工作极为精细”这一态度与行为。
参考答案:D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基本结构、论证过程的分析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类型;其次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过程,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还要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即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认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四种,分别是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整体上看,两则材料都属总分式结构,但其具体构成和行文逻辑有所不同。材料一先概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大的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接着按时间顺序分别解说作为地域性国家文明的良渚文明、屈家岭文明等,以及独尊的中原夏文明,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形成和汉字系统的诞生。毫无疑问,材料一属于总分结构。材料二则正好相反,先谈良渚文化的命名和陆续发现,再就刘斌的考古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介绍,接着谈杭州余杭临平镇、湖州德清雷甸镇等地的考古发现情况,最后水到渠成地说明良渚古城遗址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同时借上述刘斌等人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严谨而细致的工作证明“考古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道理,整体上看属分总
结构。
参考答案: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大的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接着分说作为地域性国家文明的良渚文明、屈家岭文明等,以及独尊的中原夏文明,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形成和汉字系统的诞生。
材料二采用分总结构。先谈良渚文化的命名和陆续发现,再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刘斌等人的考古工作,接着讲述杭州余杭临平镇、湖州德清雷甸镇等地的考古情况,最后总说良渚古城遗址已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以及“考古工作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特征。
4.该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进行归纳概括。这就需要对良渚古城的考古历程进行回溯,亦即梳理良渚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条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众多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既需要分门别类、要言不烦,又要充分照顾到时间线索,避免遗漏。
参考答案:
20世纪30年代,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址被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更多良渚遗存特别是玉器的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2007年,约三百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杭州余杭临平镇茅山遗址大面积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已具备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基础;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湖州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
5.D项所提到的野鹿“清澈如水”的眼神,出现在老孔第三年看望野鹿和最后一次与之相见的时候,前者意在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赖和相互依恋的关系,后者意在为后文埋下伏笔,表现老孔的愧疚心理,因为自此之后,感到失望和愤怒的野鹿不会再出现,而老孔也“心中空空的,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两次写野鹿的眼神,其目的与指向是不同的,应具体分析,不能混为一谈。
参考答案:D
6.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形象及其意义的能力。学生作答时,不妨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着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到底想表达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追问,实际上就是对“小说中的野鹿形象有何意义”的回答。前一个问题要更多地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来思考,后一个问题则要更多地从小说所揭示的主题上作深度探究。
参考答案:①小说塑造了一个纯真、友善、懂感恩、有灵性的野鹿形象,能够给读者以心灵的慰藉和崇美向善的价值引导。②野鹿本性的纯粹与人类的私欲形成对比,寄寓了作者对纯朴美好人性的呼唤,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③野鹿象征自然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表达出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观点。
7.该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内蕴的能力和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能力。老孔与野鹿友谊终结的原因,应作综合考量,不宜拘于一隅。学生既要看到直接的原因,也要看到内在的原因;既要看到表层的原因,也要看到深层的原因。人与鹿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终究没能建立,这是天真、温顺的野鹿的悲哀与隐痛,也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最大遗憾与不幸。
参考答案:
①老孔禁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带他拍摄“鹿衔角”这一奇观,野鹿因此受到惊吓并感到被欺骗和背叛,这是人鹿友谊终结的直接原因。②人鹿交往过程中,野鹿惊恐挣扎、紧张不安甚至满含哀怨,鹿群发出的呦呦鹿鸣中所透露出的失望和愤怒,都饱含野鹿对人类所固有的质疑、警惕和提防,这是人鹿友谊终结的内在原因。③老孔偶然救助,野鹿脱角相赠,野鹿目光清澈、本性纯真,而老孔始终未能挣脱名利的羁绊和亲情的影响,两者付出的感情不对等、人类展现的优越感和主体观,是人鹿友谊终结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