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喻形象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2023-12-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24期

李璐琳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曾获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导读

《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明确规定:一等文必须丰富、有文采。那么,写议论文如何做到丰富、有文采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深入浅出地说理。

通过层出不穷的巧妙比喻能把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这一点,荀子是我们的老师。《劝学》以精巧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比喻都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怎样才能把比喻论证写得丰富精彩呢?本文结合《劝学》这篇经典课文,对比喻论证的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写作策略。

技法精析

策略一

设喻有选择,从日常生活中选材

比喻论证的目的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阐释道理,因此要求化抽象为形象,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设喻,便于读者理解并接受。

在《劝学》中,荀子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以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精深的事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具有形象性,从而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加强对论点的证明。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当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读后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还有登高而招、踮脚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骐骥、驽马、蚯蚓、螃蟹等喻体,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和常见的事物,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策略二

设喻有策略,正反对比多重比喻

在议论文写作中,比喻论证可以和对比论证相结合,一边设喻,一边将两种不同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对照,让读者易于理解,从中明白道理。

《劝学》的比喻论证丰富而有层次,将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冲击力。而且,荀子作为散文大家,在运用对比这种手法时又使用了多种形式—有的只设正喻,没有反喻,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有的只用反喻Ef9K5ZlI5iTsk5av5f/PTCdvH37v0Cew2f0bZJaoWpE=而不设正喻,比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有的先反面论证,后正面论证,比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的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配合,形式变化多端,手法灵活多样,论证生动形象。

策略三

设喻有目的,设喻与说理相结合

比喻论证虽然重在“比喻”,但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论证”,比喻和论证必须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设置丰富生动的比喻,又要让比喻能讲清楚道理,注意比喻与说理的结合。

《劝学》虽然全文大部分都是比喻句,但比喻的存在都是为了说明观点。《劝学》开篇把作者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而且,荀子用比喻来说理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形式十分灵活自然。有的是将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如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人通过发愤学习可以得到进步,鼓舞人心,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绝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学不可以已”,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有的在丰富的比喻论证后引出想要阐明的道理,如第二段作者连用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水到渠成。有的先用比喻论证阐明观点,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论点,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耐人寻味。

写作启示

议论文中使用比喻论证,不仅能让人眼前一亮,还能给人留下绵长的回味。《劝学》的比喻论证是如此多姿多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取法借鉴。但要注意,高考作文中的比喻论证应该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我们在写作时要将其与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交替使用,不必全文都用比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