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任务:做一个忠诚的艺术家
清单主人: 画师洪野
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但是,近五六年来,我因为与他同事的关系,过往甚勤,因而很能够知道他的一切,我知道他的艺术观,我知道他的人生观,因此,他的死,使我在友谊的哀悼以外,又多了一重对于一个忠实的艺术家无闻而死的惋惜。
我之认识洪野,是在他移家到松江之后。那时他在上海几处艺术大学里当教授。一个星期日的薄暮,我和一个朋友走过了一个黑漆的墙门,门右方钉着一块棕色的木板,刻着两个用绿粉填嵌的碗口一样大的字:“洪野”。
我的朋友说:“这里住着一位新近搬来的画家,你可以进去看看他的画。”不等我有片刻的踌躇,朋友早已扯着我的衣袂,把我曳进门内,说着:“不要紧的,他欢迎陌生人去拜访他。”
果然,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对于此道完全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你是不是真的以为这些画都很好?”
我说:“是的。”
“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不是刚才所看的山水花卉之类,而是《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
《黄昏》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后来,我和他在同一个学校里教书了。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他在上海虽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当时我也很替他高兴。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作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
“全国美展”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其时我有几个朋友正在上海经营一个书铺子,出版了许多新兴的艺术理论书。他对于这些书极为注意。我送了他几册,他自己又买了几册,勤奋地阅读着。这些新艺术论使他的艺术观有了一个大大的转变。他曾经读过郭沫若译辛克莱的《石炭王》,很高兴地给这本书画了好几张插图。他的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他说:“为了要表现我所同情的人物,所以我的画已经不是书斋里壁上的装饰品了。”
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除了家人,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他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份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场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山散文集》,有改动)
技法课堂
卒章显志法
卒章显志法指在文章结尾处,用一两句话点明意旨,彰显作者情感。本文以淡然隽永的笔调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但并不为人广知的画家。文章结尾宕开一笔、深化一层,凸显意旨——“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读到此处,作者的悲怆力透纸背,使文章更具深刻性和感染力,耐人寻味。
推荐阅读
教育家、革命家徐特立曾说过:“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名角》里的杨凤兰为了“发扬秦腔敏派艺术”的理想,历经艰辛仍勇毅前行;《画师洪野》里的洪野贫困潦倒,却安于淡泊,一生都在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正如作家雨果所言,“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拥有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无疑是幸福的。
阅读以下书籍,寻找书中主人公的终生清单,感受理想的力量。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月亮和六便士
[英]毛姆
姚望 姚君伟译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
孤独小说家
[日]石田衣良
杨恋译
“作家能做的,不就是写的时候全力以赴么?”
作家梁晓声:我们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有时恰恰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无忧无虑地做我们愿意做的事情。
教师董宇辉: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鳄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你要亲自去看,未来可期,拼尽全力。当你为未来付出,踏踏实实努力的时候,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
哲学家黑格尔: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群文联动
论“民胞物与”和“管鲍之交”
—分析《寄海内兄弟》《画师洪野》中的友情
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民胞物与”的说法,意为把民众都视为同胞,将万物都当作同类。“民胞物与”之精神,需置于广阔“海内”的框架下才能实现。作者李修文以“寄海内兄弟”为题,叙写了自己与泥瓦工马三斤的友谊。作者将海内兄弟的悲苦、狼狈、情谊与热忱注入笔端,化为对小人物的理解与赞颂。文字间充斥的悲悯并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设身处地的共情。马三斤执意要回请作者喝好酒,不只是他为人敦厚、不愿占人便宜的缘故,更是因为作者将他视为平等的兄弟,他不愿意辜负这番情谊。“你的朋友,马三斤”这句表述囊括着“同此山河”的亲近。“民胞物与”是打破孤立僵局,将海内融为一体的精神链接。
而《画师洪野》体现了另一种友谊——“管鲍之交”。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作者施蛰存与画师洪野的友谊亦是如此。洪野才华不得世人认可,而作者对洪野“为所同情的人物而作画”的理念是高度认同的,在作者心中,友人洪野是“忠诚的艺术家”,有着“伟大的人格”。人生有此知己,洪野并不寂寞。
群文活动
你来人间打卡多少年了呢?
请填写这份清单并对“人间打卡体验”进行评价,谈一谈你的打卡心得。同时,请整理你的个人清单任务箱,列出你2024年最想做的十件事。
待办
个人清单任务箱
寻找不一样的自己:2024年我的十项打卡任务
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家人、朋友、老师等)共同挑战十个目标,根据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新的一年寻找不一样的自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