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有效的课堂活动 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2023-12-29 00:00:00赵爵焱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3年12期

作者简介:赵爵焱(1985—),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南通市数学优秀课二等奖等荣誉.

[摘 要] 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引入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活动,以充分发挥活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和学习质量,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课堂活动;教学品质;学习质量

数学知识是灵活多变的,数学课堂自然是丰富多彩、灵动跳跃的. 不过,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感觉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息息相关. 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初中生生性好动,对新知充满好奇,显然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不符合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契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氛围,找到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发挥学生生性好动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打造学生喜爱的高品质数学课堂.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堂的一点拙见,若有不足,请指正.

认真研究学生,适度开展课堂

活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将活动建立在学生思维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活动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若活动难度过高或活动内容过难,部分学生会有畏难情绪,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范围,不利于全员参与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若活动难度过低或活动内容过于简单,会让活动因缺少一定的探究性而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可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认真研究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学生的思维为起点,创设适度的课堂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爱上数学课堂.

例如,教学“三角形”时,教师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设计了让“三角形动起来”的探究活动. 活动背景描述:已知△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做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与点P相同的速度沿BC的延长线运动. 若PQ与直线AC相交于点D,作PE⊥AC于点E,则当P,Q两点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若要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学生首先需要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从而得到如图1所示的图形. 这样借助图形的直观、形象,结合三角形知识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 该题加入了运动元素,属于热点问题. 该动点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主要考查学生对三角形基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解题时,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逐渐认清问题的本质,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从实际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顺利地解决问题. 少数学生因看到有动点而出现畏难情绪,不过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同样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本班学情出发,针对一些热点、重难点问题设计一些探究性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认真研读教材,有效开展课堂

活动

数学知识是灵活多变的,数学知识之间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创设活动时,应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材自身特点设计课堂活动,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活动. 活动内容如下:△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2所示,请按照如下要求操作:①作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ABC,并用点P(a,b)的坐标来表示其关于x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②作出△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ABC. 结合以上作图过程,说一说如何将△ABC变换为△ABC. 对“轴对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建立在图形变换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深化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 而课堂活动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知识是否准确把握.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设计课堂活动,切勿为了活动而盲目地套用. 要知道,若活动设计不符合教材,将不利于知识的深化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特点,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符合当前知识的课堂活动,以此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分析教学,创新开展课堂

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活动,以期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的效果. 不过,随着课堂活动的不断增多,教师的设计思路容易被禁锢,不乏出现一些生搬硬套的情况,从而影响课堂活动的品质及教学效果.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教学,从知识内容、思维形式等多方面入手,寻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需要的课堂活动,创新开展课堂活动,以提升教学品质,提高课堂活力.

例如,学习了“菱形”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以期通过探究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为12 cm、宽为5 cm的矩形纸片. 接下来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动手折”,以得到一个面积最大的菱形. 以上问题看似不难,但若想成功解决,则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的几何知识. 从学生的交流反馈来看,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给出了如图3所示两种折纸方案.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判断.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菱形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开放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开放性的活动能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操作、去发现、去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受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够开展的课堂活动有限. 为了变“有限”为“无限”,改变课堂教学中为了活动而创设活动的局面,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认真研究教材,综合考虑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新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