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育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3-12-29 00:00:00郭姗姗
公关世界 2023年16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其具有较为丰富的美育价值。在高校美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之间的联系性,以美育课程、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切入点,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入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美育;教学实践;融入路径

引言

在2019年教育部所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大艺术教育普及力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根基,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美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自我认同的文化标识。将其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中可进一步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辅助高校学生建立文化自信[1]。(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艺术领域较多,与审美艺术和美学形态存在联系性,是较为关键的美育资源,将其在美育课程中融入,使民族艺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其所具有的美育价值能够感染鼓舞高校学生,激发其爱国情怀,其审美内涵和美育的初衷相符。在传统美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美育事业的同时,实现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3)使高校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美育教育富有实践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特征,打破了传统美育教学模式,能够在第二课堂分享美学理念,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力的提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之间的联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历史文化成就的关键性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如下定义“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3]。我国具有类型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涵盖丰富的文化内容,是迄今为止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素材。

美育涵盖着情感和心灵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净化心灵,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强调,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美育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托美育教学资源,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提高人文素养。

(二)二者审美内涵存在一致性

美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高校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高校美育具有宽泛的范围和明确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美育的内容向着多样化方向发现,美育教育凝聚了民族文化发展的人文理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美育教学可以塑造自我,构建良好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中华民族美育的重要审美内涵体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具有这一审美内涵。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定义概念特征时运用了大量的审美术语,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美学特征[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凝聚了民族的智慧成果,汇集了文化和艺术精华,审美意蕴浓厚,具有以美育人的功能。

(三)非遗实践性为美育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美育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单一的理论教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存在不足。美育实践能够使感受美、塑造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其“活态”传承的特点[5]。因此,应以实践性训练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和传承的核心内容,打破传统美育思维限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审美冲击和视觉震撼,以非遗实践性为美育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提高美育教育创新实践力。

(四)非遗的美学形式为美育提供素材

高校审美教育依托多种艺术形式开展,利用声音、色彩、语言等艺术要素实现生动且具体的表达。在美育教学中经典的艺术课程为基础,但教学内容更侧重精英文化的主流观点,少有地方元素和民族特点融入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其展示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广阔的美学表现形式。非遗具备天然的亲和力,是传统美育素材的延伸,使高校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中升华个人情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入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课程相融合,优化校本课程

现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从事专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学者较少,整体研究视野受限,导致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关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美育教育资源的研究较少。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理论展开深入研究,促进在高校美育教学中有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视角,强化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课程相融合并非在高校美育教材中直接融入非遗内容,而是需要根据具体非遗形式和文化意蕴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非遗精华对美育教材进行编写,以课堂作为主阵地开展美育教育,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教学中的理论高度。

在课程设计时,通过需求分析对课程目标予以确定,依据这一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实施、评价,从而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将非遗资源融入到高校美育课程中,可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1.穿插式课程

在对现有美育课程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内容,或将文化事件置入在课程教学中,但课程的核心仍然为主流文化的人、事、物,原有课程结构和教学目的不变。

2.附加式课程

在保持课程结构、教学目标等要素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单元、一节课或一本书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内容予以附加。

3.渗透式课程

非遗融合过程不仅限于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附加,而是对课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重新构思,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能够完美融合在美育教学中,达到课程美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已有诸多高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融合的课程内容,例如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开设相关非遗课程,如《民族民间舞蹈欣赏》《民族传统音乐》等。还有一些高校开发与非遗音乐相关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非遗音乐和舞蹈相关课程。如广西民族学院编制的非遗音乐和舞蹈类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史》《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概论》《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丰富的非遗音乐、非遗舞蹈等要素,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实践相融合,拓展文化传承空间

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美育教学的另一主阵地,依托第二课堂,学生可通过实践活动感悟美、创造美、体验美,进而获得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习过程中实践体验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通过组织美育实践活动,促进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借助于美育实践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美育教育的开展需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一定距离,在高校课程中少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讲述。受西方文化影响,高校学生更喜欢流行文化,对于和民族根基关联密切的传统文化了解较少,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导致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形成。面对这一严峻问题,高校美育实践教学活动中可充分结合地域文化活动,如基于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得到弘扬的同时,打造文化传承的实践性空间。

借助于社团活动使非遗的美得到传播,能够使大学生对非遗文化形成自觉审美。例如,中山大学在非遗和美育实践融合过程中,设立多个非遗研习社团,如京剧社、昆曲社、粵剧社、太极协会、汉服协会等,同时与其他高校或组织建立联谊关系,为高校学生非遗研习活动提供平台。对于一些机构不具有成立社团机构的条件,可在艺术展览、讲座、竞赛等活动中为非遗代表作和非遗传承人预留位置,生活高校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内涵和育人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实现文化育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文化育人的同时,使学生广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得到培养,学生在汲取民族文化意蕴的基础上,促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精神境界,实现文化自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能够在校园氛围中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了解更多优秀文化,发挥青年才俊对民族文化的引领和传承作用,辅助高校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可选取与本区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校园内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域,促进高校学生更深层次了解非遗,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更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喜爱,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校,可指导大学生开展非遗科研项目,以下乡实践的方式,使高校学生能够亲近非遗生态,体验非遗绝活,对非遗魅力进行研究。通过科研立项的校园文化形式,高校学生可深入探索、共享非遗之美,实现文化育人。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美育价值

高校美育教育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师资队伍,对高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充实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能够利用不同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进行传播,在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工作中融入非遗内容。其次,对于现有教师应加强其在岗培训,以科学化、系统化的师资培训,丰富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最后,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师资人力资源中心,在社会支持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活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师资人力资源中心。同时可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做到远程师资培训,全面提高师资力量水平。通过网络教育能够融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资源,满足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学习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育人价值,将其融合在高校美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为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供独特的视角。在具体融合过程中可将美育课程、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进高校美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庆莹.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实践中的路径分析―― 以海南黎族织锦为例[J]. 时代报告,2021(6):56-57.

[2] 周大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育中的融合参与 ―― 以广钟为例[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71-75.

[3] 王思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其价值及路径为重点[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2):65-68.

[4] 李彩霞.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开发学校美育课程新资源[J]. 中国民族博览,2022(3):83-85.

[5] 陈柄文,高子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路径和效果研究―― 以珐琅工艺在二外的传播为例[J]. 天工,2022(32):91-93.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