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院校重资助而轻育人,受资助学生缺乏自我奋斗的自立自强精神,甚至对资助形成依赖,违背资助育人政策的初衷。本文从抓好师生互动、优化资助育人环境、拓展教育形式、培养奋斗意识四方面出发,探索将自立自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引导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并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自立自强;资助育人;立德树人;社会责任感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也是“三全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经济资助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上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形成了对资助政策的依赖[1]。因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独立自主、自我奋斗与自我完善的自立自强精神,展现青春向上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探索将中华民族优秀的“自立自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全过程,培养学生自强、坚韧、奋发的精神品质,对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2-3]。
一些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将资助作为全部工作而忽视了育人的初衷,在学生受到资助后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受资助学生并不能正确、合理地利用资助资金。还有一些受资助学生在学校学习成长过程中仍然缺乏励志教育和奋斗精神,未能形成正确的受资助观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努力拼搏的品质比较薄弱。总结来说,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和目的不够明确
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应以资助为手段,育人为目的,不仅要让他们在校期间可以安心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不为生活状况发愁,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自立自强,用知识改变命运[4]。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甚至只有资助的手段,没有育人的目的,只关注资助的钱是否发放,名额是否够,对于受资助者基本条件的审核并不重视,学生受资助后是否将资助用在了合适的地方,能否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并不了解。这就造成对学生的盲目的资助,资助效果也并不理想。特别是偏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大城市学习生活,学校对其引导和关爱不够,使其在融入学校大家庭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5]。
(二)受资助同学不能正确看待国家资助
对国家财政资助的态度衡量着大学生基本的价值观,也是教育成果的一个侧面体现。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贫困生只要符合一定的政策标准,基本可以申请到助学金,贫困生的资助比例大幅提高。但是极少有同学去思考资助的来源,甚至有的同学认为政府的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拥有的特权,缺乏感恩意识。再者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开放、自由,一些学生缺乏主见,容易将自身的生活条件和周围同学比较,从而产生落差感,又无力改变现状,一些学生也因此出现了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有同学为此产生挫败感,认为学习无用,从而导致精神贫困[6]。
(三)自立自强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
一些学生缺乏自我奋斗、自我创新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忽视了个人努力是改变现状的主观因素,呈现出佛系、躺平的慵懒精神状态,与朝气蓬勃的青春内涵相去甚远。一些学生追求时尚,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为此使用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严重超出其经济偿还能力的消费工具,对其学业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四)受资助同学的后期跟踪培养缺失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注重资助资金是否发放到位,更要关注资助之后资金是否使用到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一个学生资助工作结束时间为资助资金到账的那天,对资助之后学生是否将资金用到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上,并没有进行调查和监督。再加上很多大学生缺乏判断力,对学习生活没有规划,很容易受到诱惑与引导,使其很难判断国家资助花在哪里才算正确。高职院校对学生受到资助后的教育培养与普通学生一样,并没有使其体会到资助对其学业的帮助。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使高校育人工作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氛围。这些不仅对学生的成长终身受益,而且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应精准识别、机制灵活、高质量、高效益,应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充分挖掘各群体的育人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立自强精神融入学生的入学前、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等全过程,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优化育人工作机制建设,注重投入相同资助成本怎样做才能产出更大效果,使资助育人工作事半功倍。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助学文化氛围,使受资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上比赶超,并以受资助学生中的模范为代表,以点带面,促进学校风气的向上进步,也使资助育人工作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增强受资助学生不懈奋斗动力
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这种精神倡导人们自我努力、自我进取,在奋斗中改变自我命运、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高校的资助只是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途径,对于其家庭和人生的改变是杯水车薪。受资助学生应有合理的消费观,充分发挥政府资助在其求学过程中的作用,勇于革新,摒弃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等错误的价值观[7]。同时,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遇到困难时的主动作为和有效作为的潜力,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8]。受资助学生应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锤炼自我品格,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所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主导受资助学生自我健康发展
对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想要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增益其所不能,就要有着严于律己、万物自化的精神品格。要立足现实,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逐步实现。在学业上应学好专业知识,取得良好的学科成绩。在这个过程中,自立自强精神有助于其培养独立思考、甄别信息、辨别是非的学习能力[9]。也可以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积极面对,及时寻找解决方法。同时,自立自强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调节等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促使其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四)提升受资助学生社会竞争力
社会竞争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这体现了毕业生在校园中受教育的综合能力。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来说,其进入社会之后,要独立面对找工作、各种生活矛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要经历社会实践的历练和工作环境的考验,若是其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就业观念落后就不免在困难和挫折中一蹶不振。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受资助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宽广的知识范围之外,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能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重拾信心,坚定信念。
(一)优化资助育人环境,加强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温暖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直接决定着学生人生道路的走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如此。尽管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是它对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精神生活的丰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等也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应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优化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关心关爱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平台,让受资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开朗的性格。辅导员、班主任和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听取家长建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自信,确定方向,努力奋斗。在社会层面,可以充分调动资源,设定实习实训岗位,并引导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同时发掘自我价值,在工作就业方面给予关心关爱,做好毕业和就业的平稳过渡。
(二)抓好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受资助学生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老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及为人处世进行指导,在各项研究活动中互相学习,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结合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可以在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激发受资助学生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同样,教师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交流想法、提供建议,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存高远,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承担时代使命,汲取新时代奋斗精神。
(三)拓展自立自强教育形式,形成受资助学生自立自强精神教育的合力
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发挥立德树人特色做法和资助育人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青年人奋斗精神等方面充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充分拓展和利用互联网、文化墙、德育活动课等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在学校发掘和宣传自立自强典型事迹,让学生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意识到改变命运的主观因素是自我奋斗的实干精神。高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勤工助学、助研等带薪岗位,让学生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解决部分生活费难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形成受资助学生自立自强精神教育的合力,让其不为经济问题苦恼也培养综合能力。
(四)培养自我奋斗意识,强化受资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自我奋斗精神是无价的品质,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自我奋斗意识的培养应成为受资助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堂学习、志愿者服务、劳动教育等方式开阔视野,锻炼能力。面对困难,不躲闪、不畏惧、不退缩,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受助学生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提倡奉献和爱心,要知恩图报,懂得回报社会,唤起受助大学生的感恩之心与社会责任感。在高校精准资助的背景下,消除其因经济困难产生的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当下及未来,把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自己的青春在火热的土地上绽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应以资助为形式育人为目的。其效果不仅要能使受资助学生的在校经济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也要使其呈现出青春向上的昂扬斗志,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综合素养。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自立自强精神,这对学生自身成长、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都有不可替代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22年度校级科研课题(2022XY01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课题(GZYYB2019080);乌鲁木齐“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项目(20191010);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22年“三教改革”项目(WZDSJGG220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邱亚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76-78.
[2]李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培育研究[J].散文百家,2018(09):84.
[3]李洪华,戴树根,张紫君.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培育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12):160-164.
[4]马晓燕.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76-182.
[5]赵康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5-26.
[6] 阎茹,仲维维.教育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效果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 (10): 91-6.
[7]金峰,王腾飞.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的机制分析―― 以清华大学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6):153-156.
[8]马晓燕.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3):152-155.
[9]朱跃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如何培养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180-181.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