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

2023-12-29 00:00:00杜华
公关世界 2023年16期

摘要: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都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可以说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针对在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卫生大扫除和学生违纪时的惩罚手段等劳动教育被异化的情况,有必要再次明确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及公益性劳动,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因地制宜地深耕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区域企业以及中小学的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劳动育人价值是最佳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职;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引言

职业学校大都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传统,也普遍存在着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劳动的误区,尤其是在校园里让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的日常维护工作,也美其名曰劳动教育。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更是会拿罚值日作为对学生违纪的惩罚手段[1]。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要厚植学生的劳动情感,对劳动产生思想认同。而此类做法与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再次明确劳动的类型和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都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可以说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鉴于此,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十分必要,能引领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生活及生产的知识与技能,促使其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社会能力和自食其力的本领及劳动精神等。在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

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肩负起了“育人”的重任,旨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拥护党和国家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终身奋斗的优秀人才。而这样也对当代职业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及劳动精神。为此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中已是趋势,是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必需

自古以来,幸福生活都是经过辛勤的劳动付出创造而来的,而新时代学生作为未来接班人也应继承这一优秀文化和奋斗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德行、道德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教育不可分割,在其成长道路上引导其以劳动为荣,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通过日常的劳动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悟到辛勤劳动的价值及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劳动教育也能使其在劳动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从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奋斗意识,这对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敢于拼搏、奋进。

(三)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然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对于人才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尤其是职业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便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而通过劳动教育则能将其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即以时代发展需求为基点,实施创造性劳动活动,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结合所学不断实践,从而提高创造能力,成为专业技能过硬且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之下,培养当代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必要,而创造性劳动则成为锻炼和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然路径。

二、劳动类型:脑力、体力、公益劳动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最早把劳动分为脑力和体力劳动。受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脑力劳动者普遍优于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普遍存在着。甚至现在的家长们也普遍想要把孩子送进更高学府进行学术教育而很少心甘情愿选择职业教育。但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人们面临更多选择,而不用为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争夺时,自然会放下心中的焦虑,做出更符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的选择,而不是忽略学生特点逼迫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定要考入名校。

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大家物质生活优越,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心灵荒芜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生活的压力,大家疲于奔命,无力关注自己的心灵,更惶论自己的家人、孩子。尤其职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目标、动力、兴趣,现实生活中父母家人的忽视,物质上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存在匮乏,更多来自心理需要的漠视。因此,更多的孩子沉迷游戏,从游戏中寻求关注、认可、归属。而怎么样才能走出这种心灵荒芜的状态呢?就是责任感。要有奉献精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他人伸出援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也是劳动最有价值的部分,也称为公益劳动或者志愿服务。至此,我们把劳动分为脑力、体力和公益劳动。学生在校学习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欠缺的更多的是公益劳动。

三、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学校最大的优势所在,就是就业。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会干、肯干、实干,能够立足本职工作,守正创新。即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学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在劳动教育上下功夫。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独有的特点,从小学、初中一路走来,这些孩子已经习得性无助。因此,职业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重建学生自信心的重任,让学生首先看到自己,对自己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才能在这一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有所成长。而此时劳动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新打开的一扇窗。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和普通教育也不同,尤其是劳动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此,劳动教育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尤为重要,做好劳动教育是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课程。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重视了智育,忽视劳育,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不仅能强健学生的身体、增长学生的智慧,更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就拿德育来说,德育除了依赖思政课,更多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都在不断更新,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应运而生,结合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内心有所触动,从内生发出感情来,真正起到德育的效果。职业教育不单是培养拥有某项技能的人,更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提升就业率,树学校口碑

学校培养出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企业乐于见到,乐于使用的人才,畅通了就业的渠道,还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上各精英群体都有本校的毕业生,那么未来学校的就业渠道会更为畅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构建学校特色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又迎来发展的东风,正好可以利用此契机营造学校特色,除了专业特色,更重要的是育人特色。借劳动教育这一抓手打造学校自身特色,结合职校学生特点,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打造中职学校自身特色,得到学校、社会认可。

四、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路径

劳动教育如此重要,有助于职业学校专业特色的形成,更依赖于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每所学校的情况不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占有的资源也不同,正是需要借劳动教育的东风,挖掘自身地方特色,真正成为学校出彩的地方。

(一)深耕校内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并不神秘,就蕴含在我们自己的校园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校园内部的资源,使各种资源发挥劳动育人价值。

1.深度岗位体验

很多职业学校向来都有劳动教育的传统,学生不仅可以参与美化校园,还会安排学生到各部门参与职工们的部分工作。但现有的体验还不够深入,更多的流于一些体力劳动,缺乏深度岗位体验。评价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也充当了指挥棒的作用。我们制定了严谨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不仅教师要评价学生,学生要自评,还有同学们之间的互评,来确保岗位体验的效果。评价内容从工作态度到工作内容、工作效果,真正使教师、同学工作、评价时有所依据,更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岗位体验时的具体工作内容。

2.纵深志愿服务

可开展志愿活动,例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去希望小学捐书等。但存在问题是志愿囿于小范围的活动,而且不具备系统、长期性。

要想成为一项长期、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把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考虑,要考虑其源头、过程以及结果和最后的呈现方式。就拿捐作业本来说,从源头来说,一是可以回收旧笔记本。每届学生、每个班级的同学都存在着作业本等的浪费情况,我们可以安排二年级的同学挨个班级、教师办公室负责收集,接下来由一年级的同学对这些作业本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崭新的作业本由此诞生;后期还可以在商超、小区设置回收作业本的箱子,对这些收集回来的作业本也进行加工、制作。制作完成的新作业本上还可以加上装饰,再捐给希望小学。二是,收集善款。善款不仅仅可以在同学中募捐,更可以借学校做好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设置垃圾分类的箱子,并由同学每天集中时间段进行处理,完善纸品、玻璃、塑料、金属回收渠道,成为专项基金。至此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并由校学工部负责推广执行。

(二)加强区域合作

学校作为育人单元,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源头上家庭是育人的第一单位,终点是由社会来检验育人效果,中流是各级各类学校,而中职学校作为链接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一环,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打开学校+区域的合作优势,使自己不再固步自封,而是成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育人单位。

1.区域企业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基地

职业学校作为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是其教育特点,走进职业学校,就意味着学生天然就拥有就业和升学的两种可能选择。利用学生在校的有限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职业,主动做出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选择,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职业学校想要在未来教育发展的洪流中与时俱进,就要形成开放、动态的格局。和地区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不仅仅是参观、观摩,更是要使企业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地,不仅要和本地特色企业合作,还要使学生能够接触到高、精、尖的企业,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自豪感。在为他们打开一扇扇窗的同时,也在他们的内心开启了一扇扇心门。

2.成为区域学校劳动实践基地

职业学校不仅仅是输出单位,同时也可以成为承办单位,加强和区域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大学的合作,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把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手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作为引领者和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接触,承担指导者的角色,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场景,并使这些成为一种日常。也让这些屡遭打击的学生也品尝价值感、成就感。他人眼中的欣赏、赞美,也会映射出学生们带着光的最美的样子。

(三)发挥家庭劳育功能

现实中学校的育人功能往往被无限放大,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学生成长的第一道关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学生人生一辈子抹不去的底色。国家也越来越注重家庭教育,同理,劳动教育也应受到家庭重视。

从第一次收拾桌子、摆放碗筷开始,家庭已经开始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是赞美,还是嫌弃;是鼓励还是摒弃;是欣赏还是打击,已经在孩子的心灵播下一颗劳动的种子。学生的各项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劳动能力是人的立身之本,尤其是在孩子成人的过程中,让他参与到平时的家庭劳动中来,尤其是和家人一起劳动,体味劳动的酸甜苦辣,体会和家人相处的温暖,这些时刻都会成为他(她)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因此,家长要配合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巩固劳动教育的效果。

结语

新时代下,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及人才培养的双重重任。基于此,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入、广泛地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致力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以自身校内资源为抓手加强劳动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体验的空间;同时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另外也要积极联系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由此构建德智体美劳横向融入、职业教育纵向贯穿的劳动教育体系,一方面锻造学生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其树立终身劳动、奋斗的理念,全面助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明霞,李丹,何雪琦.“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228-230.

[2]袁华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6):5-6.

(作者单位: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