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管理角度浅谈高校学风建设

2023-12-29 00:00:00淡清雅叶春
公关世界 2023年16期

摘要: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见高校需要从学生管理角度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学风建设工作,通过先进管理理念及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风气,多渠道、多策略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扩展原有学生管理及教育教学内容。为此,首先阐述了学风建设内涵,其次分析了高校学风建设内容,最后阐述了基于学生管理角度下高校可以通过理念制度引领、通过管理活动推进、通过自我教育强化、通过班级模式保障等路径推进学风建设,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校学风建设;教学风貌

引言

在文化价值体系多样化发展的当代社会,不良思想及文化对于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风建设要求。可见高校有必要结合现阶段学生成长背景、高等教育改革需求,从学生管理角度探索积极有效的学风建设对策,并且不断思考和解决学风建设问题,从而提高教职工人员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争取获得更为显著的学风建设实际成效。

一、学风建设内涵

学风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学校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原则,第二层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可见学风建设可以从教师教学角度来讲,也可以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本次研究的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良好的学风能够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保持奋发向上的学习及生活态度[1]。可见高校有必要通过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通过科学管理方式及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及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

二、高校学风建设内容

(一)完善的管理体系

任何校园管理工作的进行都需要依托管理体系,高校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同样不例外。完善的高校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例如,热情服务、教书育人、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等;包括专业的教职工团队,尤其是辅导员团队;包括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标准及规章制度。只有确保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高校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效率和质量,并且在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过程中持续完善管理体系[2]。

(二)积极的行为表现

培养学生积极的行为表现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的基本目标,学生行为表现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层面得以展现,具体包括考试风气、言行举止、着装打扮、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高校有必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工作,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及生活作风、规范得体的言谈举止、诚信的考试风气、积极进取及认真听讲的学习态度、乐观向上及不畏困难的生活态度,同时引导学生与教职工、同学之间建立和谐团结关系。

(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校发展历史、自然环境、学习氛围、安全状况等,只有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化、和谐化、完善化、安全化程度,才能够为学生学习及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激励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及生活观念[3]。

三、基于学生管理角度的高校学风建设路径

(一)通过理念制度引领学风建设

1.树立先进学生管理理念

管理是一项同时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因此形成了较多管理理念,对于高校学风建设而言,最适合的学生管理理念便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及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以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为管理工作开展的根本目标。具体来讲,高校需要通过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尊重学生的想法及观念,在管理过程中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高校需要及时更新学生管理理念,通过学风建设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任何管理工作及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及需求,真正做到一切活动围绕学生展开,争取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建设及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同时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设。

2.健全相关学生管理制度

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表示高校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学生管理制度。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健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制度,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可以分为学生组织管理和学生常规管理两方面,学生组织管理指的是以组织形式展开的管理工作,例如,学生社团管理、班级管理等,学生常规管理包括心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学习管理等;高校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情况、学习情况、班级活动情况、社团活动情况等纳入到考核评价指标中,并且考核内容需要符合学风建设要求,例如,学习成绩、出勤情况、证件考取情况等,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在激励学生方面的作用。高校需要健全考试制度,明确考场规则,实现严格的考试管理,塑造严肃的考试纪律,做到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营造杜绝作弊行为的良好学风。

(二)通过管理活动推进学风建设

1.开展入学教育活动

入学教育对于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十分重要,表示高校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入学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及生活环境。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在入学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史、所学专业基本情况及发展前景,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高校学生角色中,从而树立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目标。高校需要在新生入学期间,通过合适的机会及平台展开对学生的校规校纪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关于文明礼仪、考勤管理、奖学金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各类规定,使得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养成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需要从入学初期便展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展开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使得学生能够尽早掌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和方式,从而在之后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通过适合自己的途径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2.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只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及科学性,才能够保障学风建设效果。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开展适应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独立生活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以较为积极的情绪面对陌生的学习及生活环境、来自人际交往的挫折,同时形成一定的危机意识和挫折感应对策略,从而增强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心。高校需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高校学生正处于情感较为丰富的年龄阶段,容易面临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例如,师生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同学情谊问题等,需要通过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自身情感,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行为方式,例如,与人为善、尊师重道、包容友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等。高校需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母亲节及父亲节等节日、奖学金发放及助学金发放等契机,引导学生形成感恩观念,令学生明白教师及父母的辛勤付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享受着来自他人的关爱及帮助。

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为充足,为了将学风建设渗透到学生课余时间,高校需要积极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开展竞赛活动,并且竞赛方式及内容需要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例如,针对理工专业可以开展电子技能大赛、针对物流专业可以开展业务技能大赛、针对英语专业可以开展英语口语大赛等;同时需要强化对于竞赛参与者及获奖者的表彰力度,例如,设置一定的奖金、奖品等,从而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竞赛活动中。高校需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举办舞蹈活动、歌唱活动、辩论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艺术节活动等,并且需要在活动过程中融入学风建设相关内容;例如,在歌唱活动中可以增加乐理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养成学习各方面知识的良好习惯。高校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慰问孤寡老人、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等,使得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帮助学生培养服务、贡献品质;并且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展开具体社会实践,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小学维护计算机、针对铁路运输专业可以组织学生到车站担任旅客指导工作;高校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招聘会议、到劳务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观看高校学生应聘视频等,引导学生意识到就业压力以及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学习及社会实践中。

(三)通过自我教育强化学风建设

1.合理应用学生组织

每届学生数量普遍较多,为了减轻学生管理压力,高校需要通过学生组织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及管理的目标。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参与到学生组织工作人员选拔活动中,使得优秀学生能够成为主要的学生干部,完成组织学生活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及整体素质,还能够令学生在各种组织中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发展有重要意义。高校需要引导学生组织参与到学风建设全过程中,例如,在学风建设宣传方面,学生组织可以在自办杂志、校园网站、广播站、微信群中宣传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同时引发学生对于学风建设的积极讨论及热情参与;相比较教师团队,学生组织更加贴近学生,能够做到基于学生参与意愿和兴趣爱好策划针对性学风建设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组织的工作能力,并且还会提高学风建设活动效果。高校需要引导学生组织参与学风建设日常监督,例如,日常课堂纪律检查、活动情况检查等,通过检查能够发现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且参与到解决方案制定过程中,为后续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积极发展学生个体

优秀学生个体有利于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其他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管理,为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相比较普通学生,学生干部的言行举止更加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并且学生干部与其他学生的相处时间较长、相处机会较多,其思想和行为更容易被其他学生学习;例如,高校需要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及培养方法,将学生干部的学习情况及学习作风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充分巩固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引导学生干部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其他同学更多引导和帮助。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可以完善学生考核机制,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学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到奖学金、助学金发放及评比工作中,确保奖学金发放及学生考核评价的公开和公正水平。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先进学生集体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评选优秀班级、文明宿舍的方式,实现对于学生集体自我管理的激励,为学生组织发展树立先进典型,同时定期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学风建设中获得优秀成果的个人及集体进行表扬和奖励。

(四)通过班级模式保障学风建设

1.开展班级思想建设

班级是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班级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成长情况及学风建设效果,可见高校有必要强化班级思想建设。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做好对于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尽管班级属于学生组织,但是辅导员的引领对于班级发展十分重要,能够为班级发展提供指导方向;例如,辅导员需要结合所在专业特色及发展需求,采取灵活的班级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班级发展需求的目标;需要组织主题班会、座谈会议,向学生传达班级建设目标和理念,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为班级学风建设做出努力。在班级思想建设的引导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消费观等都能够走向相对正确的道路,同时还能够令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力,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向陶冶情操、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在班级思想建设及学风建设工作持续深入的情况下,班级的学习风气也会越来越好,慢慢便会成为一定的班级文化。具体来讲,班级文化能够展现一个班级学生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都会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行为中,只有班级文化得到了科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效果才能够实现提高。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估计的力量,能够发挥凝聚和同化班级同学的作用,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令学生产生一种自觉维护和遵守的感觉,从而在班级内部形成优秀的学习风气。

结语

高校学风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完善的管理体系、积极的行为表现、特色的校园文化、多元的文化活动。基于上述学风建设内容,高校可以采取树立先进学生管理理念、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合理应用学生组织、开展班级思想建设等措施,从而满足学生管理要求,提高学风建设质量和效率。

本文系商洛学院2022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XSGZ22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晓敏,赵刚,陈思.从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浅析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9:163-164.

[2]王恩娟.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7,11:20-21.

[3]刘国鼎,吴国卿.大数据下大学课堂信息化管理对学风建设的影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8,3204:99-104.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