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影技术不断发展和观众审美期待日益增长,电影所能展现的世界从“源于生活”到“高于生活”,不断带给观众新的惊喜。电影声音在还原物质现实、构建想象世界等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也在被不断探索和开拓。文章结合电影实例,探析电影声音在一种“新事物”的创作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尝试探索用声音设计“新事物”的思路。文章首先阐述了“新事物”的概念,并对“新事物”在电影中的呈现方式进行描述。对于声音构建过程的详细论述,文章分为“新的世界”和“新的实物”两个部分,以认知过程和主客观相结合为切入点,阐释“新世界”与“新实物”在电影中的呈现方式,并具体结合《沙丘》《健听女孩》《动物世界》《悟空传》等电影片段进行分析,阐述“新事物”从脑海中的概念到耳朵听到的声音的设计实现过程,并详尽列出声音设计细节。文章最后结合《瞬息全宇宙》《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2》等电影的声音创作过程,对于“新事物”的声音构建思路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对电影声音创作提出展望。结合优秀声音设计师的创作分享,文章为电影声音创作中对于新概念、新场景、新物体等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思路,也为电影声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利用的素材。
关键词:电影;声音设计;声音元素;新事物;听觉期待
中图分类号:J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248-03
“声音和形象是原始的艺术,它比通过观念的艺术更接近自然。”[1]电影声音的设计与创作,目的不仅在于还原与视觉相匹配的听觉元素,更在于通过声音元素本身的设计、声音元素与画面内容的配合或与镜头运动等的配合来助力电影更好地讲述故事。声音相对于画面而言显得更为主观和自由,因此在很多主题科幻、主观表达或者展现非客观场景的时候,声音将发挥其“不那么直观”的优势,被创作者视为构建新事物的有力手段。将声音与影像相结合,从而具有了超出听觉感官之外的深刻内涵[2]。
文章所说的“新事物”的“新”,指大部分或全部观影者未曾见过、感受过,比如一种极其小众的行业、一种常人难以获得的体验、一种高于现实的想象世界,包括但不限于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新世界”。例如,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音效剪辑奖的电影《地心引力》,为观众呈现了如此神秘却又如此“熟悉”的外太空世界,将虚无缥缈的泛太空概念具象到可以用声音理解宇宙的层次[3]。
这种“新事物”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初次见面,因此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如何让观众信服它的存在,如何让“新事物”获得生命力,这都是电影声音创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构建新的世界——在认知范围内刷新感知
1.利用观影者的认知能力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4]。
对于新世界的构建应当建立在观影者的认知能力上。“声音只有传达比较适中的信息量,才能最大限度地传播叙事内容。”[5]当电影创作者将一个全新的宏大世界或是一种人们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可能性展现在观众面前时,如何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尽快理解、信服这个“新”,是创作者关注的课题。声音固化并强化了影像的物质属性,并以丰富的手段揭示影像内涵[6]。
声音创作者从观众的听觉角度出发进行声音创作,客观考虑作为观众应该听到哪些声音[7]。电影《健听女孩》为了让听力健全的观影者感受到聋哑人的世界,声音创作者选择在Ruby上台演出的热闹时刻,随着画面焦点从台上的Ruby转移到前景的Ruby父母(聋哑人),将所有声音渐渐消掉,营造出完全静音的效果来模拟聋哑人的世界。整首歌的演唱过程都是“完全安静”的,观众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看着Ruby的父母随着周围人的反应作出反应。这种比较极端的声音创作方式能够让观众快速进入聋哑人的世界,理解聋哑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沙丘》为观众展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其中贝尼姐妹会的“音言”令观众感到十分惊喜。这是一种神秘的能力,它能够联通所有的先祖,可以通过她们的潜意识来控制别人的行为。“音言”对于观影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于电影叙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音言”首次出现的时候,利用观影者的认知能力将“音言”介绍清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体现“音言”能够连接先祖,导演期望“音言”类似愤怒的外祖母;为了突出连接先祖的过程,创作者加入了多重不同音色的声音,用以体现层次感和过程感;为了增强力量感,声音素材使用了低频的冲击和共鸣……整体叙事节奏也在“音言”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放缓了,风铃持续的“叮叮铃铃”声反衬出当时的安静,保罗妈妈的眼神特写、保罗的嘴部特写、餐厅里的壁画、摆件的特写等体现出当时气氛的凝结,于是当保罗第一次使用“音言”失败时,观影者的注意力完全放在“音言”的多层次声音以及保罗妈妈对于“音言”的反应上。观影者对于“音言”的认知从完整展现的第一次开始建立,对于后续的叙事产生了推动作用。
2.主观与客观感受相结合
电影所呈现的现象世界与观众所经历过的现象世界的相符程度,影响着他们在观影过程中的专注度和对故事与人物的信任感[8]。此处提到的客观,特指对于新世界而言的客观。观众对于新世界的认知过程仍需要已知的现实世界作为参照,一味展现新世界的客观而脱离观影者对于现实世界的主观依赖,也许会使观影者跳戏,从而降低新世界的可信度。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表达上更具抽象性和朦胧感[9]。因此,在展现客观的同时加入主观元素,能够增加观众对新世界认知过程的基础,满足听觉期待。电影声音往往是通过影响观众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来发挥它的感应能量[10]。
电影《动物世界》的录音师王钢和刘晓莎分享郑开司“妄想”片段的声音设计思路:“在这几场‘妄想’段落的声音设计上,我们模拟在人醉酒或者熬大夜后,人耳会放大一切细小声音细节——这种创作规律和方法去呈现。”[11]郑开司妄想症发作的时候,会将自己想象成小丑人格,将周围的一切想象成怪兽,这对于观影者来说是从未有过的生活经历,于是声音设计师将观影者好理解的“醉酒状态”加入“妄想”段落的设计中,观众主观的听觉经验和非现实的听觉感受相结合,能使观众更好地进入郑开司“妄想”出来的世界中。
(二)构建新的实物——在已知基础上想象未知
笔者将构建新的实物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明确形象、与现实事物的类比及区分、确定发声原理、分层次声音设计。
观影者更倾向于看到的和听到的尽可能匹配,比如飞船的体积感、武器的速度感、怪兽的性格情绪等,因此在着手声音设计之前明确实物详细的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部分电影来自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新实物的设计有据可依;部分电影中的新实物可能还只是导演脑海中的想象,需要声音创作者与导演一起将想象的内容转化成较为具象的声音表达形式[12]。
“声音设计不是炫技,让故事看起来更可信、更真实,让观众更加相信情节和剧中人物才是我们的核心任务。”[13]新的实物其实是想象世界里的“现实事物”。创造新的实物还得依托现实的事物才更加合理,也方便展开想象。于是,当人们默认它是合理的之后,就需要考虑它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是由于哪个部分的机械震动?还是气流的流动?飞船的动力来源是汽油发动机还是新能源?也许是魔法?
当初步的声音设计完成后,需要多次、分层次地进行进一步的声音设计与尝试。声音设计师兰迪·汤分享《驯龙高手》中龙的声音设计:“我们最后决定用一部分人声和一部分动物的声音……这里面最难的是,这么多动物的声音放在一起,要听起来是一个动物发出来的。”[14]
在初步的声音设计想象中,对于细节的高要求使声音创作者关注新实物的每一个部分,并拆分开进行想象和设计。但当新实物作为一个整体被考虑的时候,每一个层次间的关系也需要被考虑。
以《沙丘》中扑翼机的设计和《悟空传》中金箍棒的设计来举例分析。《沙丘》中扑翼机的形象是:很强大的机械,在空中拍翅膀。与现实事物的类比区分:类比机械,像直升机,但不能做得像直升机或者任何大家熟悉的交通工具那样。扑翼机的发声原理为整体的震动和轰鸣——机翼拍打、震动,空气的流动,引擎声……因此在分层次设计时,机翼声使用了变形之后的昆虫翅膀拍动声、猫打呼噜声、帆布绑带在空气中高速拍动声;引擎声是虫子声音的组合变形,同时保证整体机翼和引擎的震动频率一致。《悟空传》中金箍棒的材质混合了熔岩与金属,可在具有流动性质的熔岩与固体的金属间任意转化。与现实事物类比区分:未固化状态下,类似液体流动,但要有定海神针的力量感;半固化状态时,类似金属但要有偏柔软的撞击感;固化过程中,类比金属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且考虑玄幻色彩。因此分层次设计也从这几个层级入手:液态是变形变调后的具有黏稠感的液体流动的声音;固态是增加低频的金属撞击声,主要体现力量感;半固态是内部不断流动、冷却的液态,外部是富有重量感的金属固态,高频蒸汽声模拟高温的灼热感。
(一)“新世界”与“新实物”的因果性
很多情况下,“新世界”与“新实物”的设计存在于同一部影片中,比如上文提到的想象世界中的飞行器等。那么二者的设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先后顺序?电影《瞬息全宇宙》以多重宇宙比喻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影片中的“耳机”是穿梭多个宇宙层级的钥匙。于是在这个“新世界”的框定下,出现在现实世界、连接非现实多重宇宙的“新实物”设计,须有一定的怀旧感能让观众觉得熟悉,又要有一定的科技感体现宇宙间穿梭的神奇能力。“声音元素的选择决定着把观众的注意力往何处吸引,体现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图。”[15]声音团队用Windows95的声音和特殊音效制作出了“耳机”的声音。而电影《刺杀小说家》中“异世界”的声音设计,主要由红甲、黑甲和赤发鬼等数字角色支撑起来,于是将这些数字角色,也就是“新实物”的声音设计构建合理,“新世界”的构建思路便是水到渠成,整体的声音设计会更加可信和饱满。由此,“新世界”与“新实物”的设计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无一定之规。这种关联可能是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能是艺术审美上的统一对立,甚至可能是“新世界”与“新实物”界限不明时,更为主观的声音设计。
(二)声音设计无边界的可能性
电影声音的设计与制作,从不是循规蹈矩地照章办事,上文尝试总结的“设计思路”,也仅是期望能在制作精良、审美绝佳的电影作品中,探究出经验一二,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思路,绝非是严谨权威的“制作手册”。电影《流浪地球2》在塑造月球表面的环境时,采用一种低频段的、类似于潜水时耳朵听到的闷闷的声音。电影声音团队这样分享他们的设计思路:“按道理讲是无声,可是要没有一点声音,在浩瀚太空里的不确定性和心理上的感觉是不足的。加这么一声闷闷的,里面就有一点恐惧、不可预知的成分了。”“物理真实”与“心理真实”的界限在电影声音创作中变得模糊,不断打破既有的创作经验,才可能开拓前所未有的创作思路。
电影声音在“新世界”和“新实物”的构建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全景声等前沿技术也为电影声音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运用新技术、新观念的同时,最基础的对声音素材的整理和编辑也变得更加重要。对新实物的设计不再依靠已有的素材库,需要声音创作者根据所需进行声音合成、录制等,不断扩充和更新使用素材。对于海量素材的保存、整理与检索也是每一名声音创作者应当不断精进的课题。
[1] 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77.
[2] 贾佳.物性符号的喻征:贾樟柯电影声音景观的混杂与本真[J].电影评介,2022(4):73-76.
[3] 张建荣.国际制作视野下的电影音效设计探究[J].现代电影技术,2017(6):20-23.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5] 朱星辰.电影声音对叙事情节的建构功能[J].当代电影,2014(9):158-160.
[6] 王珏.赋形、赋能与概念植入:中国魔幻电影声音符号建构[J].当代电影,2022(10):131-137.
[7] 张歌.声音叙事中的隐性表达:浅谈电影声音主观处理的几种手法[J].电影评介,2014(22):42-44.
[8] 孙琳.用听觉感知世界:听涂灏讲述电影声音的创作故事[J].影视制作,2019,25(5):30-33.
[9] 王晓晨,胡泽.电影沉浸式声音创作的美学探究[J].现代电影技术,2021(11):45-48.
[10] 吴丽颖.内在景观与双向建构:电影声音的接受美学[J].当代电影,2021(6):168-173.
[11] 王钢,刘晓莎.“残酷”的动物丛林“酷炫”的视听节奏:浅谈电影《动物世界》声音创作工业化[J].现代电影技术,2018(11):52-55.
[12] 王丹戎.传奇历史的白描与重现: 《赵氏孤儿》的声音设计[J].电影艺术,2011(1):135-140.
[13] 刘旭,代硕整理.声音可以为电影做些什么:从《流浪地球》电影声音设计说起[EB/OL].文艺报,https://zhuanlan.zhihu.com/ p/144315520,2020-05-28.
[14] 兰迪·汤,黄英侠.电影声音设计的艺术魅力[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4):88-94.
[15] 王珏.电影声音设计的减法思路[J].当代电影,2013(3):110-113.
作者简介 付小童,研究方向:电影声音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