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为对象,研究新世纪国内抗癌题材电影叙事。这两部影片都由韩延执导,表现了电影主人公抗癌的心路历程。文章以这两部影片为范本,基于电影叙事理论,从三方面入手,探究新世纪国内抗癌题材电影叙事的特点,包括突出主线的网状叙事结构、日常生活化的叙事主题、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叙事内容等。通过电影的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和叙事内容三个方面的呈现,观众看到了不甘心向病魔屈服的生命,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直面疾病的勇气。这两部影片意在引导观众以平常心去关注癌症患者及其亲人,不过分渲染悲情,而是着重表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虽然患病但他们依旧有梦想。影片同时提醒人们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树立健康意识。虽然癌症能够吞噬患者的一切,但在这两部影片中,导演试图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来描绘癌症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身边的人对他们的爱,蕴含着对健康生命的思索和对癌症患者的悲悯与同情,警示观众珍爱生命。
关键词:抗癌题材;电影叙事;网状叙事;日常生活化;《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244-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上海健康医学院科研基金人文重点项目“基于医学人文视角下影视作品中的健康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SF-22-11-001;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数字时代的电影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BC056
《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都由韩延执导,两部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并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滚蛋吧!肿瘤君》改编自熊顿的同名漫画,主要讲述了漫画家熊顿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熊顿身边有温暖贴心的梁医生,有调皮可爱的小男孩毛豆,有漂亮且讲义气的夏梦,有爱她的父母和三个最要好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熊顿在与病魔抗争的路上充满了力量与勇气,能更加坦然地面对疾病残酷的考验。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以患脑瘤的少年韦一航与少女马小远的青春故事为主线,折射出中国抗癌家庭的日常生活现状。影片从韦一航的视角出发,聚焦其患脑瘤之后的生命体验,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关于友情、爱情及亲情的故事,探讨了“当死亡随时到来,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问题。影片直面疾病与死亡等终极问题,充满着向死而生的情感基调,蕴含着人们深沉的思索。从这两部影片中能看到导演试图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来描绘重疾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关爱与呵护,展现了对生命的思索和对重疾患者的悲悯与同情,同时警示观众珍爱生命。
“疾病既是一种自然,又是一种反自然,因为它拥有一种有序的本质,但它在本质上又损害自然的生命。”[1]21世纪,疾病依然存在,与病魔的斗争依然在继续。无情的病魔并没有蒙蔽人们的双眼,反而让人们内心最深处萌生出对每一名重疾患者的敬意。抗癌题材电影正如一朵朵小红花一样,治愈着观众的心灵,点亮了观众的精神世界,也鼓舞着深处逆境的人们相信现代医学所取得的进步,继续为梦想而努力。
很多电影都通过网状叙事结构来调动观众的兴趣,网状叙事结构能够“揭示交织的故事彼此之间的联系,彰显人类的共性”[2]。这样的叙事结构可以持续吸引观众,并使其目光一直聚焦电影中的各种人物。“电影里的巧合创造出一种‘小世界’,角色们可以在其中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交集”[3],在电影这个“小世界”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在交汇,这使得电影的情节更加紧凑。
在一些网状叙事结构的影片中,人物活动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变得网格化,彼此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这样的影片更具有生活气息,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对剧情的发展走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形成一种联动的网状叙事效果。“无论这些人物是如何被编织在一起的,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计划,并且他们之间的交汇仅仅是偶然的——通常是意外的。”[4]214-215导演们可以在网状叙事结构电影的有限叙事时间里,放下更多人的故事,他们彼此关联,使影片内容更为丰富,充满生活化的气息。而这丰富的剧情中常常有几条情节线索同时出现,不同线索也会互相转换,众多故事内容中有一条主线,其他的则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支撑主线发展。
在《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导演利用有限的电影叙事时间,安排更多的人物或情节,通过网状叙事结构展示丰富的故事内容,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影片中每个人物的生命轨迹。《滚蛋吧!肿瘤君》以熊顿的遭遇为主,穿插了艾米、毛豆、夏梦、梁医生等人的故事。闺蜜艾米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换来的却是老板一次次的压榨。熊顿在自己生病之后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她出院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艾米出头,训斥压榨艾米的老板,但艾米却不理解,于是两个人关系破裂。当艾米从日本回来后熊顿已经不在了,此时的艾米才明白了熊顿的心意并毅然递交了辞职信。毛豆是熊顿病房里的小病友,虽然得了白血病,但依旧纯真可爱,他给熊顿带来了快乐,是熊顿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夏梦是熊顿认识的第二个病友,她勇敢坚强的性格也给了熊顿生的勇气和希望,两个人一起喝酒,一起剃光头,一起半夜出去兜风。熊顿的主治医生梁医生因为总是板着一幅严肃的面孔而被同事戏称为“梁老板”,他是熊顿生命中的一束光,而熊顿的乐观心态也改变了梁医生板着脸的习惯,梁医生说熊顿“就像上帝派来的天使”,给他带来了欢乐。
《送你一朵小红花》除了主角韦一航和马小远外,还有吴晓昧、农民工老吕以及寻找孙子的老奶奶等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韦一航和马小远都是脑瘤患者,因吴晓昧组织的病友会认识。吴晓昧的妻子因抗癌失败自杀后,吴晓昧接手假发店和病友群,组织各类慈善活动,将病友聚集起来抗癌,但最后他还是选择解散病友群,关闭假发店,回老家赡养年迈的父母。农民工老吕本来有个可爱懂事的女儿,但孩子却因病逝世,无法接受现实的老吕独自一人在医院门口发呆。影片中也有一名一直在寻找走失孙子的老奶奶,她期盼着能和孙子早日团聚。
网状叙事结构的电影能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的体验,影片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呈现给观众,即便是抗癌题材电影也不例外,患者的生活周围依旧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美国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网状叙事的核心就在于真实性(毕竟,我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与人为技巧(所有我们能够发现的潜在联系都必须被赋予秩序)的基本张力”[4]220。抗癌题材电影给角色铺下了一张生活的网,在这张生活的网里,抗癌患者的苦痛并没有那么突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即便没有被病魔缠身的老奶奶,也生活在失去孙子的痛苦之中,寻找失踪孙子的信念一直支撑她活下去。马小远的父亲看似玩世不恭,却为孩子做出了很多牺牲。为了哄孩子开心,他学会了魔术;孩子不在后,他卖掉了修车行,离开了那个伤心地。所以抗癌题材电影在运用网状叙事结构表情达意时,就是为了实现合乎情理的真实表达,展现令观众认同电影的内容与角色,因为“我们通过自己对社会的经验来理解电影中描绘的社会……我们会借用从其他电影中获得的经验或者把电影中的社会与我们自己的社会进行对比,从而对它们进行理解”[5]。抗癌题材电影叙事只有建立在符合当下观众的生活体验上,才能更好地引发观众的共鸣。
“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坍塌了……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呈现。”[6]当日常生活逐渐走向审美化的时候,人们便可以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日常生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存在,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第二,人们在将他们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7]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消失,日常生活也变成了艺术,具有了审美价值。
匈牙利学者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uer)说:“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8]日常生活通常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发生的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它包括为维持家庭生活的一切活动,大到生儿育女,小到买菜做饭等,这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最基本的日常活动。电影中的日常生活化叙事就是电影以日常生活叙事为中心,主要呈现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并从审美视角出发,对日常生活进行内容构建和内涵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成了电影叙事的落笔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感受、价值建构和行为表现都成了电影叙事的对象。电影采用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电影成为人人都能欣赏的艺术。
《滚蛋吧!肿瘤君》以日常生活化的叙事为主,如熊顿参加男朋友表姐和表姐夫的婚礼,因为喝多了出现各种窘态而被男朋友嫌弃,最后她被闺蜜送回了家;在单位开会期间,因肆无忌惮地和老板吵架而被开除;她去饭店吃饭,却碰见男朋友与另一个女孩约会;过生日那天,她晕倒后被送进了医院……接下来,她因生病住院碰见了帅气的医生、调皮的小男孩和倔强美丽的夏梦。整部电影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设置太多悬念,而是将一个女孩日常生活的一幕幕真实呈现出来,但这样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手法,却能让观众深受感动并泪流满面。
《送你一小红花》的故事虽然围绕韦一航和马小远两个家庭展开,但日常生活叙事着重关注韦一航的家庭。韦一航的妈妈为了节省开支,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例如,停车超时后,她为了节省五块钱和工作人员讨价还价;在菜市场买菜时,为了减轻分量,不断掐掉外表不好看的菜叶。而韦一航父亲则在孩子生病后沉醉于雕刻,虽然作品不尽如人意,但给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另外,爸爸为了养家糊口,下班后去做专车司机,韦一航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试图隐瞒父母去应聘试药员。家中的每个人都在用力地活着,都在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影片中的吴晓昧负责病友会,组织过追思会、cosplay活动、病友的分享会,并调解了影片中马小远父女俩因抽烟产生的矛盾,这呈现出了生活真实的样子。虽然影片的日常生活叙事充满琐碎与平淡,但“最琐碎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审美的对象”[9]。韦一航问母亲:“如果我先离开了,你们将怎样生活?”为了回答孩子的疑问,母亲和父亲录制了一段关于日常生活的视频,呈现出来的依旧是二人平淡的生活:上班、吃饭、跳广场舞、拌嘴等。影片中日常生活化的叙事充满了人情味。正如影片中男主角的母亲的一句话:“人活着,都会经历失去,我们都害怕失去,但是面对这种害怕,最有力的反击就是——认真活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病友群主吴晓昧更是通过平淡无奇的语言安慰着身边每一个患者:“人不管有病没病,有胆没胆,活的是个精气神”“咱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别林斯基曾说,“每个民族都有两种哲理:一类是学究式的、书本的、郑重其事的、节庆才有的,另一类是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这两种哲理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彼此接近,只要谁想描写一个社会,他就必须认识这两种哲理,尤其是必须研究后一种”[10]。两部电影中的日常生活化叙事将故事发展的空间缩到家庭范围内,用温馨的家庭氛围让观众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日常生活化叙事中,电影为观众带来的不只是故事,还有可以学习的参照物。抗癌题材电影就是通过日常生活化的叙事主题来治愈观众的。
路易斯·布努埃尔认为,电影是“表现梦幻的世界、情感的世界和本能的世界的最佳工具。影片仿佛是对梦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模仿……电影的发明就像是为了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11]249。在其看来,电影叙事将现实与梦幻交织是最正常不过的。这个梦幻交织的世界图景即人物的想象空间和梦境空间。悉达多·穆克吉认为,“癌症能够消耗、吞噬我们的一切。它闯进我们的脑海,占据我们的记忆,渗透我们的每一次谈话、每一个想法”[12]。正是因为有些重疾如癌症能够吞噬患者的一切,包括他(她)的思想,所以在很多抗癌题材电影中,导演会利用患者的梦境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焦灼与恐慌。
导演韩延提到,“有些癌症虽然是已经被攻克了的,但我们缺少的却是面对它的态度,我觉得我们在面对疾病的态度上远远滞后于医疗技术的发展。科技已经攻克了的一些疾病,我们在心理与情感上却并没有攻克,我们在心态上、在精神上,依然非常惧怕它。而这个,恰恰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应当致力去解决的”[13]33-34。《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都通过梦幻场景来展现患者身体的病症与内心的挣扎,试图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与无助,毕竟梦幻与现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互相映衬。路易斯·布努埃尔认为,“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像白与黑之间那么界限分明。它们互相影响”[11]249-250。《滚蛋吧!肿瘤君》通过大量的梦幻场景来展现熊顿的病痛。病魔化身为丧尸一直跟随熊顿,试图吃掉她,她只能无助地挣扎。在危急时刻,梁医生化身为英雄打败了丧尸,救出了她,这也暗示了梁医生的出现给了熊顿生的希望。影片中的熊顿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有丰富的想象力。导演韩延说,“《滚蛋吧!肿瘤君》中的熊顿可以回避,因为她有着强大的脑洞和丰富的想象力,她有着坚实的外壳”[13]33。但是现实中的很多重疾患者却并不像熊顿一样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梦幻场景拯救自己。
导演韩延的另一部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在一场开颅手术后,韦一航时常梦到一个场景:明媚的阳光下,一名白衣女孩出现在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湖边……虽然医生说如果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便不必在意,但韦一航还是无法从这一场景中解脱出来。这体现了韦一航的犹豫不决,他自己都不认为自己的脑部疾病可以康复。虽然医生说他恢复得不错,但他一直心存质疑,渴望拥抱健康,又担心美好的世界与他这名脑癌患者并无缘分。在他看来,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可以期盼的美好存在,所以梦幻场景中出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便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加入梦幻元素,表现人的潜意识,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也能让观众感受到脑癌患者韦一航的迷茫。
电影“可以复现幻想和梦境,可以把现实中不可企及的东西切实地展现在受众眼前,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幻想,甚至把一般受众想象不到的情形逼真地展现出来,给受众以强烈的震撼”[14]。在这两部抗癌题材电影中,导演通过现实与梦幻的交织来呈现主人公当下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将这些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通过视觉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隐藏在重疾患者平静外表之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人物才更贴近现实,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抗癌题材的电影通过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呈现了电影中主人公当下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也正是电影“将使许多潜在的东西获得表达的机会……于是,人的内心也将变成可见的了”[15]。
在众多抗癌题材电影中,导演们着重呈现社会上普通人在面对病症时,内心的起伏、消极或积极的态度、周遭环境的变故、家庭亲人的重重负担等。但《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在叙述这些癌症患者苦涩的经历时,融入了欢乐的元素,展现了患者积极的态度。影片中的癌症患者不仅能独立面对残酷现实,而且能把积极乐观的力量传递给亲朋好友,鼓励朋友和家人活得更加洒脱自由。抗癌题材电影倾向于多元化的叙事模式,并试图以轻松的基调探究这一沉重的话题,引导观众以平常心去关注癌症患者及其亲人,而不过分渲染悲情,也不着重表现病情的凶险程度,突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着重表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在《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这两部电影中,观众看到了不向病魔低头的生命个体,他们试图救赎自己和身边的人,用乐观的精神感染周围的人。两部影片的结局似乎都是悲伤的,但也给观众带来了希冀,让其感悟到了珍爱生命,活在当下的道理。生命虽然脆弱,病魔也难以战胜,但活着的人可以从这些抗癌题材电影中吸取教训,珍惜生命,继续热爱美好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M].刘北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172.
[2] 彼得·F.帕莎尔.电影中的复合叙事[M].李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9.
[3] 大卫·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之道:现代电影中的故事与风格[M].谢冰冰,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122.
[4] 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M].张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4-215,220.
[5] 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高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9.
[6]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6.
[7]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4.
[8]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
[9]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0.
[10] 赵津晶.当代电视节目平民化探讨[J].新闻前哨,2003(4):24.
[11] 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49-250.
[12] 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癌症传[M].李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
[13] 韩延,田卉群,黄宇斌.“小红花”:向死而生:韩延导演访谈[J].当代电影,2021(2):33-34,33.
[14] 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77.
[15]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邵牧君,校.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30.
作者简介 李兰英,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电影叙事、医学人文。耿铭,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医学人文。陆理原,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医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