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渗入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出版业迎来了一种新的商业形态——数字出版。
文章首先分析数字出版的特点,并对一些文件和报告进行深入解读,说明当前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在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编辑工作产生的变化,虽然编辑的本职工作没有发生改变,但具体工作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新产业、新模式、新环境的发展需求,编辑自身要进行一场顺应数字化潮流的变革转型;然后从精准获取读者需求、协助进行编辑工作、丰富营销模式、拓展延伸价值等方面,提出编辑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为整个编辑过程提供便利的建议;最后从出版企业角度出发,提出顶层设计、在职培训、薪酬机制等方面的建议,帮助编辑锻炼出与新的出版业态相适应的技能。
文章旨在让编辑能加快自身成长速度,学会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开展编辑工作,在出版企业的培养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实现出版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整个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编辑;出版企业;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226-04
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内容进行编辑加工,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延伸,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过去,人们在阅读传统图书和报纸时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且一般需要在头脑比较清醒时进行;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具有快速便捷、交互能力强等特点,人们可以利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从2013年开始,中央就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并作出一系列部署来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
2016年,“数字出版”首次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标志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已经成为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为数字出版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回答了“为何融、融什么、怎样融”的问题,从六个方面出发制定了二十项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具体任务及要求[2]。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聚焦战略目标,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文化数字化建设迎来了发展机遇期[3]。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4]。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是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数字出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数字出版产品因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5]。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亚洲传播报告》[6]显示,2022年我国网络文学的出海市场规模已经突破30亿元,海外用户规模超过1.5亿,累计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6万余部,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数字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文化产品成为让文化更“活”、更“火”的重要途径,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园。
《2021—202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7]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实力,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收入增幅持续上升,相当一部分出版企业已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推介新书和好书,在带动图书销售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8]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达5.3亿,用户由原来的年轻群体向大众群体渗透,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发展数字出版业,对助推出版业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出版业不仅在国内发展强劲,在国外亦是如此。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领域起步较早,得益于世界领先的信息化发展技术,数字出版业发展优势明显。市场研究机构Technavio预计,全球数字出版业规模在2021—2025年将以12.6%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扩张[9]。在数字出版业内容、技术、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出版企业不仅要关注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市场机遇,还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数字出版生态的构建中,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
信息时代,虽然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但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并没有改变,相反,他们的要求变得更高,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优质的信息,因此信息筛选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今,编辑需要做的是在分析不同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逻辑化、系统化的处理,再有针对性地将内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送到他们面前,同时及时了解读者对产品的满意度,方便后续的迭代升级。
从本质上来说,编辑的工作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依然是介于信息和读者之间,为读者挖掘信息、筛选信息、增强信息有效性的中间人。但编辑也要意识到时代发展赋予的挑战,单一的文字内容编辑已不能满足数字出版时代的人才需求,编辑需努力接轨数字化配置,更好地利用数字出版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势加速自己的成长,尽快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创造力。
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时代,编辑工作由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除了是内容的加工者和管理者,还是营销策划者、平台运营者、产品迭代者。编辑要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成长步伐,从而推进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获取读者需求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具备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是滋养精神的文化产品。选题策划是出版流程的重中之重,对于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保障出版生产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应考虑读者需求、市场动向、出版企业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并将其与出版实际、营销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随着数字化技术进入出版业,编辑可以运用技术和算法定义一些参数,综合考量图书的内容和市场的匹配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选题陷入盲目追求热点、缺乏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等误区。Inkitt写作平台和Galatea阅读平台的打造者阿尔巴扎兹构建了一个从写作者到出版企业再到阅读者的闭环,不仅能利用算法追踪读者的阅读行为,以更好地预测图书出版情况,获得目标读者的重要信息,还能找到拥有出版物雏形的作者,通常这类作者已经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比传统的图书出版更能接受市场的考验。
目前,选题策划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逻辑推演方式进行的[10],编辑可以借助这些手段来开展选题策划工作,但并不能仅以此为依据代替综合判断。
(二)协助进行编辑工作
数字出版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的时效与高速,这要求编辑要安排好每个时间节点完成工作内容。在选题立项完成后,编辑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开始进行潜在的营销,深度挖掘图书魅力,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与反馈,在这段时间提升图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审校加工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一个环节。编辑拿到稿件时,既要从宏观上把关稿件的政治导向和价值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又要从微观上对稿件的语法、文字、标点符号等进行编辑加工,严把出版物的质量关。随着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文学作品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这也对编辑的审校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要想缩短稿件的审校加工周期,可采用数字化技术应对这一挑战。黑马校对软件可自动校对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多字漏字、标点符号差错等,减少人工审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但当前的数字化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汉字发展历史悠久,同一个字可能有不同的读音,表示的含义自然不同,同样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而审校过程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处理,还要综合考虑图书的框架、整体逻辑、作者想传达的价值观等众多因素。要始终铭记,编辑的工作责任始终在人,数字化技术只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三)丰富营销模式
在传统的“编、印、发”流程中,不少图书是通过实体书店进行营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图书营销方式和渠道发生改变,图书市场态势逐渐数字化。快手、抖音等内容电商平台应运而生,短视频流量呈爆发式增长,直播带货火爆,逐渐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主流。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读者可以更直观地判断图书的内容、场景、文化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既提高了图书的曝光度、扩大了图书的销售面,又有利于打造出版企业品牌。
《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抖音2022年共售出2.5亿单图书,入驻抖音的出版企业已经超过300家,读书类视频的收藏量及点击量增长迅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数字化技术,可以拓宽图书的营销空间和渠道,加大图书的传播力度。当然,营销模式也要因“书”制宜,不同品类的图书有不同的营销模式,如社科类图书更适合用微博、微信等即时类媒介进行全方位营销,而少儿类图书更适合下沉到中小学及相关社群中。
(四)拓展延伸价值
对于传统出版而言,图书在进入市场后,编辑就基本退出了出版过程。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将人与人通过各种途径连接起来的同时,也将不同地方、不同产业连接起来。编辑要学会拓展图书的延伸价值,并为这些延伸价值的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编辑要在纸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了解图书的数字化过程。传统出版的发展时间长,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而数字出版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当前很多数字出版的内容其实都来自传统出版。将数字图书和纸质图书都投入市场,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数字图书和纸质图书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扩大图书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拓展图书的延伸价值。
数字出版可以丰富传统出版的内容与形式。传统出版受载体的限制,内容篇幅通常比较有限,且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而数字出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弥补传统出版在这方面的不足,读者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内容信息,且内容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还可以是音频、视频等。
编辑可以根据不同种类图书的特点,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如针对少儿类图书,可以提供相应的有声读物和视频播放服务;针对学习类图书,可以提供相应的网络平台,方便读者下载优质的学习资源。
图书还可以广泛地与其他领域如影视、教育、游戏等进行跨界合作。
影视方面,可以将畅销书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或者在影视剧作品中合理地植入图书内容、摆放图书,畅销书的影视化本身就能获得市场的关注,而影视剧的热播也能进一步推动图书的畅销,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价值共赢。
教育方面,可以通过与教培机构合作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或体验课程,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
游戏方面,可以发挥图书的内容优势,将图书塑造成手游、端游等游戏产品,而游戏的剧情、世界观本身就是图书内容的另外一种体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传播,不仅提高了图书的知名度,还扩大了读者圈。
图书的跨界合作能构建多层次的产品格局,这就要求编辑眼光长远、敢想敢做,能为拓展图书的延伸价值提供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编辑在拓展延伸价值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关注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不仅能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而且能维护作者和出版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出版企业助力编辑成长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除了要掌握传统图书出版的流程、了解出版相关的政策法规,还要掌握新技术,利用新业态为整个出版过程提供便利[11]。为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编辑人才队伍,出版企业应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助力编辑成长。
1.顶层设计重塑岗位
基于当前数字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出版企业要培养融合发展的意识,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好顶层设计。例如,策划编辑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12],以产品思维的理念武装自己,在策划选题时,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捕捉读者需求,对内容进行深层次、多样化开发,策划生产出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可以先通过模仿加深自己对产品经理思维的认识与理解,而后随着实践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产品思维框架与模型。
新兴的营销模式层出不穷,营销人员要积极转变营销理念,了解市场上的新技术、新需求,尽早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对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紧跟市场大环境。但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出版企业的几个部门是远远做不到的,出版企业应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层面出发,重塑企业各岗位的功能。
2.在职培训优化中坚力量
技术是人类不断创新和探索的产物。从技术发展史来看,新技术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解放人类,用技术弥补人力的不足,同时用人类不可替代的特性修补技术的短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抓取、无人机采集等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编辑出版行业。推动传统编辑出版人员尽快掌握新理念、新技术,积极向全媒体编辑转型,是出版企业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出版企业应组织编辑出版人员定期参加集中培训,邀请既掌握出版技术、又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专家、学者,以及数字出版高端人才授课,鼓励编辑在实战中不断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13]。
3.薪酬机制扩大正向激励
科学、有效的薪酬机制是出版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激发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推动编辑走向融合转型[14]。在新兴出版快速发展的时代,原有简单粗放的考核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出版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具体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调整考核方式,使考核逐渐精细化,并考虑将新媒体产品的策划情况、研发数量、平台阅读量及点赞数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构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机制[15]。
另外,出版企业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激励的门槛,增加激励的频次,增强编辑人员的工作信心,激发编辑人员主动承担工作责任的积极性;还可以考虑丰富激励的形式,赋予激励仪式感,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工作氛围,实现正向激励效果最大化。
当前,数字出版业蓬勃发展,在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编辑不仅需要具备政治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利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同时,编辑要认清形势、主动作为、敢于转变,尽可能发挥资源优势。
出版企业应做好顶层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在职培训,提高编辑能力,用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正向激励编辑成长,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突出、责任意识强、创新思想水平高的编辑队伍,为读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出版产品。
[1]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出版,2010(21):6-8.
[2] 梁楠.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出版深度融合[J].新闻文化建设,2022(9):2.
[3] 高书生.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变化: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解读[J].出版广角,2022(16):40-43,75.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6.
[5] 胡凤,朱寒冬.“一带一路”倡议下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研究[J].出版广角,2021(24):16-20.
[6] 严粒粒.迷住老外,中国网络文学比大家想象的能干[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615/c404027-40013846.html,2023-06-19.
[7] 崔海教. 2021—202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11-14.
[8] 徐嘉伟.“云”上阅读书香浓[EB/OL].中国全民阅读网,https:// www.nationalreading.gov.cn/xwzx/ywxx/202305/t20230524_715981. html,2023-05-24.
[9] 任翔.数字加速与新增长周期:2021年欧美数字出版发展回顾[J].出版广角,2022(1):50-55.
[10] 陆夏.数字出版背景下编辑如何提高选题策划能力[J].新闻传播,2022(13):92-94.
[11] 闫翔.融合出版时代编辑应该具备的素养分析[J].中国编辑,2018(7):48-50.
[12] 朱亮亮.论融合出版时代传统编辑向产品经理的转型[J].中国出版,2021(3):46-50.
[13] 秦德继.融合出版背景下的人才队伍建设浅析[J].出版参考,2019(6):62-64,67.
[14] 刘建华.新时代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十大落点[J].中国出版,2021(16):23-27.
[15] 丁子涵.融合发展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编辑素养提升策略[J].中国编辑,2021(8):93-96.
作者简介 陈薇,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