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对是重要的出版条件。古代校雠学将“校勘”的目的界定为:改正书面材料上的错误。多出善本,不出错书,是我国图书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做好校对工作,是出善本,不出错书的基本条件。校对工作涉及各类图书,中医类图书是其中一种。中医类图书的专业性强,知识涵盖面广。中医学著作字义深奥,多术语和生僻用字,同音、形似字多,词序、用字要求精准,不能随意更动。这给校对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校对人员来说,中医类图书中的名词术语不熟习,甚至从未见过。如何校对好中医类图书,采取何种校对方法才能多出善本,是校对人员需不断摸索和探寻的重要课题。文章以中医类图书《陈源生》为研究案例,深入研究传统校对方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在该书中的具体运用。研究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将传统校对方法运用到中医类图书的校对工作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保证图书质量。
关键词:图书校对;中医类图书;传统校对方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223-03
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图书的传播价值和积累价值,因而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1]。图书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相互衔接又互相独立,共同构筑图书质量的保证体系[2]。
校对的基本作用是校异同和校是非[3]。校异同,是将校样与原稿采取逐字逐句比照的方法,查找两者的异同,发现并改正录入排版错漏,由此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校是非,要旨在于“是非”,通过对原稿里存在的内在矛盾进行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以此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传统的校对方法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4](见表1)。
上述四种校对方法各有侧重,将四种方法综合运用,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最大程度消灭差错,保证校对质量。
在《重庆市中医院百年薪火传承集》丛书编委会编辑出版的十几册图书中,有一辑叫《陈源生》,乃是以人名命书名。陈源生,生于1897年,从小跟随叔祖父学习中医。1920年,他开始在乡镇行医,对川渝民间习用草药的研究尤具心得,著《简便验方选编》。《陈源生》中含有大量的中草药名称、中草药通俗歌诀、简便方歌,校对人员对其中一些字词不免生疏。只有采用“四校合参”的方法,即综合运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达到校对要求。本文深入剖析将传统校对方法运用于《陈源生》部分章节的具体路径,并指出校对工作需要注意的方面。
他校法,即以其他的书校本书。这里的“其他的书”,既可以是与本书内容相关的书,也可以是工具书和其他各类法规、标准、规范。校对工作中,备用的工具书较为有限,常用的有《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在面对一些偏僻字、冷僻字时,这类工具书的作用不大。
《陈源生》“临床常用中草药通俗歌诀”部分,对“灰翟”一药有一歌:“甘平微毒灰灰叶,以治痢疾民间晓。皮肤瘙痒湿毒疮,野菊煎汤浴身好。”[7]紧接着是对“灰翟”的按语:“灰翟民间称灰灰叶。”至此可以看出,“灰翟”是一种草药的名称,但“翟”字为错别字,正确应为“藋”。“翟”和“藋”形近,音异。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均没有收录“藋”字。但《古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藋”字,释“藋”:“草名。即蔏藋,又名灰藋,与藜相似。”可证[8]。
“乌苞刺根歌”部分,将“乌泡”一词改用“乌苞”,不知何解。陈源生所著《中医简便验方》中,采用“乌泡”而非“乌苞”[9]。《常用中草药手册》中,采用“乌泡”而非“乌苞”[10]。本书既然是写陈源生的,当然宜用作者本人采用的写法,而且他本也有考。因此,应为“乌泡”。
理校法,“理”即推理。校对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并作出是非判断。在校对工作中,对校样的处理,添加一字、删减一字、更改一字,皆须谨慎,不可妄加斧钺。
《陈源生》“简便验方选编”部分,“流感治疗便方歌”中按:如高烧持续不退,可加鲜鸭跖草(或竹叶菜)二两。鸭跖草乃一草药,也叫竹叶菜。括注中加“或”字,不知何解。如果鸭跖草和竹叶菜不是同一味药,那不必加括号;如果二者是同一味药,应删去“或”字。
中医方歌中,须将方中所有方药概括净尽,无有一漏。“流感治疗便方歌”又一歌中,“发热怕冷又恶风,咽肿身酸痛难容。蒲公桑葎同薄荷,煎汤微汗自然松。”此方中有桑叶、葎草、板蓝根、蒲公英、薄荷,但方歌中看不出“板蓝根”一味。原因何在?查《中医简便验方》发现,原歌为“蒲板桑葎同薄荷”。校对人员可能乍一看到“蒲板”想到的是“蒲公英”之“蒲公”,又见下文确有“蒲公英”,便作改动。殊不知,此方歌中将“蒲公英”“板蓝根”仅取一字,以“蒲”代“蒲公英”,以“板”代“板蓝根”。将“板”改作“公”,就漏掉了“板蓝根”一味。对于要求严谨的方歌来说,这一错误是很严重的。校对工作非常灵活,不同类别的图书要遵从不同的规律。
理校法的运用要举一反三。很多中医类图书都会提及“辨证论治”方法,但文中往往又不止于“辨证施治”之“辨证”,还会涉及方法论,以及哲学问题中的“辩证法”,如“辩证地看待问题”“对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要辩证地分析”等话语中的“辩”就不能用“辨”,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应该引起校对人员的重视。
中医类图书作者大多是行家,学术水平高,且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体现在对词语的运用上。但也有作者出现对字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使用不当的情况。比如,“针刺委中穴出血后,该女子立即起死回生”一句中,“起死回生”的原义是把已死或将死的人救活。在此句中,要形容医者医术高明,可以说某人具有起死回生之术,某药具有起死回生之效,但不能说某人起死回生了。成语往往是其比喻义,不可望文生义。
本校法,是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差错的校对方法。本校法是通读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校对工作中,应遵循“不错不改,切忌妄改”的原则[11]。《陈源生》“咳喘”部分,有二方歌,其一,“恶寒无汗口不渴,风寒咳嗽治如何。葱豉苏姜清明菜,肺经马蹄五匹合。”其中,按语有云:“肺筋草一两”。问题在于,方歌中“肺经”指“肺经草”,而按语则为“肺筋草”。编辑在编辑加工时将“肺经草”改作“肺筋草”。查《中医简便验方》,处处皆用“肺经草”;查《常用中草药手册》,“肺经草”赫然在目,当然无有差错。要知道,中草药大多不止一个叫法。此书经此一改,挂一漏万,殊属失当。
除了要注意名词术语前后一致,还要注意体例格式。“肺痨”部分“治肺结核单方”,将原方歌删去,而将按语中的注解作为歌诀内容,殊为难解。此部分皆以四言二十八字作为歌诀出现,此处作如此处理,与他处体例不大相同。而且,对方中药物的用量都出现在按语中,唯有此处出现在方歌中,且“方歌”也不成其为方歌。
如前文所述,“不错不改,切忌妄改”是校对工作的原则之一。
“诸虫”部分有“驱蛔虫简便方四首歌”,其中有“水岸板”一词,查《中医简便验方》,为“水案板”;查《常用中草药手册》,也为“水案板”。为何《陈源生》有此一改?此时,若以一字、二字为单元校对,肯定大错特错,需改由他法,看得更远些。至少,“水案板”一词没错,没必要将其改为“水岸板”,如果改了,岂不是说以前的作者用错了?而且,“水岸板”未必是对的。
“惊悸、怔忡”部分有一歌“心气痛单方歌”,其下有一按语:“于心血管不利,故权便而煎加糖服。”其中,“权便”应为“权变”。
“便秘”部分有一歌:“阴虚液涸常便难,首乌生用量宜多。若加芝麻滑去著,泻中求补费斟酌。”按语中有云:“黑芝麻(养血润燥,滑可去著)五钱,水煎分二服。”这两处中的“著”字应为“着”字。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并非“显著”之义。“着”字联系上下文和书中其他地方用意,是指“涩”义。而且,本书“感冒”部分“流感饮水预防歌”下:“时行流感预防药,贯菖一两抢先着。布包置放水缸内,老少同安逐病魔。”用的是“着”,非“著”。
“癃闭”部分“癃闭简便方歌”有按:“药肆中用冬葵子乃炯麻子也,此所用之冬葵子乃冬苋子,冬苋子多汁滑利,滑可去着,有利小便而不伤阴之功。”其中的“炯麻子”应为“苘麻子”。另外,从此段中也可看出,“着”字之义,印证了前述案例中的“着”字当作“涩”义解。
“风疹”部分“加减防风通圣散歌”:“连翅甘草同研末,每用五钱煎白汤。”其中,“连翅”应为“连翘”。“翅”“翘”二字当属形近字,不易区分。这种情况对于校对人员来说难度较大。
“湿热毒疮”部分“湿热毒气淫于皮肤,散发疮疹,起水泡,抓破流黄水或溃烂。”其中,“水泡”应为“水疱”。二者义不相同。查《现代汉语词典》便可释然。
由此可见,校对工作对校对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但不可能待校对人员掌握了全部所需知识再来进行校对,一切都是做中学,学中做,“校学相长”[12]。这也说明,校对是出版行业里的特殊专业,需要具备特殊素质的专门人才[13]。专业的图书校对人员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外[14],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新入职的校对人员要怀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多多翻看经验丰富的校对员的校改,找到自己的弱点和盲点,多加记忆。唯有如此,才能熟悉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把握语言文字的出错规律,培养较强的辨识语言文字差错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掌握图书版面格式知识,敏锐地发现版面格式错误;积极参加每年出版编辑校对专业线上线下培训[5]288,扩充不同学科图书的相关基本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掌握好各种校对方法,熟练使用工具书;沉心静气,注意集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15]。
中医类图书校对要慎之又慎,要综合运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传统校对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中医类图书优质出版。
参考文献:
[1] 黎红波,利来友,陈勇辉.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61.
[2]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法律法规选编(初级、中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75.
[3]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M]. 2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2.
[4] 陈垣.校勘学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9:89.
[5]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务实(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89.
[6] 孙培镜.编校留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0.
[7] 陈源生.重庆市中医院百年薪火传承集:陈源生[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5:117.
[8]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M]. 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88.
[9] 陈源生.中医简便验方[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69.
[10]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常用中草药手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34.
[11] 吕叔湘.文字编辑纵横谈[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1.
[12] 孙培镜.编校留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6.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5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54.
[14] 曾彦修,张惠卿.编辑工作二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2.
[15] 周奇,杜维东.现代书刊校对技能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92.
作者简介 刘春莉,副编审,研究方向:图书出版、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