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提供了契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思想价值观念,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多元社会思潮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碎片化信息传播制约系统化思维发展、“信息茧房”造成价值判断“迷失”等,这些问题阻碍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渗透。对此,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要以新媒体为核心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和优化手段:建立红色育人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渠道;革新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多元施教手段;提升主体媒介素养,优化思政育人氛围;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实施动态评价反馈。以此在新媒体的赋能下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改革与创新发展。文章运用递进式分析法逐步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困境及实践路径,旨在为高校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思路借鉴,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困境;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208-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色资源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B0944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顺利开展与高效实施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全面应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推动着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促进了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对此,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要客观看待并合理运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手段优势,助力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渗透,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先进性和人性化。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融合了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同时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深厚的思想基因,因而兼具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1]。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功能优势,以新媒体为支撑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全面融合,可以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党的奋斗历史,并清晰认识党的战略部署的意义,从思想、认知和情感方面巩固大学生对党的忠诚,进而强化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和拥护,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二)有益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
在多元社会思潮交互冲突的新时期,正处于价值观初步确立阶段的大学生需要以较高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追求引领自身发展,进而成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2]。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利用新媒体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且深刻地领悟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价值观认同,进而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奋发图强。
(三)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并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维度熏陶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3]。依托新媒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在新媒体传播场域整合更多红色文化中的育人素材,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施教内容,使大学生在感受革命先贤精神魅力的同时引发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4]。同时,可以依托新媒体的视听技术,以多模态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多维度和立体式的呈现,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施教手段更加多元,完善思政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效能,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个性化,助力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多元社会思潮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新媒体传播场域充斥着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各类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交互冲突,其中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理念[5]。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加之容易被新鲜事物和新奇信息吸引,如果不能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势必容易被各类不良思潮和错误信息影响,进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潜移默化中被弱化[6]。同时,新媒体具有较强的对等性和交互性,各种为吸引流量、博取眼球的虚假信息和不实内容在新媒体平台肆意传播,猎奇心较重的大学生容易轻信这些信息,甚至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难以领悟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阻碍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
(二)碎片化信息传播制约系统化思维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交流和互动的主要载体和渠道由线下转移到线上,而新媒体传播信息以碎片化为主,大学生在各种“文化快餐”“信息速食”中享受着感性的视觉刺激,长此以往,其独立思考能力和系统化逻辑思维就会逐渐弱化[7]。而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要求大学生以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学习和接收。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碎片化对大学生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知识框架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大学生不能系统性地学习并运用红色文化,制约着大学生红色文化知识储备和架构的完善,进而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制造了严重阻碍。
(三)“信息茧房”造成价值判断“迷失”
新媒体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因而可以针对用户的兴趣和个人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内容,以此实现精准化推送[8]。因此,大学生在新媒体传播场域会反复接收到同质化的内容和同类别的信息,其思想和认知被困束在新媒体精准化推送的信息中,导致认知范畴逐渐缩小,形成“信息茧房”,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对不符合自身兴趣和认知的信息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造成价值判断的“迷失”,进而不能充分认同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一)建立红色育人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渠道
高校要重视新媒体的科学应用,全面掌握红色文化教育主导权,依托新媒体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平台,组织学校各学院、各部门依托官方账号联合推动红色教育新媒体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提升红色育人平台建设质量,针对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落实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并要求思政教育者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9]。
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要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度,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新媒体平台打造红色文化专题账号,整合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优质信息,通过新媒体渠道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全面宣传,进而依托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10]。
高校要迅速攻占新媒体思政教育主阵地,使学校新媒体账号重点关注优质党媒社交平台账号,实时转发时事政治、国际局势、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并从红色文化视角对转发内容进行正向评论,以此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
(二)革新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多元施教手段
高校思政教育者要依托新媒体将红色文化以创造性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需要教育者依托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及时更新红色文化素材,并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门事件、民生问题、社会现象等内容相结合,在保留红色文化思想精髓、精神内涵、文化价值的前提下,改进其内容的表现形式,重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观教育,以此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11]。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思政教育者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施教手段,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开展沉浸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使大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场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主动关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优质博主,通过浏览短视频、观看在线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夯实头脑中的红色基因[12]。
思政教育者要利用新媒体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依托全景漫游、虚拟成像等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在线上开展访问革命故居、连线革命前辈、讲述红色故事等实践活动,以此助力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价值取向。
(三)提升主体媒介素养,优化思政育人氛围
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导向,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信息茧房”的危害,使大学生自觉摆脱“信息茧房”对思想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高度认同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核,学会用红色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13]。
高校要提升思政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提升其新媒体技术操作能力,使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功能,进而依托新媒体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全面融合,为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夯实基础[14]。
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要协同创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网络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组织并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空间自觉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正能量,进而在校园网络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
(四)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实施动态评价反馈
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要协同构建新媒体网络监督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功能和后台管理功能强化信息筛选的精准性和推荐的智能化,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其挑选可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内容,屏蔽和删除不真实、不科学的“伪红色文化”,并从源头进行检查。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强红色文化推荐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
高校要建立红色文化新媒体舆情监测机制,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新媒体空间的言行,全面掌握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而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全面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效能[15]。
结合舆情监测机制得出的动态性评价反馈,思政教育者要制定针对性的施教方案,依托新媒体打造线上师生实时互动渠道,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情感互动等方式,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对学生开展差异化施教,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以此推进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渗透,使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助力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助力高校思政教育高效开展。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面临诸多挑战。对此,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要强化协同联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充分运用新媒体,制定并落实有效的优化措施,全方位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月娟,程俊超.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传承路径[J].青年记者,2020(20):85-86.
[2] 程霞,周燕来,田聪.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大思政”工作的三重向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5):91-97.
[3] 渠长根,叶臻.形、线、质:三维探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发展史[J].思想教育研究,2023(9):111-117.
[4] 刘蔚然.融媒时代红色动漫的文化价值与发展路径[J].传媒,2023(18):75-77.
[5] 王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路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5):68-70.
[6] 毕冉.基于媒介逻辑的“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J].传媒,2023(17):91-93.
[7] 刘晓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8):102-106.
[8] 赵婉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变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2):99.
[9] 李超.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9):88-89.
[10] 马松,孙秀玲.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现实瓶颈及实践路径[J].传媒,2023(11):83-86.
[11] 王大鹏.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1):103-105.
[12] 王娇,严实.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与策略[J].传媒,2023(2):86-88.
[13] 杨雪萍.机遇、困境与突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2(6):75-77.
[14] 刘向阳.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学习论坛,2021(5):110-114.
[15] 韦家旭.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85.
作者简介 苗玮,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