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层面的传播是当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分析智媒体时代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意旨,指出智媒体时代面临着主流话语权威弱化、多元文化思潮冲击、新型媒介层出不穷、传播思路趋向传统、整感传播陷入误区等现状,以此为基础,探寻智媒体时代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路径。通过明确传播主体、坚守传播立场、借力传播渠道、重塑传播思路、树立传播理念等举措,与时俱进地调整传播路径,形成传播合力,在多元意识形态激荡的复杂环境中把握主动权,坚守舆论阵地。
关键词:智媒体;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9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传播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CKS037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青年群体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实现社会变革、推进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突破“解释世界”,强调“改变世界”,与时代要求契合,获得时代认可。在智媒体时代,智媒体使青年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养成产生“变数”,也为其扩展求知途径、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新渠道。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反映与维护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化系统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智媒体传播体系下这一抽象体系得以生动呈现,为青年群体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提供契机。
(一)在抽象理论的形象化呈现中夯实青年思想基础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科学严谨、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是说服并掌握青年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理论抽象性,源自它对事物表象的剥离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对青年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形成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作用发挥需要依托一定传播方式将其从抽象化模式中摆脱,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被青年理解认同并付诸实践。
(二)在理性话语的感性化修辞中筑牢青年安全防线
话语是思想理论的外化及表达。意识形态话语包含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这三个方面[4]。政治与学术话语在传播中因其权威性和严谨性较难被青年接受。日常生活话语传播又会因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导致青年误解乃至背离意识形态倾向。“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智媒体利用先进技术改变信息外观呈现,将真正的政治与学术话语掩盖,实现向日常生活话语的转化,潜移默化中传递真正的意识形态,筑牢青年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三)在崇高价值的通俗化表达中引领青年奋发有为
“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于它不仅能说服和掌握青年,而且能发动和指导青年,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青年作为创新的重要群体,不断增强使命担当,把握发展机遇。“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7]作为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媒体机构,智媒体应发挥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8]。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元符号”,是党和国家意志表达的独特符号系统。作为当下传播的重要载体,智媒体技术及行业仍处于探索起步期,许多方面尚未成熟。
(一)主流话语权威弱化,增大青年判断信息的难度
智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模糊了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固定的单向传导关系,形成传播主客体双向互动关系。由于我国媒体水平不一,随着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消解[10],众多信息平台对内容把控的差距凸显,如信息真假难辨、低俗内容泛滥,原创性低等。这些异质化话语对辨别分析信息能力较弱的青年来说,很难基于自身价值准绳作出正确判断。
(二)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弱化青年对政治信仰的认同
一是青年依托新媒体对各类信息查阅、发布等达到前所未有的自主程度,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更多变。二是西方依托新媒体向中国输出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价值理念,散播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腐朽思想,使青年遭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意识形态的作用形式是隐性的、弥散的”[11],在文化激荡中无法活用智媒体优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在无形中误导青年的政治信仰、民族归属感等。
(三)新型媒介层出不穷,加剧青年对技术工具的依赖
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媒介的出现,其智能的互动体验、强烈的感官刺激、个性化的传播模式在满足青年猎奇心理的同时也使其沉迷虚拟空间。同时,新型媒介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加持下,基于青年的个人画像对其认同渴望的信息反复推送。此模式使人在数据漩涡中变得刻板僵化,不仅将青年困于“信息茧房”,还会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承载的独特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四)传播思路趋于保守,淡化青年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目前意识形态传播思路仍存在单一陈旧的特点。其一,理论灌输多,实践互动少。实际应用中忽视青年的互动,未突破原有思路,理论学习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其二,说服教育多,反馈回应少。沿用老一套模式,拒绝接受青年渴求改进的反馈,间接导致传播过程的低成效。其三,共性教育多,个性发展少。基于文化素养、地域分布、思想观念差异,不同层次的青年对信息技术掌握能力的差距导致其对意识形态理解层次与深度的不同。
(五)整感传播陷入误区,限制青年对价值认知的塑造
媒介即人的延伸[12],传播媒介不仅是工具,更是身体感官的延伸。智媒体颠覆了传统传播单一感官的具体感知,借助音视频、触屏显示器、传感器等载体打造出视听触嗅味五感一体的信息传播空间。然而此“精巧设计”却陷入误区。第一,强调“技术为王”,催生感官主义倾向。以娱乐、感官刺激压倒内容和叙事,青年在片面追求感官愉悦和欲望满足时偏离价值轨道,忽视对自身内核的塑造。第二,信息传受失衡,传播呈碎片化。各类符号看似丰富,实际上无序零散的碎片化使得传播散乱,凝聚功能未展现,无形中增加了青年整理吸收相关信息的负担。
正如恩格斯所说,“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13]。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审慎考量以上各因素,依靠多方发力,形成传播合力。
(一)明确传播主体,构建“再中心化”传播权威体系
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智媒体技术,根据其平权式参与的传播机制及人工智能采集的用户画像掌握一手的青年思想材料,研判其最新思想动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提升符合价值导向的信息的推送率。要培养一批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有责任心、使命感并受青年认可的“意见领袖”,激励其发表真知灼见,掀起青年学习热潮。官方主流媒体和民间“意见领袖”双向发力,建立以主流媒体为导向、辅之以大众平权的“再中心化”传播体系。
(二)坚守传播立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舆论阵地建设
一是善用前沿技术,严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质量。改良筛选审核技术,加强对不良信息自动甄别和对碎片化表象化元素的审查;培养一批立场坚定、政治过硬的专业人才,人工筛查和技术审核并重。二是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与智媒体匹配的坚强阵地。政府以意识形态安全和导向为根本制定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媒体平台明确定位,规避技术失衡、导向失偏、伦理失范;广大青年保持清醒头脑,牢守价值底线,练就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本领。政府主导、媒体联动、社会参与,推动智媒体阵地建设。
(三)借力传播渠道,面向智媒体塑造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格局
打造多元化的传播矩阵,助推媒体宣传联盟的落地。深度挖掘意识形态理论,开发多样微课资源,将传播工具设定为部分智媒体且涉及传统传播渠道,推动先进理论与技术结合,搭建高效率多渠道的传播阵地。
面向智媒体,创建场景化沉浸式传播新途径。在智媒体技术作用下有机联动穿越与再现等多种专业方法,创造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及理论精品,并大力推广。
(四)重塑传播思路,打造传受双方“双向互动式”的传播新模式
实现“被动灌输”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开发等实现理论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智能化聚集,构建“大数据资源库”,让青年不受时空所限通过智能搜索引擎精准查找、自主学习。
实现“说服教育”向“情景感召”的蜕变。灵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及互动体验设备等,“打造适合智媒体传播的故事作品,将主流意识形态熔铸于故事情节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14]。
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嬗变。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深度学习算法等对青年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研判,为不同层次的青年打造适配的系统传播模式。
(五)树立传播理念,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实现信息传播与青年诉求的协同
第一,内容为本,技术为要,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平衡。以内容创新为根本,通过完善内容供给,将相关的经典文本、政策文件、历史考证等与智媒体技术创新成果结合,推动技术为提高内容质量和传播力服务。第二,导向为先,算法为重,实现理论传播与青年诉求的高效协同。“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的核心在于把算法权力的运用纳入推动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正确轨道上来。”[15]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写进算法机制;政府部门及相关主体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政b8bec8eb9b2ff02846d0bdbe32ac0e5fb460955e63949736e4fedc541c5d97cb府主导、媒体主责、社会参与”的多层级机制,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实现信息传播与青年诉求的协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其传播路径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依托智媒体实现对青年群体的精准投送和高效反馈,是应审慎思考并不断回答的问题。只有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才能适应新的时代、推动新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力量,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扎根于青年群体中。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1.
[2]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5.
[3]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4] 江家城,寇清杰.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J].理论导刊,2019(3):15-21.
[5] 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2).
[9]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7.
[10] 黄敏佳.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创新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1):127-132.
[11] 刘伟斌.视觉与意识形态:基于视觉文化意识形态生成机制的批判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2):83-88.
[1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9.
[13]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8.
[14] 葛学彬.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转向的三重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23(1):97-102.
[15] 夏玉汉,周燕来.全媒体助推意识形态智能化传播的机理与路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2):146-152.
作者简介 王少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