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而由此衍生的各种新媒体平台,正以其强互动性和快时效性的巨大优势,获得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但网络环境的高度自由,带动了各种新思想和新思潮的产生,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日渐多元。高校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既有个性鲜明、表达强烈、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突出优势,也存在着“三观”意识不强、易受外界干扰的思想弱点。共青团组织作为引领青年思想、为党赢得青年的重要组织,有效服务、有效凝聚青年是其根本职责。新媒体的出现,无疑为高校团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有效提升高校团组织的活力,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是目前各共青团组织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大学生对不同新媒体的使用习惯入手,了解青年最青睐的平台和关注的议题,同时,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团属新媒体为例,从粉丝关注数和信息阅读量这两方面对新媒体在高校团组织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团青黏度弱、活力度低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需辩证地掌握新媒体的“双刃剑”效应,看清其正负面影响的本质,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基于新媒体视角提升高校团组织活力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团组织;活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9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基于网络舆情视角下探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D2306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空前繁荣,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阵地吸引着众多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参与社会生活、表达个人意愿。但青年的主观意识薄弱,面对多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影响,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共青团组织作为引领青年思想、为党赢得青年的重要组织,有效服务凝聚青年是其根本职责。《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1]。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正面效应,提升团组织活力,是各团组织应重视的问题。
为了解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状况,此次以“大学生对不同种类新媒体的使用习惯”为主题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国际经贸系团总支学生会全体干事,以及各班团支书。其中男生占比32.37%,女生占比67.63%。
调查显示,经常使用微信、QQ的人数分别占比92.88%、88.35%,并且这两类主流平台成为大学生和父母、朋友加强沟通、扩大交际圈的重要渠道;微博、抖音、小红书的使用比例分别为78.33%、65.45%和57.28%,这一类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最新社会资讯、表达个人意愿的另一手段。使用B站获取学习资源的学生用户也占到45.49%。综上,这三类不同功能形态的新媒体平台,均以海量的信息资源和飞速迭代的技术方式,牢牢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并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大学生关注度低,团青黏度弱
大学生作为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力量,一直是共青团组织关心、服务与引领青年的重要群体。为了顺应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引领工作的新常态,团属新媒体紧紧追随大学生的潮流,在新媒体平台进驻后,却发现服务对象已经转移到了其他阵地[2]。南京财经大学团属新媒体目前开通的官方账号,包括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和B站等6个。调查显示,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平台,团属新媒体的粉丝总数约占全校在校生的78%,相关联的视频号粉丝人数占比63%;其次,在微博平台上,团属新媒体的粉丝数量仅占在校生总数的34%,抖音和B站的粉丝数量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31%和28%。这反映出该校进驻的新媒体平台虽多,但关注粉丝占在校生比例普遍偏低。
此外,通过调研学生对学院新媒体平台关注的活跃度发现,56%的同学表示偶尔关注,33%的同学虽然关注了但基本不看,只有11%的人表示会看每篇推文。由此可见,虽然通过微信等主流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学生手机上,但他们关注的比例较低,团属新媒体的用户黏度还远远不够。
(二)新媒体平台互动少,活力度不够
虽然高校团组织进驻了众多新媒体平台,但与粉丝互动少、活力度不够也是目前的发展瓶颈之一。团属新媒体平台政治敏锐性强,并且在信息发布内容与形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3],导致其推文阅读量远低于预期。以学院团组织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运营4年来关注量仅超一万人,平均每条推文阅读量不到500,每条推送下的留言寥寥无几。学生关注此公众号,超过60%是自愿关注,也有30%是为了使用图书馆占座、青年大学习和PU口袋校园等小程序才关注。
就其推送内容来看,校园主题比赛投票类推文的阅读量占51%,文化活动新闻推文的阅读量占24%,优秀学生榜样宣传事迹推文的阅读量占15%,而国家大事和时政热点推文的阅读量占8%,节气提醒和校园美景类推文的阅读量最低。可见我校学生对贴近生活、图文并茂的新鲜校园资讯最感兴趣,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较低。因此,精准把控大学生热点,创新平台互动体验,让大学生们在线上线下均能感受到团组织的陪伴,才能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4]。
(一)积极影响
目前以“00后”甚至“05后”为主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乐于接受新事物,并且表达意愿也愈加强烈[5]。将新媒体作为共青团组织集聚青年思想、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打破以往传统思想引领方式的局限,让思政工作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6],而且可以为高校团学工作的活力提升提供新思路,让优秀学生榜样从“听众”变成 “发声者”乃至“引领者”,强化朋辈教育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团学工作德育功能。
同时,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团学工作有利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模式[7]。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选择以品牌IP化的方式成立微信公众号的专属工作室,不仅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还有利于教师之间学习借鉴团学工作案例、分享工作心得。这种模式代表着高校团组织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同时还可以结合“走出去”战略,多方总结不同的新媒体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内在要求。
(二)消极影响
虽然新媒体以其“快、新、微”的优势为高校团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其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和团学工作的舆论危机影响也必须重视[8]。网络环境下的高度自由让大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解放,一方面它赋予了普通人表达自我的途径,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滋生歪风邪气的“温床”。各种西方思潮和亚文化来袭,无形中推动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但青年学子普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对自身的主观意识还不够稳固,极易受到纷繁复杂的言论影响,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更有甚者,在失去理智、情绪激昂的情况下,还会随心所欲地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发布一些所谓的“吐槽”,抹黑学校形象和声誉,甚至还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危机。这种负面行为增加了高校团学工作的难度。如何增强政治敏锐性、做到“外松内紧”,将舆论危机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是共青团组织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9]。
(一)“以青年为本”,打造寓教于乐的模式
用户体验是互联网开发设计中的核心,同理,高校团组织也应始终贯彻“以青年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新媒体平台深入挖掘大学生感兴趣的议题,紧贴青年生活话题,做到“想青年之所想,忧青年之所忧”,从青年的角度出发,以解决实际需求凝聚青年[10]。互联网时代的另一核心是内容为王。内容是提升用户黏度、发挥育人作用的根本。高校团组织应紧跟时政热点,对热议话题率先发声,给出正确价值导向,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巧妙输出。
这就要求新媒体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先进的宣传理念,由此不断提升青年在参与团的活动中的用户体验度。
针对学院团属新媒体的用户体验和内容建设方面,建议在线上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近期学生关注动态和实际需求,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议题为主,同时多研究阅读量较高的历史推文,增强内容的贴合度和倾向性。此外,积极提升微信小程序的使用度,如将第二课堂中思想政治引领、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实践及社会志愿服务等内容[11]开辟优秀案例展示及投票程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提升团属新媒体的活力度。
(二)朋辈教育引领示范价值,营造“三全育人”的团风
营造共青团组织良好的文化和工作氛围是提升活力的关键。团组织因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敏锐性,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模式[12]。而在新形势下,青年人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表达意愿正进一步挑战着传统的思想引领方式,“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共青团组织要打破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管理模式,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政引领的人生导师和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在提升团组织亲和度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挑选优秀的学生榜样,以他们的学习工作事迹宣传为重点,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扩大青年在团的各项工作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体验。
在具体选拔学生榜样的标准上,要注重对重点人群的培养。班级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群体等都是具有潜力的对象。要结合学院自身党团建设,形成青年“意见领袖”培养机制[13],不断丰富优秀学生干部的储备,促使高校团学工作形成“老带新”的模式,为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团学工作方案的落实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同时,这些“意见领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和热点话题,并及时反馈给共青团组织。
(三)提高新媒体专业运营能力,筑牢“思想高地”
新媒体平台的活力提升,除了在用户体验和内容建设上不断完善以外,运营管理水平也不容忽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共青团要强化大数据意识,用数据读懂青年,深入挖掘青年关注的焦点和实际诉求,提升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与依赖;同时,还要根据数据掌握关注粉丝的正态分布,摸清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危机。这就要求团组织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提升新媒体运营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储备,提高党性修养,善于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教育活动,让新媒体逐步成为高校团学文化传播的新载体[14]。
针对学院团属新媒体专业度提升的问题,建议增加专职行政人员配比,重新分配新媒体团队内的分工合作;同时完善下属新媒体中心的学生社团架构组成,加强专业技能和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才能形成专业化的新媒体人才队伍,为开展新媒体平台上的团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15]。
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深刻变革,其为高校开辟网络宣传阵地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要警惕其带来的网络舆情隐患。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正面推动作用,才能实现新媒体与团组织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高校团组织的活力提升,有效推动高校共青团改革。
[1] 商量.共青团互联网传略转型视域下高校网络文明自治组织构建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3):86-88.
[2] 支强.团学工作中的新媒体现象研究: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2):115-120.
[3] 上官万成,王抢,闵斌,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9,10(15):36-37.
[4] 段强,张艳霞.新形势下高校团学融合模式创新路径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1):446.
[5] 陈占科,李新宇,毋杨,等.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团学工作的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1(2):64-65.
[6] 姜珊,王磊,杨丽君.浅析新媒体情境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217-218.
[7] 张炎.跨校区党团学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工作方法初探:以安徽科技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2):153-154.
[8] 王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6(6):199-200.
[9] 杨大刚.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3):112-117.
[10] 高强.新媒体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建设探究[J].学生工作广角,2014(3):175-176.
[11] 闵绪国,张果.青年新媒体使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4(3):55-59.
[12] 朱小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策略探赜[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23-27.
[13] 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14] 袁民.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6):14-19.
[15] 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72-76.
作者简介 宋婧,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