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阐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包括汇聚学生网络行为数据,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专业、开放、互动的线上心理辅导平台;高效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主动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意识;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渠道,助力大学生自主调节心理状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大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网络虚拟环境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网络依赖、信息误导等;新媒体使教师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被弱化。最后,文章提出改进对策:一是构建统一的校园新媒体心理教育平台,进行心理健康资源聚合供给;二是打通线上线下心理辅导服务渠道,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三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心理辅导;四是建立到寝室级的新媒体心理健康疏导网络,尽早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剖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推进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8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与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YB2021046
大学时期是人生历程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人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约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1]。
新媒体以其便捷的信息传播和强大的互动功能,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开展社交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以其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个性化等特征,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正处在适应性较弱的心理发展阶段,情绪波动较大,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高发[2]。在此背景下,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新媒体平台可以汇聚大学生的各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个体心理健康风险,并作出预警,使教师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辅导更加精准;还可以依托新媒体手段,整合校内外心理咨询资源,搭建专业、开放、互动的心理辅导平台,开展师生、专家、家长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心理疏导合力。此外,新媒体的传播效率更高,可有效协助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医生与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素质的宣传教育,督促学生主动关注个人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新媒体平台也提供了便捷的心理咨询渠道,可以帮助大学生自主调节心理状态[3]。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面对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高发和多样复杂的特点。根据报告调研,大学生最主要的三个压力源是“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较大的压力是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素,焦虑可以说是大学生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家庭期待、升学就业、对未来的迷茫等,都可能诱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
此外,人际关系困难、恋爱问题、自我适应障碍等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部分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可能产生抑郁、人格障碍等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有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自我调控能力差,形成了考试焦虑、成绩焦虑、排名焦虑等,引发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困难等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并给予干预。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帮助大学生预防、发现和处理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网络虚拟环境对大学生的困扰
网络虚拟环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提供了匿名交流的可能,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网际人际交往来满足心理需要,而不断疏离线下真实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削弱了其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其缺乏正常人际交往经验,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网络,因而更易出现人际关系困难。网络虚拟空间的信息量较大,且真实性难辨,负面和不实信息很容易影响大学生尚不成熟的世界观,动摇其价值取向,从而引发心理问题[4]。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社交或游戏,将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网络,这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也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心理失调等,进而危害身心健康。《2022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仅53.8%的大学生自评睡眠质量好。来自网络的压力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焦虑、抑郁、孤独感的因素,长期、过度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还可能削弱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行为自制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辅导员地位弱化
新媒体时代,教师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显现出地位弱化的趋势。新媒体打破了教学的空间限制,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更加丰富和开放的学习资源,不再高度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地位[5]。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表达自我、互动交流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空间交流思想、表达观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指导,这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力被淡化。同时,新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渠道,如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等,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渠道,而不仅限于学校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导,这也削弱了教师、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力。新媒体使大学生的交友圈子更为开放,学生更看重网络关系,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向网友倾诉或匿名发泄,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寻找教师、辅导员接受心理健康指导[6]。
(一)统整新媒体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入口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散的现状,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统一的校园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有效聚合和供给[7]。高校可以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系统,统一打造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全校师生“一站式”访问和使用。在该平台上,高校可以集中发布各类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资料,涵盖心理发展、心理疾病、应对技巧等内容,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可以提供丰富的在线心理健康课程,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等课程资源,方便大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心理调适技能。此外,高校还可以在平台上整合校内外专业心理咨询资源,开通网络预约心理师服务,提供便捷的在线心理咨询,满足大学生获取心理支持的需求。通过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高校可以持续跟踪大学生的使用情况和需求,动态优化资源供给,使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8]。
(二)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做到线上线下心理辅导全覆盖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构建虚拟心理咨询社区与线下心理咨询中心,实现深度融合,共同形成无缝对接的线上线下心理辅导服务体系。高校可以建立基于新媒体的虚拟心理咨询社区,以论坛、微信群等形式营造开放的线上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可以在此寻求同伴倾听、交流心理疑虑,获得基本的情感支持[9]。同时,虚拟社区可以邀请校内外专业心理咨询师以“互联网+心理咨询”的模式入驻,采用视频、语音等手段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建议,提供及时的线上专业心理辅导服务。此外,虚拟社区还可以与线下心理咨询中心对接,建立网上预约就诊机制,使有进一步面对面深入辅导需求的大学生可以快速获得线下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服务。在此过程中,虚拟社区也要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确保大学生的信息安全[10]。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媒体虚拟社区,高校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快速响应和全方位专业辅导,提供渠道均等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三)结合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由于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存在差异,高校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新媒体平台优势,通过学生数据采集与多维度分析,实现对不同学生心理特征的精准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导[11],例如,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学生在网络学习、生活中的用户数据,形成学生个人数据画像,然后依托大数据挖掘与建模技术,从学习行为、社交方式、情绪倾向等多个维度分析学生数据,发现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需求点,如是否存在抑郁倾向、人际交往困难等[12]。
在明确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如针对人际交往敏感的学生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对存在焦虑的学生开展认知治疗等,使学生得到精准的心理支持。同时,要持续跟踪学生辅导效果,必要时调整方案,保障辅导始终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13]。
(四)形成深入寝室一级的新媒体“心理疏导员”工作机制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现状,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构建覆盖寝室级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网络,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支持。校方可以从各个寝室选拔心理素质较高的学生,为其提供专业培训后,使其充当心理健康疏导员,负责关注寝室内其他同学的心理状况[14]。疏导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工具,开展寝室内同学心理健康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存在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的同学。在发现同学存在心理问题后,疏导员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基本的心理支持,必要时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实现早期干预。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也要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对疏导员开展定期在线培训指导,提升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同时,应配套建设疏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可以从疏导员开展的心理健康测评数量、发现问题的及时性和干预效果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15],通过奖惩措施充分调动疏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构建起深入寝室一级的新媒体心理健康疏导网络,实现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变化的全面监测。
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了其学习生活。高校应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专业心理辅导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精准的心理辅导,构建从学校到寝室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对学生心理进行全过程照护,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好新媒体的关键效用。
[1] 2022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R].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08-11.
[2] 陈玉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6):59-61.
[3] 叶欣欣.“灰色网络舆情”下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新西部,2023(6):143-146.
[4] 刁佳玺,郑姚慧.“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23(16):126-129.
[5] 杨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3,14(15):98-99,102.
[6] 王蒂楠,杨盈赤.新媒体环境中个性化心理指导护理应用及对医患关系改善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9):2668-2671.
[7] 张新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武夷学院学报,2022,41(1):95-98,104.
[8] 郑景娥,郑金炽.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情绪和睡眠的调节机制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估[J].秦智,2023(10):122-124.
[9] 刘毅阳,帅英.高校网络与新媒体育人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建筑大学的个案调查与实证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3(19):104-107.
[10] 乔春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心理类APP体验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2.
[11] 韩杨.新媒体视野下利用微信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以及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青年,2023(8):84-86.
[12] 陈安花.大学生心理疏导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作家天地,2022(27):174-176.
[13] 孙翊馨,程晓燕,金雷,等.新媒体对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的中介影响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0):40-42.
[14] 吴元春.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J].公关世界,2022(19):106-107.
[15] 徐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30-33.
作者简介 贾洁,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郑孟曜,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