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的持续进步发展,我国在人才培养领域提出了“新文科”的发展理念。“新文科”旨在推动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文科专业实现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顺应形势发展,改革和创新文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情怀,又能适应新环境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章首先从数字化思维、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媒体对文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数字化思维要求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文科研究和文化内容创作,新媒体技术应用要求进行新媒体内容制作和传播,跨学科要求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其次,文章剖析了我国文科类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新媒体类课程开设严重不足;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未能跟上新媒体技术发展步伐;三是各文科专业间学科壁垒明显,交叉融合不足。
最后,文章从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项目化教学、拓展产教合作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建议,旨在推动文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本科院校;“新文科”;人才培养;跨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7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文科’取向下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优化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JB142112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媒介变革。新媒体以超时空性、移动性、开放性、交互性、超文本性、多样性等特征,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新媒体正以其强大的交互性重塑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这样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该概念迅速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新理念,推动文、史、哲等社科专业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1]。
文科专业作为传承人文精神、塑造优秀人格的重要教育领域,必须顺应形势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如何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文科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文科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人文情怀、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每一所文科类院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新文科人才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
数字化思维是基于数字、数据、模型进行创造、表达和理解的思维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这已成为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对文科学生来说,数字化思维包括利用数字工具筛选和整合海量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利用数字方式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能力[2]。数字化思维对文科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利用数字工具收集和分析人文社会数据,洞察问题并支持决策;第二,编程和算法思维,可以更好地处理文科研究中的数字资料并进行推理;第三,数字创作能力,可以使用数字工具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等;第四,多模态表达能力,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意表达[3]。
(二)新文科人才需要具备新媒体运用能力
新媒体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易获得性等特征,已经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文科学生需要具备以下新媒体运用能力:一是内容制作能力,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写作、拍摄、剪辑等,制作出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在内的各类内容;二是平台运营能力,熟练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发布和传播,组织线上社群,进行互动交流[4];三是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利用新媒体手段采集学术研究所需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四是版权意识和网络素养,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版权意识。
(三)新文科人才需要具有跨学科整合能力
新媒体时代要求文科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这种要求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第一,新媒体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文科研究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比如数字人文学就借助了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手段来推进人文学科研究[5]。因此,文科人才必须拥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能够获取并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信息,推进研究工作。第二,新媒体技术极其复杂,文科人才如果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潜力,就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还要学习工程技术、传播学、管理学等领域相关理论和知识[6]。第三,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诸多社会文化现象,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展开,才能理解其全貌,文科人才应具备社会学、媒体研究、心理学等多学科视野,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开展考察[7]。
(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新媒体相关课程不足
文科类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首先,许多核心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设置固化,无法及时根据新要求进行调整。其次,新媒体相关课程开设明显不足,很多高校的文科专业基本没有设置系统的、针对新媒体时代人才需求的核心课程[8]。再次,现有新媒体类课程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教师自己对新媒体也不够了解,教学方式和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最后,各文科专业之间缺乏新媒体通识课程的横向联结,影响了学生跨专业视野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文科专业毕业生很难系统掌握新媒体领域知识,应用能力也较为薄弱,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未能跟上新媒体发展
文科类本科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与新媒体发展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许多课程仍将目光放在传统知识结构上,没有吸收数字化语境、虚拟仿真、数据化研究等新兴交叉学科知识,教材编写也存在类似问题,导致学生前沿知识掌握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化,主要采用师生面对面讲授的传统模式,没有采用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线上课程讨论等方式优化教学,文科类课程也较少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语言文创和视觉艺术创新的教学展示[9]。教师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知识不足,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内容创作和跨界设计,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10]。
(三)各文科专业间交叉融合不足,存在学科壁垒
文科院校各专业间明显存在交叉融合不足的问题。专业设置较为传统,存在明显的孤立状态,不同专业间缺乏交流合作。例如,中文系、历史系、文化产业系各自设置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文化管理等课程,而很少开设汉语文化传播、中国历史文化IP开发、“非遗”传播实践等交叉学科项目。教师队伍建设缺乏融合氛围,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交叉研究项目较少,团队协作不足,教学评价机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本课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主动进行学科跨界交流的积极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也存在交流隔阂,主要在本专业圈子学习交流,较少开展跨专业合作项目,不利于文科专业学生开阔视野。
(一)构建文科专业、新媒体、传播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文科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文科专业、新媒体和传播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文科专业学生的新媒体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设置综合性的新媒体文化传播基础课程,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面向具体文科专业开设新媒体技术选修课或设置辅修方向,如中文系可以开设数字出版技术类课程,历史系可以设置文物数字化技术课程,艺术系可以开设数字艺术课程等,拓展学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11]。第三,增设文科专业学生到新媒体企业或科研机构实习的实践环节,增强其跨界意识,同时建立数字媒体工作室,支持学生开展新媒体作品设计。第四,聘请新媒体和传播学界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学生选题,开阔学生学科视野。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新媒体应用能力
面对新媒体环境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文科院校亟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新媒体时代教学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必须先成为新媒体思维和技能的掌握者,才能完成对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运用的引导与改造。文科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兼职教授,建设具有新媒体、传播学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支撑文科专业如中文、历史、艺术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宽专业视野[12];加大对在职文科教师的新媒体技能培训力度,定期举办数字传播、数据新闻、数字出版等新媒体技术研修班,或资助教师到新媒体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鼓励文科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传播学专业教师开展跨学科联合科研项目,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互补整合;将教师新媒体技能应用能力纳入教学质量考核和职称评价体系,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推行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综合能力的新要求,文科类院校有必要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增设跨专业的项目化课程,组建不同专业学生的项目团队,进行知识互补和协同创新,如“汉语言文学+传播学+计算机”项目团队[13],强化跨界合作意识;举办新媒体创意设计大赛,设置融合文科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技术应用的题目,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跨界探索;与新媒体企业合作建立项目化实训基地,支持学生直接参与新媒体内容的设计开发,接受项目锻炼。第四,完善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将项目表现纳入考核,激发学生主动性。
(四)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通产教融合多元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走出封闭的校园围墙,与行业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打通产教融合的交流渠道。
第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搭建校企共享的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发布学生创新项目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项目合作对接机制,实现精准供需对接[14]。第二,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企业设计师和文科专业教师的交流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如邀请新媒体编辑为文学院学生讲授数字出版知识等。第三,鼓励企业通过网上直播、虚拟实训等方式提供远程实习岗位,实现校内学习和企业项目接轨。第四,与当地官方媒体、新媒体企业共设专业领域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行业,实现传媒人才精准供给[15]。
新媒F7Xqufw06cctL1c7+cIeRg==体技术的发展为文科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面对新的形势变化,院校要顺应时代要求,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探索,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文科教育必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能推动时代进步的卓越“新文科”人才。
[1] 邹宝玲,郑沃林.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3-17.
[2] 燕道成,蒋雪旻.“跨界”与“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J].教育传媒研究,2021(3):42-46.
[3] 朱承璋,肖亚龙,张锦,等.新文科创新人才数据思维培养研究[J].软件导刊,2022,21(5):233-237.
[4] 莫勇明,冯桂香.新媒体技术融入高职新文科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3):45-48.
[5] 钟潇.基于微专业建设的应用型院校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61-63.
[6] 路幸福,李羽佳.问题与策略: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科教融合[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83-87.
[7] 郭静,杨庆国.新文科背景下网络新媒体人才需求及培养路径[J].今传媒,2023,31(1):132-135.
[8] 程军,许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媒体概论”课程体系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3(1):51-56.
[9] 特木热.技术型传媒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仿真实训平台为例[J].投资与合作,2022(7):205-207.
[10] 朱贺玲,郝晓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变局、新挑战与新思路[J].高教探索,2023(4):20-25.
[11] 张天舒,张潇月,崔向洁.新时代文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规模、结构与特点:基于2013—2021年教育部数据的分析[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2):110-124,128.
[12] 马慧,吴航行,钱尔赫.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体系优化与人才培养:第七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传媒,2023(16):81-83.
[13] 湛贵玲,黄绍菠.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5):58-61.
[14] 张苗.新媒体时代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破解策略[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7):178,207.
[15] 范雨.“互联网+模块化”培养“新文科”人才优势:以应用型独立高校为例[J].山西青年,2022(1):56-58.
作者简介 张鹿鸣,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唐雅倩,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